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张坷垃的传奇故事 >第四章 赵元郎大婚
    郑州东临东京汴梁,西依西京洛阳,北靠黄河,南有千里沃土。它地处中原,四通八达,是历代王朝的必争之地。大宋建都东京汴梁后,把郑州提升到了“防御州”的位置,宋仁宗赵祯很看重郑州之于东京汴梁的“辅郡”地位,然而宋神宗赵顼废郑州建制。宋徽宗赵佶登基后,在蔡京等人谏言下,实施辅郡制,于京畿四面置四辅郡,郑州改名称为“西辅”。西辅处于重要的地位,其繁荣程度仅次于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

    西辅城内有一家“满升粮铺”,粮铺掌柜叫赵璞,在西辅城内是出了名的成功人士。提起他的奋斗史和发家史,人们总是津津乐道。

    原来赵璞家境贫寒,家里养不起他,少时被父母送到董记粮铺做学徒。他来到董家,在后院干杂活。挑水劈柴,烧火煮饭,刷锅洗碗,打扫院子。除了听师父师母的使唤,柜上的伙计也每日对他呼来唤去,稍有差池,就拳打脚踢。一个十岁的孩子,像陀螺一样,从早到晚不得停歇,这也练就了他顽强不屈的性格。

    师父董掌柜家就一个女儿叫董婉儿,师母常年多病,在婉儿五岁那年离世。婉儿喜欢粘着赵璞,前后不离地跟着他,每日干完分内的活,赵璞都会背着婉儿四处玩耍。两个孩子在一起相互作伴,彼此依赖。董掌柜也希望女儿幼时快乐,对赵璞的态度有所改变。

    婉儿七岁那年,董掌柜就送她去私塾读书,请大儒坐馆授课,实指望女儿将来继承家业,为他养老送终。赵璞每日接送董婉儿去学堂。婉儿下学后,赵璞还要陪她背书写字。婉儿只读了三年私塾,董掌柜就不让她再去了。他觉得女儿识几个字,会记账簿就行。赵璞也跟着婉儿学了三年,不光学会了记账簿,还能读一些书卷。

    赵璞十五岁那年,董掌柜才让他上柜做事。他吃苦耐劳,干活眼明手快,对客人谦恭和气,对答如流,当啷啷一串说来,流畅悦耳,分明一个精明厚道的少年。

    经过多年来的磨砺,赵璞练达得八面玲珑,柜台上也能独挡一面。经过多年的培养和观察,董掌柜认定赵璞能继承董家的家业,并发扬光大,所以他把自己唯一的女儿董婉儿嫁给了赵璞。

    忽一日,董掌柜染病不起,赵璞请来了远近闻名的郎中给岳父医病,并在病床前端水喂饭,十分尽力。董掌柜未能病愈,呜呼丧命。赵璞一面备棺椁盛殓,一面请道士做道场,为岳父超度升天,选吉日出丧安葬。满大街的人都夸赵璞孝顺,胜过亲子,积下了良好的口碑。

    董掌柜去世后,赵璞继承了董家产业,将董记粮铺更名为满升粮铺。他改变了岳父以往的经营模式,标新立异。每年夏收秋收两季,拿出家里所有的资金,去乡下农庄低价购得粮食,到了冬春两季,粮食紧缺时,再高价售出。短短几年就挣得粮食满仓、金银满库。

    衡量人的财富,要看他拥有多少土地。赵璞虽经商成功,可他觉得土地才是根本。于是,他在城外购得良田百多亩,出租给无田的农户,坐收租子。赵璞从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小子,一跃成为西辅富豪。

    这些并不是赵璞的最终谋划。虽说商人在大宋地位不低,但在官府与世人眼里,终究是言利小人。赵璞在自己的经商交往中,对这种身份差别有痛彻心肺的体味。《史记》有云:从商的人,其智慧够不上随机应变,勇气够不上果敢决断。

    赵璞膝下只有一子叫赵元郎,从小酷爱读书,聪颖过人。赵璞暗暗对天发誓,一定要让儿子入仕做官,他给儿子赵元郎立了规矩:若不能考取功名,改换门庭,死后不许入赵家宗祠!

    果不其然,赵元郎通过县试考取秀才,又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中举。虽然暂无官职,但在别人眼里当官是早晚的事。考取功名后,家里还可免官税。赵元郎走到哪里,人们都称他为举人老爷。

    赵璞只盼儿子升官发财,直到儿子中举后才为他完婚,要娶的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崔慧慧。赵家双喜临门,儿子成婚自然要大办特办,大婚前三日,赵家张灯结彩,他家所在的那条街都贴满大红喜字。赵家请了两家戏班在街口搭台唱戏,连唱三日三夜。城里的居民,周遭的村民,纷纷来听大戏,热闹程度胜过大型节日,排场也是多年未见的。

    大婚当日,西辅城里的商界名流,达官贵人都纷纷来祝贺。每人都带着丰厚的贺礼,他们觉得能应邀参加举人的大婚是一种荣幸。

    一阵炮竹过后,迎亲的队伍出发。新郎穿大红袍,腰系橙黄色丝绦,头戴宽边大毡帽,帽顶撒一撮大红缨,脚蹬黑色高筒毡靴,身挎红绸布结成的大红花,骑一头高大的红鬃骏马,紧跟着的是十六人抬的花轿,布置的花团锦簇,走在最后的是抬礼箱的。

    最引人注目的是赵家的聘礼:黄金百两,白银千两,绸缎二十匹,号称贡酒的杜康二十坛,宰杀好的生猪两头,全羊两只,鸡鸭鹅数只,加以花茶果物,团圆饼。看者无不啧啧称赞。

    按照当地的风俗,接亲的队伍来到了女方家里,娘家先发新娘的嫁妆,后发新娘,只听一阵鞭炮齐鸣,新娘的嫁妆抬到。崔家的嫁妆也不含糊,真乃是门当户对,衡宇相望。

    众人纷纷围过来看嫁妆,“十里红妆”,让人惊羡。只见黄金二百两,白银五百两,绸缎十匹。田产,铺子,下人婢女数十名。紫檀木雕花家具一套,包括八仙桌,座椅,衣柜,茶几,梳妆台。一张黑檀木雕花顶子床,雕刻工艺堪称一绝。

    顶子床长六尺七寸,宽五尺七寸,高七尺七寸(这叫床不离妻)。床体的宽帮上雕刻着五子登科,六根立柱上雕刻着百鸟朝凤。上顶突出一条一尺七寸的依檐,依檐上雕刻着双凤朝阳。精湛的雕刻工艺,让所有参加大婚的人一片惊呼。

    伴随着一阵礼炮声,接新娘的花轿来到了大门口。两位伴娘搀扶着新娘走下花轿,跨过门口的火盆来到天井里。只见新娘凤冠霞帔,销金大袖配黄罗销金裙,脚蹬一双软底高帮绣花鞋。一只鞋帮上绣有荷塘月色,一只鞋帮上修有鸳鸯戏水。白玉般的手臂上戴着一双绿玉手镯,手中握一条绿色绣花手帕。新娘顶住红盖头,看不清她的真颜,但见她身材高挑,走起路来婀娜多姿。

    拜完天地,由新郎用红绸布牵着,两位伴娘搀扶着新娘送往洞房。赵家有三进院子,赵璞夫妇住在前院,新房设在中间的院内,即二堂,从前院通往后两院左右各有一个角门。在赵元郎成亲之前,赵夫人曾找道长来家里看风水,并给儿子占卜一卦。按道长的推算,新娘子进洞房要走左边的角门,这样赵家才能人丁兴旺,因为男左女右,走左边会多生男孩。

    董婉儿嫁给赵璞后,只有赵元郎一个子嗣,这是她的心病,问医吃药也没生出第二个。现在她的愿望就是儿媳能给赵家和董家开枝散叶,生出百子千孙来,她最在乎的就是孙儿。

    她反复叮嘱儿子赵元郎,牵新娘进后院时,一定要走左边角门。赵元郎看到新娘子激动不已,加上这几日忙昏了头,竟忘了娘的叮嘱,拜过天地拉着新娘径直往右边角门而去。等赵夫人发现,为时晚矣。让他掉头再往左边角门去,更加不吉利,新人是不能走回头路的。

    董婉儿心中暗暗叫苦,难道这是天意?丈夫赵璞欢天喜地招呼宾客们入席,没注意到夫人的闷闷不乐。来宾入席只顾吃喝,谁也不会关注人家的烦恼,更不在意一对新人走哪个角门。

    新娘子入洞房后,坐在婚床上,新郎用事先准备好的桃木棍挑开盖头,一见自己的新娘如花似玉,赵元郎喜不自禁。两人并排坐帐,两位老妈子为新婚夫妻撒帐,边撒边念念有词:“撒枣子,早生子。撒花生,花着生。撒往东,生男丁,撒往西,生闺女。”一切都是为了繁衍后代。

    一个侍女将男女新人的头发各剪下少许,合梳在一起。合髻也叫结发,意为合二为一,白头偕老。

    另一个侍女端来一个托盘,托盘里放着以线连着的两个瓢,瓢里斟满了玉酒,新婚夫妇各端起一瓢喝了合卺酒。

    侍女和妈子们离开新房,新婚夫妻洞房花烛不必繁讲。

    且说赵璞夫妇送走了宾客,院公仆人收拾妥当,夫妻俩坐在堂上休憩。董婉儿又提起一对新人走右边角门的事,赵夫人埋怨儿子昏了头,竟不听她的安排。她很委屈,为了赵家子嗣操碎了心。

    赵璞还沉浸在儿子大婚的喜悦中,婚礼的排场无人能比,今日的来宾让他感到与有荣焉,儿子中了举人,何人不给他面子!对于夫人所言的什么左角门右角门,他压根不信。他安慰夫人道:“别胡思乱想了,明年你就等着抱孙子吧。”

    新人崔慧慧知书达理,孝敬公婆,夫妻十分恩爱,赵家和谐幸福,羡煞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