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一代枭雄说曹操 >第五章 各怀异志
    第五章各怀异志

    13

    曹操惊魂未定,忽见一支兵马向他这边奔腾而来,以为自己的命休矣。他闭上了眼睛,等待着死神的降临。但是,在那冥冥之中,他似乎听到了一声声亲切的呼唤:“孟德,孟德……”曹操艰难地睁开了眼睛。他听到曹洪的声音说:“主公终于醒过来了。”

    “孟德兄,我来晚了。”

    曹操看到鲍信站在他的身边。

    曹操迷茫地四处察看,说:“我这是坐在哪儿?我怎么会到这儿来?我曹孟德是不是在梦中?”

    鲍信说:“这不是梦。你现在正在汴水岸边。我是引军来接应你的。”

    曹操突然抓住鲍信的手,说:“可惜,你来晚了。我的兵马……”

    “孟德不要悲伤。胜败乃兵家常事。更何况这并不是你的过错。”鲍信一边安慰他,一边将曹操从草地上拉起来。“自你领兵走后,我便随时准备着做你的援兵。可袁绍他就是不发布增援的命令。在酸枣的十万义军没有一点西向征战的迹象。我担心你寡不敌众,便找到袁绍,质问他为什么不赶快出兵接应你,那袁绍却说:‘曹孟德熟读兵书,他兵虽少但却精,完全可以以少胜多,你可不必多虑。’就这样他振振有词按兵不动。到了今天早上,我实在忍耐不住了,便不管他同意不同意,拉起自己的兵马便奔西而来。没想到我还是来晚了。”

    曹操感激地握着鲍信的手说:“有你这样的朋友,曹操知足了。”一边喃喃自语说:“袁本初这是将我往绝路上推啊!”

    鲍信说:“你还不知道吧?我听张邈透露,袁绍根本不想西征董卓,而是要另立皇室。”

    “有这事?”

    “袁绍没有对我说,他知道我不会支持他的。”

    “胡闹。等我回去找他说话。”

    众人将曹操扶上马背。他与鲍信并马而行。日暮时分,他们到达了酸枣。曹操顾不上疲劳和伤痛,径直来到了袁绍的大帐。眼前的景象让曹操大吃一惊:原来袁绍和各路诸侯正在这个大帐里饮酒作乐。他们从陈留找来几个歌伎在那里跳胡旋舞。后人曾有诗专写这胡旋舞:“胡旋舞,胡旋舞,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难与比,奔车轮缓旋风迟……”袁绍等人看着歌伎们那雪白的肌肤,颤动的前胸,飘飞的黑发,旋转的腰身,或口水横流,或两眼发直,或拍手叫好。大家频频举杯,豪饮美酒。

    战袍褴褛、身染鲜血、浓眉倒竖的曹操突然出现在袁绍的大帐里。他蓦地拔出腰间的宝刀,大喊一声:“都给我停下!”

    音乐戛然而止。那些歌伎们尖叫着四处躲藏,以为来了凶神恶煞。袁绍等人也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声断喝惊呆了。半天,袁绍才反应过来,喝道:“什么人胆敢私闯我的大帐?来人,拉出去斩了!”

    曹操蓦地将宝刀扔过去,说:“曹操引颈受戮!”

    一听是曹操,众人不由得探着脑袋细细地打量着他。他们终于从那满是灰尘泥污的脸上,从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上,辨出了他是曹操。

    袁绍连忙离开座位,从地上捡起曹操扔过来的宝刀,一边给他插到刀鞘里去,一边笑容可掬地说:“哟,孟德回来了。我一直在等着你的捷报哩。”

    曹操抓住袁绍的衣领,怒斥道:“袁本初,我问你,援兵为什么不到?”

    袁绍挣扎着说:“孟德不可胡来,你听我细说。”

    曹操“咳”了一声,将他松开。

    袁绍说:“自你带兵西去,我立即派韩馥去冀州调剂粮草。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想,我们十万大军,拔寨起营,没有粮草怎么能行?这不,韩馥到现在还没将粮草运来,我怎么发兵增援你?”

    鲍信在曹操身后说:“你不发兵,使他差不多全军覆灭。”

    王匡、孔胄等人在暗暗窃笑。

    张邈以和事佬的身份走到曹操跟前,说:“孟德不可说过激之言。韩馥确实往冀州调运粮草去了。你虽然兵败,本初也没埋怨你。照我看,你就别和他过不去了。来,坐下,先喝杯酒,消消心中的火气。”

    虽然曹操知道张邈在替袁绍说话,但他多受张邈的恩惠,不好再驳他的面子,便愤愤地坐了下来。张邈亲自为他端来一杯酒,送到曹操的手中。曹操将它接过来,艰难地让疲惫的身子站直了,然后将这杯酒洒在大帐的泥土地上:“为了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你们统统站起来,为他们默哀!”

    包括袁绍在内,各路诸侯也都站了起来,把头低下了。张邈又给曹操斟满一杯酒,曹操这才将它一饮而尽。他顺手将酒杯抛向身后,逼近袁绍说:“本初,你好阴险啊!我听说你要另立皇室,有这事没有?”

    “孟德,你别听见风就是雨的。哪里有这事?”

    “好,既然你说没有这事,我问你,你还讨不讨伐董卓了?”

    “讨啊。谁说不讨了?”

    “好。既然你还愿意讨伐董卓,我问你,你打算怎么行动呢?”

    “这我还没想好。你曹孟德熟读兵书,你说怎么讨伐?”

    “你真想听我的?”

    袁绍点了点头。

    “那我就告诉你,讨伐董卓之计已在我心里酝酿很久了。只要你这个盟主以大局为重,只要我们大家同心协力,董卓不日便可诛灭。”

    “我洗耳恭听,请讲良策。”

    曹操说:“请本初将本部兵马三万余众进逼孟津,王匡、孔胄、袁遗、刘岱、桥瑁、张邈之军据守成皋,占据敖仓关,封锁轘辕、太谷之险,再请后将军袁术率南阳之军进至丹水、析县,入武关,以震慑三辅地区。这三路大军可先深沟高垒,多设疑兵,暂不与敌军交战,以显示天下围剿奸贼的形势,唤起民众的信心和取得他们的支持,然后同时进军,董卓便可一举诛灭,天下便可从此平定。各位仁兄,我们所以在酸枣聚义,目的不是为了伸张正义吗?如果我们心怀疑虑,不敢进兵,那不是让天下人为之失望吗?若是那样,我实在为大家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

    曹操这个计谋应该说是彻底消灭董卓的完全之策,然而它并不会被袁绍等人采纳。袁绍已经打定主意另立皇室了,他根本不会照曹操的计谋办的。但他当着曹操的面却说:“孟德所虑深远,的确是消灭董卓的良策。待我和各路诸侯商量商量再说吧。”

    鲍信走过来,拉着曹操就走,说:“孟德何必对牛弹琴。走,我军中有太医,赶快包扎你的伤口吧。”

    曹操边走边执着地对袁绍说:“我谨听你的回音。”一边和鲍信一起走出了袁绍的大帐……

    14

    曹操一直在等待着袁绍的回音。

    那天,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袁绍一个人来到了曹操的大帐。曹操迎了上去,作揖说:“本初兄,可把你等来了。看你面带笑容,就知道你来告诉我好消息的。怎么样,你同意我的建议了吗?”

    袁绍笑着说:“瞧你,一见了面就是谈讨贼。能让我坐下来吗?”

    曹操连忙说:“请坐。”

    两个人面对面地坐了下来。曹操吩咐上茶。袁绍接过茶杯,细心地吹了吹茶杯上的浮茶,然后呷了一口,一边品尝着说:“好茶,好茶!”

    曹操耐心地等待着他开口说说讨伐董卓的事,可袁绍慢条斯理地就是不开口。曹操只好再次问道:“你和各路诸侯商量过了吗?”

    “商量过了。”

    “大家是否赞成?”

    袁绍叹了口气,说:“咳,这年头,人心隔肚皮。你别听他们口头上说得挺好听,什么讨贼啊,匡扶汉室啊,可一到了动用他们的兵力,真比挖他们心尖子肉还痛。我把你的计谋对他们说了,多次与他们商量,可谁也不想动弹。我那个弟弟袁术,干脆带兵回到了鲁阳,临走时说:‘你们愿怎么打就怎么打,我回我的地盘上去。’其他人虽然还没有离去,但大都不愿意出兵。你看,我这盟主多难啊。”

    曹操低头沉思,说:“原来如此。我一直认为他们是当代英雄,却原来却是一些狗熊。本初,我听了你的这一番话,很伤心。看来,我们的联盟该结束了。我曹操刚刚兵败,已经没有力量再次西征了,我也不愿意就这样耗在这里,我将打算离开酸枣,继续招兵买马。只是我很痛心,我们本来可以为国家社稷做点事情,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但最终没有做成。这对我可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啊。想我曹操,年已介而立与不惑之间,仍看不透世事,实在愚莽啊。想当初,我与孟卓草拟矫诏,当时是何等意气风发,及至得到你们十路诸侯的响应,纷纷来酸枣聚会,我又是何等激动啊!可现在,大家竟各怀异心,各打各的算盘……难道我们果真如同郑泰所言:是一群乌合之众吗?”

    那个被董卓任用并提拔为尚书的郑泰,的确曾对董卓分析过关东之军的情况。那时,因为关东之军刚刚联合,董卓担心对付关东之军的兵力不足,打算大规模地征发百姓当兵,郑泰表示反对,他说:“我看关东之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足为虑。袁绍是什么人?纨绔子弟而已。他自幼生长在京都,并不懂得用兵之道。那个张邈算是一个忠厚长者,让他坐着他都目不斜视的,这样的人会有多大的韬略?孔胄那人只会清谈高论,褒贬是非,一动真格的就不行了。袁绍的弟弟袁术更是自私之人,不会与众人同心的。他们都不能与丞相相比。丞相是从西凉过来的,带的又是骁勇凶悍的凉州兵,而且丞相年轻时就是将帅,多次领兵打仗,通晓军事谋略。倘若两军真的打起来,关东之军必定各自保存实力,不肯同心协力,因而他们绝不是丞相的对手。”郑泰的一番话,使董卓十分高兴,从而放弃了征兵的打算。

    当时,郑泰这番话传到曹操的耳朵里来的时候,曹操还一笑置之,说:“郑泰之言差矣。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万众一心。难道这些话对我们关东之军就不适用吗?”

    “孟德的心情我是理解的。”袁绍见曹操大发感慨,便说:“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情况就是这样。”

    “那我们只好散伙了。”

    “不过……”袁绍向曹操身边凑了凑,悄悄说,“世上千条河,条条通大海。我们何不换一条路走呢?”

    “还有什么路?”

    “大家商量了好长时间了。多数诸侯也都同意……,就是效法周勃和灌婴迎立代王的先例,另立大司马刘虞为新皇。现西京那个小皇帝,年幼无知,又被董卓所控制,早已名存实亡。刘虞乃刘姓宗室的后代,很有高祖遗风。我们先拥立他当皇帝,然后再图董卓,不是更有号召力吗?”

    刘虞当时任幽州牧。

    曹操瞪大了眼睛盯着袁绍。到现在他进一步看清了袁绍的真面目。从他怂恿何进尽诛宦官,到为何进献计引董卓入京,到争当盟主而不出征……,他的所作所为,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和一个光明磊落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相反倒是一个患得患失鼠目寸光的伪君子。曹操似乎也看透了,他这次来酸枣聚会,目的并不是要征讨董卓,而是利用这个机会联络他的故吏,扩大自己的实力。他所以要立刘虞为新皇,无非是想当丞相,以便达到他霸占一方地土的目的。“我曹操岂能与他同流合污!”曹操在心中说。

    “孟德,我希望能得到你的支持。”袁绍期待地望着他。

    曹操将手中的茶杯往案几上一蹾说:“曹操不敢苟同!现当今皇上虽然幼弱,被奸臣董卓所控制,但他并没有像西汉昌邑王刘贺那样犯有亡国之罪,为什么要另立新皇呢?如果你在洛阳以东另立刘虞,那么别人也会在江南另立他人,那天下不就更加四分五裂了吗?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以天下一统为己任,岂可制造新的分裂?我自知我现在没有力量阻止你们愚蠢的计划,但是我明确地告诉你,我坚决反对。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对于曹操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袁绍一点也没动气,还是和颜悦色地说:“孟德的心情我是理解的。不过,你还是好好考虑考虑,与我们一起合作,事成之后,你曹操不愁没有一个好位置……”

    曹操拍案而起,说:“送客!”

    乐进走到袁绍跟前,说:“请——”

    袁绍站起来,依然没有动气,说:“孟德兄,不要意气用事。还是好好考虑考虑。我相信你会和我们一起拥立新皇的。”边说边走出了曹操的大帐。

    曹操在他的身后骂道:“什么东西!我不计前嫌,真心实意推举你为盟主,指望你带领大家讨贼除奸,可你竟心怀鬼胎,想出另立新皇的鬼主意。文谦,你说我们能和这样的人苟合在一起吗?”

    乐进说:“这次十路诸侯会盟酸枣,而主公虽发檄文矫诏天下,但不算一路诸侯,袁绍因此不把主公放在眼里。他之所以在拥立新皇这事上来找你商量,其实也不过是例行公事罢了。他们早就商量好了,向你通报一声罢了。主公同意与否都不影响他们的行动。目前,据我所看,董卓一时难以诛灭。我们的力量显然不足。我想我们应当趁天下大乱之机,赶快占据一块地盘,然后扩充兵力,作为长久打算……”

    “但不知向何处占据地盘?”

    “兖州。那里黄巾余众又起,兖州所属之东郡被黄巾余众攻破,东郡太守王肱弃城而逃。主公可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先占领东郡,重当东郡太守,然后向南扩展到兖州,进而占据整个兖州,到那时便有实力称雄天下了。”

    曹操拍着乐进的肩膀说:“文谦之言,使我猛醒。当今天下,没有实力将一事无成。”

    曹操于是采纳了乐进的建议,第二天便带领他一千多人的曹家军离开酸枣,往东郡进发了。

    15

    出乎袁绍意料的,袁术对他拥立刘虞当皇帝也持反对态度。

    因袁术已经回到鲁阳去了,所以袁绍只好写信给他。他在信中简单地说明了拥立刘虞的原因。他知道,在酸枣的日子里,他曾多次与这个兄弟商议过,袁术是一百个支持他的。但是,当使者从鲁阳带回袁术的亲笔信时,袁绍一下子惊呆了。袁术竟然与曹操说着差不多一样的话语:“当今皇上虽然幼弱,但聪明过人,又没有什么过错,还是让他当吧。”

    当袁绍拿着袁术的信一字一字看完的时候,他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家伙,犯什么毛病呢?离开我才不到半个月,怎么变了腔调了?”他百思不得其解。他再次提笔给他写信:

    “公路吾弟:我真没有想到你会给我回了那样一封信!那是曹操的话而不是你说的话!西边虽然有那个小皇帝,但他被董卓所控制,虽有却无。我们若是拥立刘虞为皇帝,只要派兵驻守要塞,便会将他们困死。我们拥立新皇有功,我袁家便会再度辉煌。可你为什么突然犹豫不决呢?不说别的,难道你还不痛恨他们杀害我们全家吗?你能向这样的皇帝北面称臣吗?我以老大哥的身份要求你,必须和我站到一起。切切!”

    袁绍在信中所说“杀害我们全家”是指袁绍被推举为关东之军盟主后不久,也就是曹操兵败荥阳之后,董卓对关东之军已不再惧怕,便下令杀害了袁绍的叔叔袁隗和袁家在洛阳的所有人口。患有“恐董症”的袁绍对此只是落了几滴伤心的眼里,而一味被拥立新皇的事所痴迷,没有趁机举兵报仇。他在心里安慰自己说:“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等新皇登基后再兴师讨伐不迟。”

    袁术见到了袁绍的第二封来信,笑着说:“让我和他站在一起,哈哈,我和谁也不站在一起。我袁术就不能自己当皇帝吗?我手中可是握有传国玉玺啊!谁得到了它,谁就是皇帝。”但他的这个狼子野心还不想马上对袁绍说,仍然回了一封冠冕堂皇的信,信中说:

    “绍兄:我也不是小孩子了。我现在是拥有重兵和地盘的后将军,我应该自己决定自己的态度。我再次重申,我反对拥立刘虞为新皇。现当今皇帝聪明睿智,有周成王的资质。奸贼董卓趁国家混乱之际,压制百官,为所欲为,横行霸道,致使万人唾骂,那是他的罪恶,与当今皇帝没有任何关系。至于我们在洛阳的亲人被杀,更是董卓所为,绝不是皇帝的旨意。我对当今皇帝忠心耿耿,决心消灭董卓,对拥立刘虞为新皇之事坚决反对。”

    袁绍接到这封信后,气得浑身发抖:“这小子,昏了头了!”但他没敢将袁术对拥立新皇持反对态度的事告诉韩馥、张邈、王匡、孔胄等人。他对他们说:“公路说了,他将不遗余力地支持拥立刘虞为新皇,只是因为正与孙坚一起共同讨伐董卓而不能前来参加登基大典。他让我们从速行事,免得夜长梦多。”韩馥等人也就不再怀疑,一切听从袁绍的安排,加快了拥立新皇的步骤。

    的确像袁绍所说的那样,袁术“这小子昏了头”。袁术所以想自己当皇帝,起因则是得到了那块象征着皇权的“传国玉玺”。这事还要从孙坚的讨贼说起。

    孙坚据于江东,见到了曹操发到各地的檄文,立即决定带兵到酸枣聚会,无奈江东连续两个多月阴雨绵绵,道路泥泞,长江洪水漫堤,大军无法行进,便暂时放弃了去酸枣聚义之举。后来,他听说袁绍与各路诸侯会盟酸枣后,竟按兵不动,终日设酒高会,十分气愤,遂打消了北上的打算。接着,他听到曹操兵败荥阳,便自恃自己天下无敌,看看阴雨渐停,天色放晴,便率领江东大军两万多兵马急奔洛阳而去,决心为民除害,为国除奸。走到南阳时,他的军队已扩充到数万人,声势浩大。南阳太守张咨不肯为他提供粮草,孙坚大怒,在张咨为他专设的酒宴上,拔刀将张咨杀死。南阳众将见孙坚声若洪钟威风凛凛先声夺人,谁也不敢上前与他厮杀。结果孙坚就这样不带一兵一卒,单刀赴宴,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南阳太守一刀砍下了脑袋。他提着张咨的脑袋,说:“谁不服气,将与他同样下场!”孙坚于是在南阳得到了粮草供应。

    袁术久闻孙坚乃江东豪杰,没想到他竟如此厉害。鲁阳与南阳近在咫尺,孙坚的下一站便是鲁阳了。那时,袁术刚刚从酸枣回来,也刚刚听到董卓在洛阳尽诛他袁家人口之事,便径直来到南阳迎上孙坚。他对孙坚说:“我久闻你的大名,今天终于有缘与你相见,真乃三生有幸也。现董卓乱京,乱杀无辜,致使数以万计的百姓生灵涂炭,当今皇上也身处水火之中。你独率数万兵马,自江东而来,欲杀向洛阳,此乃英雄之举,我袁术对你表示无限的钦佩。将军若是不弃,我将率本部兵马与将军一起西向讨贼。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孙坚问:“你有多少兵马?”

    “万余众。”

    孙坚摇摇头说:“不必了。凭我孙坚的兵力,又有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四员大将,对付董卓已绰绰有余。我孙坚每临战事,只知奋勇前进,不顾后方供应。公路若是和我同心,可据此南阳,为我数万兵马供应粮草。若粮草供应不断,则董卓必死于我的长枪之下。”

    孙坚气盛,他担心袁术与他一起西征会与他分功,便提出了让袁术负责粮草供应的意见。袁术大喜。一方面他可以因此得到南阳,另一方面也算利用孙坚为他们袁家报仇。他一口答应下来,并说:“我袁术将不遗余力供应将军粮草,即使我的兵马饿肚子,我也要保证前方将士吃饱穿暖。”

    “好。”孙坚使劲抱住了袁术,“有你这句话,董卓老贼的末日到了。”

    袁术在南阳设酒招待孙坚。席间,孙坚对袁术说:“我还有一事相扰。此次离开江东,我的妻子和女儿也随我在军中。出了南阳便可能与董卓接战,她们随军多有不便,我想将她们暂时留在南阳,待我得胜返回时再与她们一起回我江东。因此,烦请公路多加照顾。我这里先有礼了。”说着向袁术拜了一拜。

    袁术慌忙说:“使不得,使不得。”一边还礼,一边说:“将嫂嫂和侄女交给我,你就一百个放心好了。”

    孙坚于是将妻子吴氏和女儿交给了袁术。袁术将原南阳太守张咨的官邸清扫出来,让她们母女居住,门外置三百兵昼夜把守,以确保她们的安全。孙坚于是率军西去,拉开了与董卓决战的架势。

    孙坚进军到荥阳,与徐荣相遇了。两军对圆,徐荣说:“曹操已是我手下败将,你乃江东鼠辈,也来送死?”

    孙坚大怒,说:“我只知有孙坚,不知有曹操。来人,将这逆贼给我斩杀马下。”

    话音刚落,黄盖拍马提鞭迎上前去,大战徐荣。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孙坚性急,说:“德谋为我斩杀此贼。”

    程普挺铁脊蛇矛杀出阵来,大叫:“公覆且下,待我斩杀此贼。”他替下黄盖,又与徐荣大战二十多个回合。徐荣渐渐体力不支,被程普一矛刺于马下。孙坚乘势掩军厮杀,大败贼军。

    孙坚以得胜之军继续西去,在阳人与董卓的一员大将华雄相遇了。这华雄身高九尺,虎背狼腰,豹头猿臂,乃关西人中的虎将,董卓对他十分爱惜,在徐荣被斩后,特地调华雄前去阻击孙坚。

    两军在阳人相遇后,孙坚可不管你是什么关西虎将,刚一列好阵势,便命程普与之厮杀。华雄果然厉害,程普不能取胜。孙坚又命黄盖助战。程普、黄盖二人力战华雄,仍不能取胜。孙坚又命韩当、祖茂出阵助战。四员江东大将将华雄团团围在中心,程普使铁脊蛇矛,黄盖使一付铁鞭,韩当使一口大刀,祖茂则使鸳鸯双刀,齐战华雄。那华雄面无惧色,将那狼牙铁锤抡得如风车似的,刀枪不入。孙坚在一边看着,一时性起,大喊道:“看我斩杀此贼。”于是拍马迎战华雄。

    程普等四将退下。孙坚以长枪对付华雄的短锤,声东击西,那枪如雨点似地刺向华雄,使他目不暇接。突然,孙坚一枪刺飞了华雄的帽缨。华雄大惊,在那暂短的一忽愣怔之时,孙坚的快枪已刺进华雄的喉咙里去了。这位凉州兵中的虎将就这样被孙坚所杀了。

    孙坚连杀两员大将,使董卓十分惊慌。他立即找来义子吕布,与他商量御敌之事。吕布说:“想那孙坚也是父母所养凡人之身,并没有长着三头六臂,父亲何必如此惊慌呢?有我吕布在,他休想再往西多走一步。”

    董卓大喜,遂命吕布带精锐的凉州兵前去迎击孙坚。孙坚犹如下山的猛虎,哪里将吕布放在眼里?第一次交战,便以小胜而告终。双方约定明天再战。当天晚上,孙坚回到大帐,程普告诉他,袁术的粮草迟迟不到,军中的粮草只能维持一天了。孙坚大怒,大骂袁术言而无信。不想这天夜里,吕布率兵劫寨,孙坚并无准备,结果兵败如山倒,向东退出五十多里,兵士死伤无数。孙坚便把这次失败迁怒到袁术身上。他见吕布不再追赶,便带上四员大将,径直奔南阳而来。他要问问袁术为什么不按时供应粮草。若袁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便决定杀死他。

    袁术所以不供应孙坚粮草,乃是听部下说:“将军助孙坚讨董卓,孙坚若是攻下洛阳,功劳也不会记在你的账上。我们不要除了豺狼养了猛虎。孙坚不会把你放在眼里,你更不会控制他了。到那时反而得不偿失。”袁术听信了这个人的话,便不为孙坚供应粮草了。

    孙坚带领四员大将,气势汹汹地来到南阳。袁术一看这架势,心里直打哆嗦。孙坚一见面便指责他说:“我孙坚之所以奋不顾身,西向讨贼,一方面是为了国家社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将军的家仇。我本人和董卓并无怨恨,你为什么不供我粮草,致使我兵败吕布?”

    江东四员大将也都对袁术虎视眈眈。袁术急中生智,装糊涂说:“有这事?我怎么不知道?”他随即命人将管粮草供应的官员叫来,质问他为什么不发粮草。那官员诧异地看着他说不出话来。袁术嗖地拔出佩剑,容不得那官员再多说一句话,便结果了他的性命,然后对孙坚说:“都是这个混账东西,坏了将军的大事。现我已将他处死。将军可速回前线,我这就着人连夜将粮草发过去。”

    孙坚这才熄灭了心中的怒气。他快步来到张咨的官邸,进家见了妻子女儿。吴氏尽说袁术的好话,说他如何派兵看护,没有人敢来打扰她们。孙坚颇感欣慰。与妻女见了一面后,孙坚便欲返回。吴氏嘤嘤啜泣,不愿与他分离。孙坚说:“我大任在身,顾不得儿女之情了,夫人万望见谅。不消几日,我便会得胜而回的。”吴氏依然哭着说:“夫君保重……”夫妻二人洒泪而别。

    孙坚回到前线,粮草随之也到了。将士们饱餐一顿后,继续西进,与吕布接战,大败之。大军直逼大谷,离洛阳只有九十里地了。董卓恐慌,便派使者到达孙坚军中,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孙坚的儿子为妻,并告诉孙坚,凡是他族中的子弟想当刺史和太守的,尽可开列名单,他都一一满足。孙坚说:“董卓大逆不道,我若不诛灭他三族,昭示天下,死不瞑目,岂能与他做亲家!”遂斩杀来使,继续挥兵西进。

    董卓大怒,亲自率兵在洛阳以东的皇陵之间与孙坚大战。董卓大败,退守渑池。孙坚一举赶走据守在洛阳的吕布,从而占领了洛阳。他以臣子之心清扫皇室宗庙,祭祀汉室先祖,并意外地在城南甄官井中得到了那块传国玉玺。

    其间,孙坚曾几次西进,但终因董卓、吕布利用险峻的地势,以守为攻,使孙坚急切不得取胜。孙坚所带来的江东兵士又不适应北国天气,疾病蔓延,军中又缺医少药,死伤无数,战斗力大大下降。孙坚本人久离江东,也思乡心切,便决定挥师东去。董卓得知孙坚东去,命吕布率一军在后边追杀,孙坚所率兵士前后践踏,又死伤大半,等他终于赶到南阳时,他的江东军只剩下五千人了。

    袁术得知孙坚返回,出城五里前来迎接。孙坚说:“我没想到最后败给了他们。”

    袁术却说:“将军所向披靡,扫平洛阳,清扫宗庙,祭祀先皇,功莫大矣!怎能说败给了他们?当今世界,没有人敢与你相提并论。我已在太守府设下酒宴,专为将军接风。”

    孙坚大喜。两个人并马而行,径直来到太守府。袁术命人将程普等四员大将分别由他手下的大将伺候,另设酒席。他单独招待孙坚。孙坚对此毫不怀疑。酒席十分丰盛。孙坚一直身处战事之中,见了这些珍馐佳肴,不免馋涎欲滴,不等袁术说声“请”,便狼吞虎咽地大嚼起来。袁术频频为他敬酒。三杯下肚,九杯下肚,孙坚耳边听着袁术对他的赞扬,嘴里饮着美酒,不觉头重脚轻,酩酊大醉了。

    袁术突然问他:“听说你从甄官井中得到了传国玉玺,有这事吗?”

    “有……”

    “拿给我看看,让开开眼界。”

    孙坚一直将那玉玺藏在身上,便掏出来,递给袁术,说:“此物看……一眼,也是……造化……”

    袁术接过玉玺,细细地看了又看,然后将它揣进怀里去了。孙坚大惊,说:“你、你……”

    袁术说:“不是我供你粮草,你能打到洛阳吗?能得到这玉玺吗?你应该报答我,将这玉玺献给我。”

    孙坚猛地酒醒,探着身子来夺玉玺。袁术说:“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将军现在兵败而归,你那五千残兵败将已不是我的对手。况且你的妻女还在我的手中,你若是不给我这玉玺,也休想要你的妻女。你想想,给还是不给?”

    袁术竟然要扣留他的妻女,这使孙坚心如刀搅,万般无奈,答应将玉玺献给袁术,以换回他的妻女。袁术笑着说:“这才是大丈夫。”于是命人送孙坚出门。太守府大门外,程普等四员大将也给灌得醉醺醺的,五千兵士大都有八九分酒意。一辆马车停在门外,吴氏与女儿已经坐在车上。孙坚来到车边,吴氏说:“袁术已与我们反目,夫君应赶快离开这里。”

    孙坚点了点头,被人扶上马去,垂头丧气地往东去了。后来,袁术为了继续笼络孙坚,便任命他为豫州刺史。

    孙坚走后,袁术才将那玉玺从怀里掏出来,拿在手心上细细地观看着。只见它方圆四寸,上面镌刻着五龙交纽的图案,做工极为精细。下方缺了一角,已用黄金镶补。玉面上有八个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就是当年卞和在荆山下,见到一对凤凰栖息在一块奇石上,便把这奇石献给了楚文王。及至将这奇石解开,发现里面是一块宝玉。秦二十六年,这块宝玉由良匠雕琢为玺,那八个篆字是李斯刻在上面的。秦二十八年,秦始皇巡狩到洞庭湖时,遇上风浪,龙船将倾,便将此玉玺投到湖中,风浪立即停止了。到秦三十六年,秦始皇巡狩到华阴,有人拦路相献,此玺又归于秦。秦始皇死后,刘邦先入咸阳,秦二世子婴出宫投降,遂将玉玺献给了汉高祖刘邦,汉室便将它一直传留下来。后来,王莽篡位,孝元太后以此玉玺抛打王寻、苏献,致使其崩裂一角,便以黄金镶补。光武帝刘秀得此传国之宝后,东汉又将它传位至今。直到袁绍诛灭宦官,张让、段圭等人带少帝仓皇出京逃到平津,这玉玺没有随身携带,再回宫时便不见它的踪影了。没想到它有缘落在了袁术的手中。得了这块传国玉玺,袁术自以为这是天意。他的皇帝梦便开始做起来了。因此,他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坚决反对袁绍拥立刘虞为帝。

    袁绍哪里知道这些呢?他一边在心里大骂袁术,一边与韩馥等人一起赶到幽州,面见刘虞,请他出山为帝。然而,事情的发展又出乎袁绍的预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