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我,荆轲 >第226章 “水淹大梁”四个字
    次年春。

    咸阳,秦王书宫。

    韩国、赵国、燕国在短短几年内相继陨落,六国已灭其三,秦国兼并天下的滚滚车轮开始向南方倾轧。

    嬴政召集一众大臣将领商讨灭国计划,很快,灭魏的日程被就被落实下来。

    这要放在一百六十年前,对秦国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无异于硕鼠撞大象。

    魏国曾是列国之中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那会儿正值春秋末年,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刚刚分晋不久,魏国第一任君主的孙子魏文侯起用法家李悝(音同亏)进行变法。

    法家出手快准狠,政、农、法、军连发齐下,效果显著,魏国很快富强了起来。

    在这次相对成功的变法基础之上,不久之后又有吴起对魏国进行了强有力的军事改革,以严酷的超高要求训练出一批精锐步兵,魏武卒。

    魏武卒的选拔过程极其挑剔严苛,士伍们穿三层厚的铠甲、戴着头盔,要有能拉开开十二石的弓弩力量,每人负重五十支箭矢,持戈佩剑,带上三天的粮食,每天疾行一百里(秦里,约为三十公里)。

    只有通过这样考验的,才能成为魏武卒。

    当然魏武卒的待遇很优厚,凭军功获爵,全家免除徭役,还有良田美宅的补贴,这也使得普通士伍们奋勇训练,拼了命、挤破头也要成为队伍的一员。

    而吴起不光看中个人英勇,绝对的服从、严格遵循铁一般的纪律也是士伍务必具备的特质。

    在这个尤为看中重步兵的战国时代,能有一支魏武卒这样近乎现代化标准的特种军队,几乎所向披靡、无人能挡。

    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一路向西攻占函谷关,夺取秦国河西之地五百里,叱咤中原,无可匹敌。

    然而吴起变法也确实存在一定缺陷,加之魏国朝堂的混乱、战略失败、体制落后等等各种各样的因素,魏武卒的力量日趋减弱。

    再有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的强势崛起,这支近乎无敌的军队再也没了往昔耀眼的光芒。

    当初秦国还只是个缩在边陲与西戎杂居的落后弱国,被中原诸侯嘲笑为蛮夷,在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之后很长一段时里都没能再露锋芒,甚至让魏国欺负得抬不起头来。

    而今风水轮流转了一圈,曾经不可一世的魏国与昔日衰微的秦国处境互换,不是硕鼠与大象的关系,而是蝼蚁与大象。

    魏国在经过短暂的辉煌后逐年衰弱,终于被它的老冤家秦国一点一点侵吞蚕食,现在只剩最后以都城大梁为中心的一块巴掌之地。

    “魏国虽小,但绝不可掉以轻心。”王翦严肃道,“我军攻魏时,楚军极有可能趁机从后方袭扰,为了避免类似的状况,需得先向楚发兵震慑,而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之后秦军才能专心对付魏国。”

    王翦的判断多半准确,在李牧战死后,世间再没有一个能与他匹敌的将领。

    他的决策就是攻城指南,他的建议好比战争宝典,而他说过的话,完全可以编撰成一套《王翦教你如何灭国》系列参考书,也许还能配上实战路线的插图。

    众将稍想片刻,觉得“参考书”说得对,相视着点点头。

    李信出列拱手:“王将军所言极是,末将愿领兵攻楚。”

    嬴政当即下令:“李信、蒙武领兵十万,一月之内扰楚北境,王贲随后,领兵十万直击大梁。”

    将领们齐声领命。

    王翦上了年纪,在去年攻燕之战中长途奔袭,骑马伤了腰背,自那以后便开始退居二线。

    秦国最近几次的出征都由他儿子王贲领兵,他本人在这种军事会议上则尽忠尽职地做好一本“参考书”的分内事,提出建议、制定方略、为可能出现的意外做好预判,提前规避风险。

    此时又对着羊皮地图细细考量,心生一丝隐虑。

    “魏国这几十年屡遭侵犯,都城也做好了被攻打的准备,大梁地处要塞腹地,城墙是列国都城中最高最厚的一个,即使我军围城困守,里面的物资粮饷也能供军民坚持相当长的时间。

    “驻军围城,十万兵围守若是数月之久,这对我军来说是非常大且不必要的消耗,万一齐楚两国在这期间又生事端,那便会牵制我国军力,魏国不下,齐楚引战,我军难免左支右绌。

    “况大梁城外有着错综复杂的水道,河流纵横,密集成网,亦不便于大军排兵布阵,围攻大梁,看似容易,但倘若想快速拿下,必须得想个事半功倍的法子。”

    嬴政听他此言,觉得很有道理,打是一定能打下的,但大军每走一天都是巨大的成本和开销,最主要是牵制了兵力,怎样攻打才能又快又省才是目前要考虑的问题。

    “那将军可想到法子了?”他问。

    王翦盯着地图,缓缓摇了摇头:“暂未想到。”

    “其他将军呢?”

    王翦都没想到,其他将军就会想到了吗?当然没有那么容易啊。

    大家面露难色,只能齐齐看向地图上的大梁城,一个个沉目凝思,凿破脑袋想办法。

    嬴政背起手站到王翦身边,君臣二人一起看着大梁城外那些弯弯曲曲的线,全是水道,都是来自黄河的支流。

    这些河水要么绕城而过,为大梁把敌军挡在外面,割裂敌人的方阵。要么穿城而入,为城内军民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水源。

    嬴政犯难地摸了一圈下巴:他娘的,怎么这么多水。

    等一下。

    他灵光一闪,想到四个字:水淹大梁。

    很熟悉,是从哪儿听到的?

    好像……

    他闭眼仔细回忆起来,翻遍了脑中的每一个犄角旮旯,好几次几乎要触到那个念头的来源却又一晃而过,不过没多久,记忆还是偏爱主人,让他猛然想起那个叫荆轲的。

    这一年来,国务繁忙且杂,他差点要忘了那个厚着城墙脸皮说自己是“天机”的男人。

    “水淹大梁”这四个字,正是他被蒙毅夫妻带进宫来的那晚从他嘴里说出来的。

    嬴政受了启发,眯起眼睛凑近地图,视线一点点地扫过这些弯曲复杂的、代表水道的黑色曲线,扬手往大梁城上划了个圈,轻点两下:“如果引水淹城呢?”

    “引水淹城?”王翦稍顿,随即眯眼看向地图,老花眼里闪着光芒,手指在河道线上缓缓抚过,边抚边想边说道:

    “河……鸿沟……入城之流足有八条,城墙高耸,城内积水可没过所有屋顶,乃至王宫楼阁……”他指尖停在代表王宫的小方框上,收手看向嬴政,点了点头,“可以,此计可行。”

    嬴政:“当真可以?”

    王翦沉声“嗯”了下,又对着地图比划道:“只要将上游的黄河岔道改道向南,就能将鸿沟水引来,再给入城的支流扩渠,便可使河水经由入城河引入大梁城内,先发制人,不费一兵一卒。

    “也正如当年武安君水淹楚国鄢城那般,纵使楚军在汉水守备几十万兵力,而武安君所带不过七万士伍,仅仅派出千人至蛮河筑坝修渠,一声令下,毁坝放水,久攻不下的鄢城瞬成水城,全军覆没,只是……”

    他说着叹了口气,原本兴奋的神采也黯淡下来,轻摇一下头,不再继续说。

    谁都知道“只是”的后面是什么意思。

    武安君白起攻鄢的那一役,鄢城城内三十五万军民瞬间丧命,多少无辜百姓成为了无情战争的牺牲品。

    水退之后,秦军入城接管,看到的不再是一座城,而是一具具被水泡大的腐败尸体而堆起的一座又一座恶臭尸山。

    参与那场战役的士伍如今大多离世或已成老朽,没人愿意提起那城中的可怕景象。

    白起水灌鄢城也是在久攻不下、秦军陷入困境之后的无奈之举。

    在筑坝期间,他还命嗓门大的士伍在城外不间断高声喊话,告诉楚人:秦军要淹城,百姓们尽快离开。

    当时城内没人相信,觉得蛮水与鄢城相去甚远、毫无关联,怎么可能说淹就淹?还觉得一定是秦军使诈,企图骗他们自乱阵脚,便全都不以为然,结果又怎能想到秦军居然大费周章引水修渠,结果整座鄢城被大水毁于一旦。

    眼下出现了可以用水淹的相似情况,且已经被秦国摆上了军事会议的讨论中。

    这个办法不用消磨过多的时间,不用牵扯宝贵的兵力,更重要的,不会出现我军伤亡,只要派工兵徭役去挖渠改河道,一招便能灭掉魏国。

    但眼下秦魏还没开打,没有陷入当年那样的困境,不至用此绝招。

    大梁城内也有不下二十万民众,加上内外军队,就已经超过三十万人。

    尽管水攻效率高、速度快,可此时贸然选用这么极端的方法,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绝非优先的选择。

    嬴政要地也要人,他要的不只是打败、战胜,更是统治。

    一个有野望和雄心的君王,不会是一个只懂杀戮的怪物。

    没想多久,他缓缓开口,说出一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