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北伐北伐 >第一百二十三章 抉择
    一

    诸葛瞻带兵增援江油走了以后,宗预上将是留在京城最高军衔的老将军了。他现在也顾不得重病缠身,拖着沉重的病体同秘书长樊建商量:

    “此次魏国进攻的局面,与我们的疏忽大意是分不开的。形势紧迫,民心浮动,我们也应该有一些准备。”

    两人经商量分工,并得到刘禅的批准,宗预带北地王刘谌(音晨)把成都卫戍区所剩的军队,还有中央警卫旅和京城治安警察集中起来,分成五支力量,分东城,南城,西城,北城,对成都的城防加强防守,治安警察负责在城中昼夜巡逻,防止突发事件。

    樊建带卻正,邓良等在城市张贴布告,告知百姓说:“魏军己被阻于剑门关一线,永安战区一万多人马正日夜兼程在向成都增援,不日即可到达。”

    “吴国也出动了三路人马,分别从东路攻打魏国;从上庸进兵袭扰进入汉中的魏军;从永安方向增援成都。”

    樊建还派出人员,同各县、府在职人员一起,负责安抚百姓。

    二

    不久,黄崇派回报信的士兵到了。

    刘禅打开黄崇的信,看完后就惊呆了。

    还没缓过神来,又有人前来报告:邓艾的兵马长躯直入,开始攻打雒城。

    雒城(现在的四川省广汉市雒城镇),离成都不到五十里。如果雒城失守,邓艾分分钟就能打到成都。

    魏军开始攻打雒城的消息,在成都城中不胫而走。听到这一消息的成都百姓,就像是滚烫的油里撤了一把盐——炸锅了。

    惊慌失措的人们开始逃亡,一时之间,城都的东、南、西三个城门,人群就如同开了闸的洪水,奔涌而出。

    这会儿刘禅坐不住了。

    这是四十一年来,刘禅第一次遇到危机就在眼前。

    二

    刘禅召开了紧急会议,在京的高级官员都到齐了,会议的主题就是“怎么办。”

    会场上是七嘴八舌,各执一词。

    经过一番议论,出现了三种建议:

    第一种建议:坚守待援。

    理由是北面姜维有六万多兵马,永安战区一万多兵马在驰援的路上;成都周围各市县都有各地的保安旅、团。再加上成都城墙坚固,资源丰富,城中还有将近万人的兵源,完全可以固守待援;

    第二种建议是撤到南中。

    理由是南中地域宽扩,山路陡峭险峻,易守难攻,待北方平定后再返回成都。

    第三种建议,就是投奔吴国。

    理由是靠吴国的力量,联合起来再杀回来。

    三种建议谁也说服不了谁,一时间,议事大厅吵成了一锅粥。

    三

    如今的刘禅也和现场一样,成了一脑子的浆糊。

    何去何从,刘禅拿不定主意。无奈之下,他把头转向了谯周。说:“谯老夫子,说说你的意见吧!”

    谯周现在是中央高级顾问

    顾问,顾问,顾着了问,顾不着就不问。

    谯周没有实质的工作分工。因为他博学多知,还是享受着很高的待遇。平时,刘禅经常就国家大事听取和征求他的意见。朝中好多人遇到疑难问题,也都喜欢向他咨询。所以,此时刘禅把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四

    谯周一直默默不语,听着大家议论,没有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现在,刘禅点了他的名,这才站起来,清了清嗓子,慢条斯理的说:“大家的意见,归纳起来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死守,一种是退走。”

    说到这,谯周环视了一下四周,好像是问大家,他的归纳是否全面。然后接着说道:“我的看法,退走是下策不可取。”

    “先说投靠吴国吧!请问自古以来,有寄人篱下的皇帝吗? 你跑到了别人的国家,只能做下人。希望靠吴国帮你打天下,吴国如果打下了天下,还会分给你一半吗?再说,东吴也决不是魏国的对手,将来也难逃覆亡的命运。那我们不是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吗?”

    说到这,谯周停顿一下,接着说;“再说退往南中。我们提前并没有准备,现在大敌当前,人心浮动,南中离成都千里迢迢,谁又能保证没有意外事件发生呢?”

    “如有不测,还能顺利的到达南中吗?退一万步讲,我们能顺利撤入南中,那里被称为 ‘不毛之地’,最终还是会难逃厄运。所以, 我认为退走是下下策。”

    “再说死守,我认为这充其量是一条中策。且不说守住守不住,起码是血流成河。诸葛将军血溅绵竹城的悲剧就会重演,这难到是我们大家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吗?”

    五

    北地王刘谌年轻气盛,见谯周摇头晃脑的说了半天,一句有用的都没有。早己按捺不住,直截了当的打断了谯周的话,问道:“你说了半天,什么中策、下策的,那你的上策是什么呢?”

    “我的上策是与魏国议和!” 谯周也不肯示弱的回了一句。”

    一听这话,刘谌当时是火冒三丈,他愤怒地用手指着谯周鼻子,说:“什么狗屁议和,说了半天就是投降嘛!”

    “国家到了千钧一发之机,正是君臣一起作最后努力,为蜀汉的江山尽忠的时候。”

    “投降的话你也说的出口。不如我现在就杀了你这个不知廉耻的东西,让你去向先帝谢罪。”说着“噌”的一声,从腰间拔出宝剑,不由分说,就冲谯周蹿了过去。

    其它人忙上前抱住刘谌。

    刘禅见状,一拍几案,大吼了一声:“休得无理!”然后命令说:“先扶刘谌下去,让他冷静冷静!”

    刘谌被几名卫士连拉带劝的出了议事厅。

    大厅中一时静的像被“冻住”一样。

    六

    刘禅的心中,还是趋向退守南中的。

    他认为:固守,没有安全感;投降,从内心说,龟孙才愿走这一步。

    刘禅打破了沉寂的局面,轻轻的说了一句:“大家是不是再考虑一下退往南中的方案?”

    谯周一听刘禅重提退往南中,连连摆手,说:“退守南中,我也是再三思忖,认为实在不是个好策略。”

    “第一,南中少数民族居多,本来就和我们不是一心。国家稳定之时,他们还有所忌怕。现在我们无路可走想依靠他们,那些人就会蠢蠢欲动,随时都可能再次反叛。”

    “第二,魏国的进攻,不是只想打跑我们,而是要彻底消灭我们。所以,我们即使躲过了今天,魏国还是会穷追不舍,谁能保证,我们就能守住南中呢?”

    “第三,把政府迁到南中,还要供应所有抵御外来侵略的人力物力,必然加重南中的负担,也会加速他们的反叛。到那时,我们外要赶走侵略者,内要平定叛乱,这样的政权又能撑几天呢?”

    “如果现在投降了魏国,不但陛下您能获得封地、得到爵位,就是我们这些追随您的人,也会得到妥善的安排。”

    “如果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再向人家投降,那么就只剩下灾祸临头了。”

    谯周这时也不拽什么议合了,直接用上了投降一词。

    谯周的一番“云山雾罩”,竟将一班整日养优处尊的议事者“煽乎”的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还能想不出什么好主意了。

    七

    这时,不知谁轻轻的问了一句:“现在邓艾已经快攻到成都了,假如他不接受你的投降怎么办?”

    看来谯周对于投降,是已经深思熟虑了。所以,当听到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时,谯周没有半点迟疑,说:“如今东吴还没有归附魏国,形势迫使邓艾不得不受降,受降之后不得不礼遇。如果陛下降魏,魏国不封陛下的爵位土地,谯周自当请命亲自去到魏国首都,用古人的道义为您力争。”

    说这话时,谯周昂首挺胸,好像做好了上刀山下火海准备的勇士一样。

    八

    刘禅四下回顾的看了看在座的众人,面有难色的说:“如果投降,怎么对的起打下蜀国天下的先帝和为国尽忠的那些先烈们啊!”

    谯周却是振振有词的说:“当年,商纣王手下有三个人,被孔子称为 ‘仁德之士’。”

    “一个是劝谏纣王反被贬为家奴的箕子;一个是冒死规劝,却被剖心挖肝心的比干;还有一个,就是反绑双手,袒胸露肉,跪在地上前行向周武王谢罪投降的微子启。在孔子看来,他们三人做法不尽相同,但都是符合“仁”的要求啊!”

    “微子启是纣王的哥哥、一国的皇兄,难道他乐意投降吗?那不得已的事!这就是尽人事,顺天命。”

    九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左传》上说“丝没有颜色,染上什么颜色就表现出什么颜色。” 说的就是刘禅!

    刘禅被谯周一阵儿忽悠,没了主意 。最后,咬了咬牙,说:“那就投降吧!”

    说完,刘禅指示皇宫办公室主任卻(音切)正起草《投降书》。

    卻正,正是当年由刘禅授意,写评赞姜维文章之人。

    十

    卻正也是个“官三代”。

    他的爷爷,在刘焉、刘璋没到西川时,就是西川省长,被黄巾军杀死在任上。他的父亲是孟达的手下,随孟达投降了魏国。

    当时,卻正还小,为了生存没有别的办法,他的母亲就带着卻正改嫁了。

    由于卻正是个 “托油瓶”,常遭世人的“白眼”,无依无靠,孤苦伶仃。卻正就发誓,要发奋苦读,立志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工夫不负有心人。到二十岁时,卻正就能写出一手的好文章,靠自己的努力,进了政府部门当了一名公务员。后来也是一路的进步, 从县办公室主任,到市长秘书,再进入中央办公厅,最终成为刘禅的皇宫办公室主任。

    郤正秉性低调,淡薄名利,独独酷爱好的文章,但凡听说谁有好的诗、书、文、赋,他都想方设法的借来诵读。他在中央机关任职长达三十年之久,只埋头工作,接人待物都是若即若离、不卑不亢。就是黄皓一提他的名字,都是一种模糊印象,既不存在喜欢,也未引起憎恨。

    十一

    郤正接受了任务,一挥而就,将投降书呈报了上来。

    投降书中写道:“小小的汉水被长江分开,不知大海的深远;狭弱的蜀地偏安一隅,不知山高水长。由于我们冒犯贵邦,一直得不到京师万里以外的关照。”

    “想当年,大魏文帝(曹丕)曾经派鲜于辅将军宣招降文表达诚意,胸怀是如此的宽广。”

    “我们却昏庸无知,贪恋祖上留下的小小基业,没有归顺大魏。”

    “天威已经来到,神鬼都明白到了归顺的时候。魏国的军队恐怖骇人,就算神鬼恐怕也比不上吧!我们怎能不洗心革面,顺从天命呢?”

    “我已下过了命令:军队解除武装,官府钱币均已封存,粮食遍地都是,众百姓正耕种于田野,等待着大魏的恩惠。”

    “我愿跪伏在地,等待大魏国能像当年伊尹、周公一样,广布道德,降福于蜀地,拯救蜀中百姓。”

    “现在,我派遣内务部长张绍、高级顾问谯周、中央警卫队长邓良,带上我的天子玉玺,前去归顺投降,以表示我的诚意。”

    “这封降书仅能表达我的诚意,至于我的存亡,都在贵国的手中,静听您的裁决。”

    十二

    张绍,是张飞的二儿子,刘禅的小舅子,蜀国的“国舅爷”。

    作为蜀国开国功臣的后代和皇亲国戚,张绍一直留在刘禅的身边。樊建升为中央秘书长后,刘禅就让张绍接替樊建当了内务部长。

    邓良是上将邓芝的独生子,继承他父亲的阳武亭侯爵位,一直在刘禅的左右,负责保卫工作。

    十三

    刘禅把投降书让几位大臣都过了目。然后交到谯周的手中,让张绍和邓良跟随,前往雒城去见邓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