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北伐北伐 >第八十六章 出巡
    一

    蒋琓被撤职后不久,刘备成了汉中王,蒋琓调入王府当了秘书。

    诸葛亮组建丞相府,调蒋琬到丞相府做行政处长,后来升为丞相助理。

    诸葛亮驻守汉中,任蒋琬为京城丞相府留守处副主任。

    京城的留守处是诸葛亮前线的后勤保障基地。只要前线需要,蒋琬都能源源不断的把粮草与兵力武器供应前线。

    诸葛亮常说:“蒋琬的志向在于尽忠报效国家,他是辅佐我一道共同完成统一大业之人。”

    诸葛亮曾秘密地对刘禅说:“我如果不幸去世,后事可以托付给蒋琬。”

    诸葛亮果然没有看错人,刘禅经过近一段时间对蒋琬的观察,对诸葛亮的用人之道佩服的五体投地。

    现在,蒋琓平稳的接了班,接下来,是该考虑给蒋琓配备一个搭档了。

    二

    谁来和蒋琓搭档呢?在刘禅心中,共有五个人选:吴懿、邓芝、杨仪、姜维、费祎。

    刘禅对五个人反复进行了推敲,后来又一一否定。

    吴懿是国舅爷,是皇亲国戚,刘禅不想用;

    邓芝年龄偏大,也不太合适;

    姜维是个降将,资历太浅。

    剩下的就是杨仪和费祎了。

    杨仪是诸葛亮指定的临时代理,费祎是诸葛亮推荐的第二接班人。

    经过二选一,刘禅认为杨仪心胸狭隘,这是当领导的短板。

    最后,他决定让费祎和蒋琓搭档。

    刘禅又下达了任命:蒋琓为蜀军总司令,授大将军衔。兼中央办公厅主任、益州省省长,封安阳亭侯,赐尚宝剑。

    费祎接任中央秘书长。

    内务部长董允兼中央警卫团团长。

    三

    蒋琓的官一升再升,费祎也得到了升职,有一个人可是急红了眼,那就是杨仪。

    杨仪跟随诸葛亮出军屯扎武丈原,诸葛亮病逝于沙场。杨仪临危受命,中途讨伐魏延,消除了干扰,率领大部队平安返回了汉中。

    杨仪自以为功劳特大,理当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

    回到成都后,刘禅只任命了杨仪蜀军总参谋长,晋升中将军衔,留在了京城。成了一个无兵,无权,无事的三无将军。

    刘禅认为,杨仪完成了诸葛亮交给有任务,是有功的;命人追捕魏延,是魏延违反军令在先,事出有因,是对的;但他不依不饶,滥杀无辜,先斩后奏,是泄私愤,这就有些大错特错了。

    功过相抵,杨仪军职只是稍微的有所上升,但实权却没有了。

    这下,杨仪有些接受不了啦!

    四

    蒋琓替代了诸葛亮,杨仪很不服气。因为,论资历,他比蒋琓老鼻子啊!

    想当年,杨仪在刘备将军府中任作战室主任时,是正局级干部,蒋琓才是广都县长,正处级。

    杨仪当了弘农市市长,蒋琓在汉王府当秘书。

    诸葛亮平定南中时,杨仪是随军丞相府代主任,蒋琓才是丞相府的秘书、参谋。

    杨仪升为丞相办公主任时,蒋琓是丞相留守厅副主任 。

    论资历,他比蒋琓老,论才能,他自认为比蒋琓强。论机会,他应该是第一个。

    因为诸葛亮死时,他是亲手接下的接力棒。

    这怎么到手的烤鸭子,竟然飞走了。

    五

    杨仪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来。

    人常说,倒霉上卦摊。

    杨仪也想好好算一卦,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结果,抽到的是《家人》卦,此卦象征好事不成,而且还有凶险。劝说人要切合实际,居家行事守恒不变。

    杨仪对周易也是有些研究的,他一见这一卦,心中凉了半截。

    哑吧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六

    杨仪想不通,他也不想想通,他也不愿想通。

    他开始怨,接着是愤,后来又转成了恨。

    他逢人不是责,就是斥,反正没有好脸待人。

    人们都畏惧他资挌老,开始都是让着他,应付他。后来变的都躲着他。只要瞧见他的身影,都远远的溜往一边。就是被他堵在屋里,也会找个去厕所的理由跑掉。

    在人们眼里,杨仪就是一个瘟神。

    杨仪魔怔了,没人答理他,他开始自言自语了。

    “早知是这个下场,丞相去世时,我就该领着大队蜀军去投奔魏国。我怎么也能混个大将军,何止落到这步田地!真是追悔莫及啊!

    来回都是这一句话。

    在家中说、在路上说。有人说、没人也说,就连睡觉说梦话,也是这一句话。

    开始,人们没有当回事。可是时间一长,成了广告词,变成广而告之了。

    这性质可就变了。

    刘禅也觉的不能任其这样下去。

    别把我对你的容忍,当成你不要脸的资本。

    终于,刘禅把杨仪废为平民,流放到了汉嘉。

    七

    杨仪由三无将军变成了四无将军,加了一个无家可归。

    行啦!这回该老实一些了吧!

    不行,老实了就不是他杨仪。

    杨仪开始写上诉状。语气措辞非常出格,一封一封的写。

    终于,有人接他来啦!

    在杨仪的想象中,会是一顶八抬大轿,来迎他进京,

    可是他隔着门缝向外望去,却是一群如狼似虎的士兵,簇拥着一辆木笼囚车。

    杨仪清醒了,

    杨仪也绝望了。

    他拿起一把腰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回杨仪是彻底解脱了。

    他的妻儿老小也因祸得福,刘禅派人把他们都安置回了成都。

    八

    刘禅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稳稳当当走出了四招棋:

    任命蒋琓,完成了新旧交替;

    派人出使吴国,化解了外患;

    杀掉李邈,一些反对的声音也消失了。

    流放杨仪,为蒋琓的执政去了一块拌脚石。

    这时,刘禅才长长的出了口气。

    九

    又是一年的春天来了。

    刘禅这时心中感觉非常爽。

    这一年多过的是真不容易。渡过了诸葛亮去世的危险期,顺利的完成了新老领导集体的交替。

    国也泰,民也安,世也盛。

    他感谢老天爷的风调雨顺;感谢各级领导职员的忠心耿耿,克己奉公。

    对了,他还应该感谢都江堰,它是蜀国最大的功臣。

    想到都江堰,刘禅自然想到了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在世之时,对都江堰也操碎了心。

    为保证都江堰的安全,诸葛亮建立了由史以来第一个由朝廷派出的管理机构,并专门设置了堰官,主管都江堰的维护,并征集兵丁1200人常年驻守,对其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保证了整个工程为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

    到今年,都江堰建成了整整480年了。 每年的清明节,都是都江堰的一年一度的祀水节。

    因为有了都江堰,岷江水像母亲的乳汁,喂食着这巴蜀的万倾良田,保证了3oo万亩良田的灌溉,让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值得一祭。

    四百多年来,有多少人仁志士修堰,护堰,保证了工程作用的发挥,值得一祭。

    李冰根治了岷江水患,造福了成都平原,值得一祭。

    我作为一国之君,能为有李冰这样伟大的先人,这么伟大的工程,臣民们四百多年的守护和奉献,感到自豪和骄傲。

    对,都江堰一年一度的“开水”节就要到了,每年的这一天,也是蜀地民众祭祀李冰父子的节日。我要亲临都江堰,去祭祀他们。

    刘禅认为自己是清明的竹笋——该出头露面了。

    诸葛亮刚刚去世,蜀国人心还未全面恢复,通过这次祭水,与民同庆的举措,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民心。还能为维护稳定局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九

    为保证都江堰的功能,每年都要淘修河床,加固河堤。从冬季开始,人们用许多由三根短木梱绑成杩槎。拦截江水,整修内外江。

    到清明节修完后,内江灌溉区需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隆重仪式,先祭拜李冰,后撤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这就叫“开水”。同时,也要举行一个祭祀李冰父子的仪式。

    十

    蒋琓听到刘禅的这个决定,说:“太好了,自古皇帝能出巡,或者说是敢出巡,说明他的政权是稳定的,社会也是繁荣昌盛的。如若不然,则没有哪个皇帝敢随意离开都城。”

    “陛下能亲临现场,与民同祭,说明我们国泰民安。皇帝的出巡也彰显了陛下亲民爱民的高风亮节。”

    蒋琓准备调动汉中王平的无当飞军,速速进京,保护皇帝出巡。

    刘禅摆摆手说:“不要那么兴师动众的,我只带宫中卫队就可以了。”

    蒋琓说:“这怎么可以,陛下出京,威严不能丢,安全也很重要,一个小小的皇宫卫队怎么能行?”

    刘禅说:“我这就是随便走走。一不要诏告天下;二不要太张扬,给地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我要悄悄的走,悄悄的回,走个十天半月就回来,沿途也不要地方官员迎来送往。就这样定了,你快去安排吧!”

    蒋琓把向宠叫来,把皇帝出巡一事做了安排,让向宠对皇宫卫队的武器装备进行了充实。

    没有举行仪式,也没有人员送行。刘禅带着向宠和皇宫卫队出了京城。

    十

    刘禅到了都江堰,主持了祭祀话动,并为一年一度的放水活动剪了彩。

    随着刘禅手中令旗一挥,众人砍断了拦水杩槎上的绳索,江水奔流而出,一泄千里。

    随着江水的奔流而下,刘禅在众人陪同下,登上安澜桥,又沿岷江上游,观看了水情。

    看着落差几百米的江水从上轰然狂泻,涌入下游,给刘禅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