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征魔演义 >第六十二章:布鲁空出大言;雍雄主动请缨
    只见班中闪出了福王殿下,向魔皇施礼毕,复坐于坐椅上向那布鲁问曰:

    “布鲁,京师中有兵马几何?汝亦知矣,为何言须出兵三十万乃可,纵是京师中兵马全部交与汝,亦不足三十万之数。

    且汝亦固知,京师兵马皆是我朝精锐之卒,无论装备,武器训练,兵士粮饷,皆是我朝中最优,那黄州反贼,纵是战力可与地方兵马持平,然彼三十万之众,用京师精锐十五万亦足可平之,汝为何狮子大开口,言率三十万兵马前去平贼,若京师中兵马全交与汝,而京师有事,则何以当之?”

    那布鲁虽是武将,然武功亦未为极高,谋略亦未深远。但彼亦固知,刀兵凶险,那反贼既然能攻破黄州,平灭陵睢金陵兵马,必然战力不弱,以多击少则胜算大,以少击多则胜算小,彼本无意主动请缨前去平灭反贼,今不得已冒了头。那亦唯有狮子大开口,让朝廷难以满足,若满足不了,则非是某不欲为君分忧,而是若兵力上无十足把握,某亦不敢前往进剿,恐误了国家大事是也。

    “福王殿下在上,某固知京师中仅二十余万兵马,然若要平灭反贼,据某所算,非需三十万兵马不可。

    昔时我朝历次争战,之所以获胜次数极多,而取败次数极少者。除仰赖我朝兵士勇猛无畏,弓马娴熟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朝中有银雕战队,有数百雕奴。

    因为银雕飞行极速,来回传递军情无任何阻滞。前方敌情如何,敌我双方胜败如何,一目了然,很快能将战场变化军情传递至全军主帅,主帅可以根据战场变化,很快对兵力调配做出相应布置,或攻或守,或进或退,可据军情而定。

    而据陵睢奏报,彼等步卒之所以获败者,乃是因为雕奴受了反贼凤凰之压制,全军覆没,无一雕飞回向陵睢汇报前方败讯,那陵睢率所部步卒如盲人瞎马,继续进击黄州,而被反贼埋伏,寡不敌众,所以才导致惨败,

    若是陵睢手上雕奴不失,则绝无此惨败,昔日我太祖与前朝人族争夺天下之时,那前朝人族主将亦曾设伏无数次,然皆被我探路雕奴在空中提前发现,向主将汇报前方路况军情,极少中伏。

    昔时银雕在我之手,方圆三百里之情况如何,敌情如何,主帅皆了然于胸,所以我军主动,敌军被动。

    而今形势却已异位也,反贼凤凰克制了我方银雕,方圆三百里敌情如何我皆未知,而敌却了然于胸,我军被动,敌军主动,所以微臣言须三十万京军方可平灭反贼。

    昔秦始皇之时,欲伐楚,问计于老将王剪,王剪曰非六十万不足以平之,秦始皇帝以为其已老怯。乃派李信率二十万兵马击楚,而李信为楚将项燕大败。其鉴未远,陛下明鉴之。”

    不得不说,这布鲁之言,虽有推却之意,然亦绝非无据妄言。

    战场讯息,千变万化,若是一方统帅,帅兵数十乃至一百万,则战场恐纵横上千里,城池数十个,某地主攻,某地主守,某地敌强,某部敌弱,纵是大兵家,亦难以提前布置周全,而须根据战场实际变化调整之,优化之。

    昔日前朝人族之所以被魔族夺了天下,虽有前朝政治黑暗,君昏臣暗,奸佞当道,民不聊生之大失。

    然若单以军事而论,则因那银雕大多皆产于北冥或大漠,中原极少,虽然前朝亦有少数雕奴,然因数不及魔族多,质又不及魔族优,所以在空中,前朝一直被魔族死死压制,乃至于后期一雕亦无,主帅行军有如盲人瞎马。

    自己诈败,引敌来追,设伏待敌,早被敌之雕奴在天空提前发现,毫无用处。而敌方若败,己方想追杀扩大战果,却经常中敌埋伏,损失惨重。

    那破雕铳只能防雕奴低飞,直接搏斗而已,却无法防雕奴高飞传递侦查地面情况,传递军情,而彼时雕奴极为宝贵,从不参与地面直接搏斗,只负责侦查传讯而已。

    当然,任何事物,皆不可能所向披靡,百战百胜。即若这银雕,亦有破解防范之法。

    辟如前朝就有一名将,在道旁竖起数千稻草人,成功骗过魔族主将让其以为此处有埋伏,而行另一道,另一道被暗埋地雷,而兵士又埋伏于道旁树林当中,魔兵进入雷区,地雷爆炸,军士大乱后,伏兵趁势杀出,亦将魔兵杀得丢盔弃甲,大败而逃。

    当然,此亦是极少数战例耳,对付飞于千丈高空之银雕,最好的方法仍是以雕制雕,甚至以凤凰克制银雕,此乃最完美克制之法。

    那福王及魔皇听了布鲁之言后,亦不敢开言训斥于彼,须知这布鲁之言虽未必就是决战之要,但亦有其道理。

    只见此时班中闪出一老臣,此人银须银发,一看即知年齿已过花甲,然手足却不僵硬,行动仍迅捷若青壮,原来乃是当朝太师,布吉英特、雍雄。

    只见这雍雄跪伏于地曰:

    “布鲁所言,虽未为妄言,但乃过于保守谨慎,将反贼战力过于高估,老臣只须三大营兵马十五万,若不能解金陵之围,平灭反贼,愿在这金銮殿上纳下项上白头。”

    满朝文武听了雍雄所言后,皆且惊且喜。喜者,终于有人主动请缨,前去平灭反贼。惊者,这雍雄言只须十五万三大营京军即能平灭,定是心有成竹,因这雍雄绝非好出大言,胸中无策之人。

    原来这雍雄弱冠从军,那先魔皇尚未登基为帝,雍雄尚在青年之时即在西域东征西讨,平灭妖族各部,因战功赫赫,深得先魔皇父皇宠信,得升至五军督都府之大都督,总领天下兵马。

    那先魔皇登基继位后,觉五军督都府权柄太重,既掌任免、升调、训练之权;每逢战事,又能率兵出征,临阵决机。

    兵部只掌粮饷,战具,军器。难以对五军督都府有效掣肘,加之这雍雄自以为得皇上圣宠,先魔皇为皇子之时与其貌合神离,所以先魔皇继位后,竟然将五军督都府权力拆分,其权责化给兵部及各地总兵,而将这五军督都府之大督都荣升至太师虚位,以尊位架空实权,取消五军督都府。

    先皇此招釜底抽薪,可谓绝妙,虚委以太师之位,看似以高名贵爵荣宠之,实乃夺其兵权归己,独断朝纲。

    当然,这雍雄亦是明达之人,知己身已受新皇猜忌,那敢抗拒,主动将手上兵马全部交出,所部心腹骁勇将校全部遣散各地。

    加之先皇亦是了得,接过兵权后,即能完全驾驭掌控,无论西域妖族,或是人族造反,皆被其派遣心腹骁将很快平之,天下有磐石之安,一直未再启用雍雄,所以这雍雄在这太师虚位上已闲居二十余年,彼因知己不为陛下所喜,所以朝中若无大事,彼皆称病不朝。而纵有大事,须商议讨论定夺,彼亦钳口不言。

    乃至先皇北冥屠龙驾崩,朝廷讨论先皇遗诏真伪,彼虽亦在金銮殿上,却亦是一言未发,今见天下乱生,人族造反,而朝中少有知兵之人,方不顾己身年齿已近花甲,主动请缨,为国分忧。

    当然,亦是彼虽深有谋略,知晓兵事,但自壮年后即已闲居在府中,未能再次掌兵,金戈铁马,征战疆场,深憾平生本事未能大展,即将在百年后随自己骸骨淹没于黄土之中。

    今皇上已崩,新皇继位,这新皇对于自己甚为尊重,朝中辩论遗诏真伪时,二皇子即亲上门拜访,一口一个:老太师德高望重,位尊名显,盼其表态支持于己。

    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那雍雄见二皇子如此尊重自己,亦明确表态:自己虽位为太师,然亦是武将也,依大一祖制,武将不得擅言嗣君之事,此事殿下不该问于彼。

    但只须朝中王公大臣公议后,太后降懿旨,即名正言顺之君也,孰敢不奉,则形同叛逆,若皇上下旨,彼即率兵讨之。

    如此表态,那昔时之二皇子殿下,今日之陛下,当然大喜过望,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