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大宋宰执 >第十六章 君臣初闻
    “古之人三谏而不从则去,今镇已六谏矣。愿诸公携镇之书言于上前,速定大计;如其不然,即赐镇归田,若解镇之职而置之散外,皆诸公之赐。”

    这是范镇去位前上书执政王尧臣的话;其中意思就是:狄青此人脸皮极厚,今天我就把话放在这里,狄青留,我走;狄青走,我留!

    范镇是怎么人?

    那是连续上书言请陛下择宗室子侄立嗣的狠人!

    更是连续弹劾前宰相陈执中,直至陈昭誉下台的人!

    狄青和他相争,势必会输!

    韩琦没有等待多久,参加朝会的官员绝大多数都已到齐,上朝时间也到了。

    东上阁门使和西上阁门使计点过人数,作为监察朝臣礼仪的台谏官,御史中丞范镇便领着两位殿中侍御史当先入殿。

    三人与宰执班擦身而过,目不斜视;唯独范镇瞥了韩琦一眼,闪过一丝疑惑。

    他范景仁从左补阙至谏院最后至御史台;可谓是扎根台谏体系内;到现在还没有弹劾不了的人!

    包括宰相执政!

    上个月将狄青弹劾去后,范镇并不是很高兴;无他,只因西府枢密院只剩下了韩琦;

    韩琦此人和他范镇非一路!

    范镇心里想着,韩琦此人进入西府不久,资历稍浅;一时半会也动不了,倒不如成全他,给他一个帮手更好!

    文德殿又称外朝,比起主殿大庆殿形制略小,可面积也足以容纳千人以上。

    殿门之后,略偏东南点的地方摆着一张交椅,那是御史中丞的位子。

    依礼制,参加朝参的文武众臣中,唯有其一人可坐,取得是独坐之义。

    汉代朝臣有三独坐——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千年流传下来,如今也只剩御史中丞一人。

    范镇在交椅前,两名殿中侍御史则分立在殿中的两处角落里。

    三人站定,净鞭鸣响,就在殿堂靠窗靠墙的边缘,太常礼院的乐工们开始吹笙敲钟,奏着赞美圣君贤臣的韶乐,阁门吏则合着乐声高声唱着班次。

    宰相刘沆、文彦博、富弼协参知政事,一同手持笏板,领着众臣依按班次陆续进入殿中,在台陛下站定。

    礼毕,殿后传出脚步声;先是两名起居舍人走出来,他们是记录天子言行的侍从官;

    继而是一班手持扇、剑等礼器的黄门宦官,等黄门站好位置,曲调逐渐高涨,此乃迎接天子出场。

    四十七岁的赵祯从殿后缓缓走出,身穿赭黄袍,头戴平脚幞头,为天子常朝之服。

    皇帝因前段时间连接发疾而导致脸色苍白了些许,面貌看上去就能知道此人宽宥温润,仁厚慈祥;

    天子就坐,群臣跪拜。

    一切都是重复上一次的礼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下一次也不会有任何区别。

    赵祯坐在御座上,看向下面的群臣,好在今天包拯没有暴起对着自己喷口水!

    念及此,又想到远在荆湖的王罕,嘱咐他去剿匪赈灾,过去月余,毫无动静;现在到了年底,突然上了份荐书过来;

    此为何意?

    最捉摸不透的,乃是舒州的王安石,荆湖南路的事情,怎么跟他舒州通判扯上关系了?

    出神仅那一刹,回神后低头望着文德殿中,如神道石像那般站得齐齐整整的文武两班。

    发现西边前排只站着一人......

    朝会仪式依旧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几个被调入京中的朝官出来谢恩,几个须告老的官员出来陛辞;没有任何意外和惊喜,朝会就这么结束。

    百官从高至低躬身退出,步行到文德门外,各自返回公厅;

    只有东西两府宰执,和主管财计的三司使,以及内制翰林学士和外制中书舍人里带了知制诰头衔的两制官留了下来;

    一群人朝着皇宫后面的崇政殿走去。

    朔望朝会,仅仅只是礼仪性质的朝会,很少有人会在这种情况上书奏事;几百人聚于外朝文德殿,一人说一句话都能变成菜市场;能讨论起什么政事呢?

    所以真正处理国家政务的地方,乃是和天子召对的内朝垂拱殿;以及朝会结束后,天子‘阅事之所’的崇政殿。

    垂拱殿位于文德殿正后方,穿过文德殿后面的垂拱殿门就能看见殿身。

    至于崇政殿,则需要朝内穿越大半个皇宫才能抵达!

    先入宣佑门,齐后穿过延义阁,左转抵至崇政殿;

    今日是朔望朝参的日子,故而没有日常起居;结束了朝会,赵祯直接到崇政殿处理政务。

    有东西两府需要会见商议,下面将需要天子批准的朝事一一上报;而其中,最为赵祯疑惑的乃是王罕在荆湖南路的兵事和赈灾之事;

    其次则是各路常平仓亏空之事、最后便是为楚舒此人上请荐书的事情!

    自从党项人立国后,赵祯于内,很是不喜兵事;当初刘沆在湖广清剿南蛮有功,故而让他担任宰相,便是想要彻底剿清洞庭水域中的水匪!

    刘沆到底是对南边有兵事经验的人,所举荐的王罕也甚是合他的意思,但到现在,已经过了月余,为何还不动兵?

    关心兵事,赵祯不问签书枢密院事韩琦,也不问宰相文彦博和富弼;而是只见看向刘沆,开口询问道:“刘卿,王罕在楚地可有新的奏报?”

    刘沆出班回答:“王罕此人稳重,其人在楚地一日,楚地则安一日,陛下并不必太过忧心。”

    赵祯岂能不忧心,荆湖南路走马承受传回来的密报让他忧思难解。

    走马承受是天子外派的耳目,大多数都是由宦官出任,也有的是从天子身边的班直挑选,他们密报的可信度,在赵祯看来要高于地方官们的奏折;

    “为何过去月余,王罕未动刀兵,反而上书建言收纳流民?甚至上书举荐一介武官转官文资?”

    “王罕于荆湖南路先以安抚为重,其次将以雷霆手段镇压,故而安内必须招以人才;臣闻楚舒此人原是读书人,并非粗鄙武夫。”

    对于王罕在荆湖南路的一系列举动,刘沆都是毫不犹豫选择支持;

    无他,政柄也!

    “陛下,如今西府枢密使出缺,当添补枢密院。”站在后侧的范镇见缝插针,赶紧上前请奏;

    话音刚落,只见韩琦睁大双眼瞪向范镇!

    “陛下,东府如今三宰相,三参政;西府却只有韩签书一人;如今兵事将起,应当添补大臣于枢密院。”

    赵祯闻言一滞,先是看向韩琦,而后又转头看向刘沆,最后才是看向文彦博和富弼。

    “韩卿家?”

    韩琦上前半步行礼道:“范中丞此言乃是为国之谏,臣请陛下定夺。”

    “刘卿?”

    刘沆暗中叹气,此时朝西府添人势必会跟他争权,但这关键当头,他不能作壁上观!

    “程胜之位居参政,略有政绩,可入西府为副使;王元辅乃将门出身,老成持重可枢密使.....”

    赵祯闻言略微皱眉思索;

    程戡程胜之乃是前年拜参政,资历倒也够了;至于王元辅王德用......

    “王卿乃是太子太师致仕,枢密使一职是否屈就了......?”

    王德用前后任博州团练使知广信军、保静军节度使、定州路都总管;因出使契丹,使其慑服议,而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太子太师致仕;

    “加节度使、判枢密院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冀国公改封鲁国公。”

    西府枢密院官职设置如下:判枢密院事、枢密使(知枢密院事)此两则分别为正任官;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皆为副贰官。

    【闰月,癸未朔,以枢密副使王尧臣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参知政事程戡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以戡与文彦博姻家故也。】

    【丙戌,文彦博、富弼等之共议建储,未尝与两府谋也,枢密使王德用闻之,合掌加额】

    【这两章是为了主角楚舒进入中枢视野而做铺垫,所以会有些繁琐;同时,也是为了刘沆罢相而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