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北伐北伐 >第七十三章 走马换将
    一

    从231年秋天到233年冬,诸葛亮利用两年的时间,在汉中修建水利、开荒种田、修复栈道、习兵练武、充实装备。让汉中的军队人强马壮,装备精良,粮草充足,士气高涨。

    又该是出击的时候了。

    诸葛亮开始考虑下一步的战术了。

    诸葛亮把北伐以来的各场战役进行了反思,梳理了一下经验和教训。

    成功的经验:

    阳溪之战和卤城之战,成功的经验是发挥了蜀军山地野外作战的长处,以已之长击敌之短。

    收复阴平和武都,成功的经验是用绝对的优势兵力,堵住了敌人的增援,吃掉了孤立之敌。

    失败的教训是:

    一出祁山时全面开花,贪多贪大,没有一个巩固的落脚点,结果是敌人增援一到,腹背受敌,应接不暇。

    陈仓之战,攻城拔寨,不是蜀军的长处。以己之短击敌之长,结果自然不会太好。

    长途奔袭,希望速战速决,后勤补给跟不上。出现胶着僵局就拖不起,只好草草收兵。

    带出的兵过多,造成后方空虚,有后顾之忧。一有风吹草动,只能是急于回援,功亏一篑。

    没有发挥联盟的作用,和吴国的攻魏计划不能有机的统一协调。

    张郃的两次增援,都是从东吴前线赶来的。如果两国同时进攻,魏国受到牵制,不能分兵增援,结果一定会很好。

    利用成功的经验,消除失败的因素,战役胜算的比例就会大大的增加。

    二

    诸葛亮开始变更新的战术:

    一,要争取在敌人的地盘上占有巩固的一席之地,屯田驻守,免除长途奔袭,后勤补给,攻城拔寨的短板;

    二,以持久战对付魏国的“蘑菇”战。

    三,合理调整后防兵力,不留后顾之忧。

    四,同吴国统一出兵,协同作战,加大战役胜算的比例。

    新的战术有了,诸葛亮开始一条一条地落实。

    他展开地图,仔细地寻找着在关中地区适合蜀军的落脚点。

    终于,他用红笔在地图上划出了一个圆圈,在圆圈的中间有三个字:五丈原。

    三

    五丈原(现在的岐山五丈原镇)在褒斜道北出口,南靠秦岭,西为深沟谷壑,东临南北走向的武功河,北靠东西走向的渭水河。

    渭水北岸就是从西安到陇右地区的关陇大道。

    从五丈原向东二百多里到西安;向西一百多里到陈仓;距东北方向四十多里地的渭河北岸,就是魏国关中地区司令部的驻地眉县城。

    五丈原是一处形势险要的高地,方圆二十多里地,魏国在这里没有驻军,不用攻城拔寨。

    进,可以切断魏国通往陇右的必经之路;退,可以直接退入褒斜道回汉中。

    四

    此地完全符合诸葛亮新战术的各项条件。

    诸葛亮决定要在五丈原与魏军主力公开决战,迫使魏军退守西安。

    如果司马懿还是拖着不战,诸葛亮就借机巩固一块地盘,挡住魏国主力西进之路。

    就像是鱼剌卡在喉咙里——让敌人咽不下也吐不出。

    在五丈原站稳了脚,也可以说有了走出汉中的又一个基地,为今后的北伐打开了一扇大门。

    如果再在祁山附近埋伏下一支伏兵,一有机会,就可以突然出兵,拿下孤立无援的陇右地区。

    五

    为了实现这个战术,诸葛亮开始了全面布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首先,诸葛亮命令邓芝用“流马”开始往褒斜道中部的赤崖军需站屯集粮草。

    这些“流马”也充分显示了小巧玲珑的特点,在山间的小路上,大展神威。

    吴懿的第二军团已经回了成都,又把高翔的第三军团一分为二,留一万五千人固守汉中。

    这样,诸葛亮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开手脚和敌人作战,就是被敌人缠住了,打持久战,也不怕后方空虚,被敌人抄后路。

    接下来,诸葛亮又派费祎前去吴国,与孙权沟通联合行动,对魏国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吴国皇帝孙权也正有此意,双方一拍即和,决定于第二年五月,两国同时出兵,大战魏国。

    诸葛亮反反复复的把应该做的工作都想了一遍,觉得准备的差不多了,提笔向刘禅打报告:“请准于明年上半年和吴国联合行动,出兵褒斜道。”

    六

    刘禅接到诸葛亮准备出征的报告,知道诸葛亮这回是要玩一回大的啦!

    这样一来,时间上可能要长一些,他十分担心诸葛亮的身体。

    为此,他又让蒋琓跑了一趟汉中,希望诸葛亮在开战前能回成都休息休息,和家人团聚团聚,过一个安安稳稳的春节。

    为了说服诸葛亮回成都,刘禅写了一封亲笔信,还特意让诸葛亮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准备了几张自己的字画,给诸葛亮捎去,想以舔犊之情来说服,诸葛亮。

    七

    蒋琓来到汉中,把刘禅的亲笔信和诸葛瞻的字画交给诸葛亮。

    诸葛亮看完刘禅的信,双手捧起儿子的字和画,一字一句,一笔一划,仔仔细细的欣赏着,久久的没有说一句话。

    诸葛瞻八岁了。

    在这八年中,诸葛亮只回过成都两三次。可在成都的日子里,也多是在朝中与刘禅商议国事,与儿子的接触少之又少。

    他身为丞相,不能辜负国家的期望和重托。可作为丈夫和父亲,他还是觉的有愧于老婆和儿子。

    这就叫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八

    蒋琓见诸葛亮看着儿子的作品无比的动情,他没有去打扰,一直在旁边默默陪着。

    他知道这时候,什么都比不了父子情深。

    过了一会儿,诸葛亮猛的抬起头来,收起了伤感的情绪,觉察到自己陷入了儿女情长的失态,不免遮掩地指着诸葛瞻的字画,尴尬的说:“这小子有点天赋,字和画都还像那么回事!”

    听到诸葛亮夸儿子,蒋琓也不无感叹的接过了话题,说:

    “瞻儿不但有书法、绘画的天赋,他还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有超强的记忆,将来一定是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

    蒋琓说到这里话题一转,说:“陛下的信你也看了,我还想多说两句。你也是五十多岁的人啦!”

    “我听说,您近来吃的很少,回成都调养一段还是有必要的。”

    “就是不为身体,回去看看儿子,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也是人之常情。您算一算,儿子都八岁了,您和儿子待在一起恐怕只能以天计算。作为父亲,您总该还一还您欠儿子的情债吧!”

    九

    提到儿子,诸葛亮不免有些激动,但他很快稳住了情绪,说:“谢谢陛下和您的一片好意。”

    “我又何尝不想回成都去看看老婆和儿子,享享天伦之乐,调养一下身体呢?”

    “可是不行啊!鼓舞士气、战前动员、战略准备、战术安排这都需要去做。大战在即,我怎么可以丢下部队,自己享乐去呢?”

    诸葛亮越说越激动:“你我都是五十多岁的人啦!不抓紧时间是不行咾!”

    “我诸葛亮一生经历了四个十三年。第一个十三年,父母双双病逝,孤苦零丁渡过了悲惨的童年。”

    “第二个十三年,我拜名师结益友,饱识诗书,立下管、乐之志。”

    “第三个十三年,追随先主,创下蜀国大业。”

    “第四个十三年,身为丞相,受先帝重托,辅保新帝,复兴百业。平定内乱,北上御敌,境固民安。”

    “可如今汉室未一统,旧都未还迁,我对先主的承诺还没有完成,老天不会再给我一个十三年了。我不争分夺秒的去争取,恐怕真要遗憾终生了。”

    蒋琓张了张嘴,还想说什么。诸葛亮一挥手,说:“好啦?你想说的我都知道,不要再说啦!”

    “我马上给陛下写封信,感谢陛下的关怀。你帮我带回去。京城的事也不少,你也不要在这里多耽搁时间了,咱各忙各的吧!”

    “等打完这一仗,我一定回成都多休息一段时间,到时,我们一起抱着瓷坛吃大酒——喝个痛快!”

    蒋琓实在不知再说些什么,只好告退,说:“那好吧!您先写信,我去下边看看其他的将士们。”

    十

    诸葛亮提笔给刘禅写了一封回信。

    诸葛亮在信中写道:“我由衷的感谢陛下的关怀,但国事大于天,恕我不能遵命回京。待大军凯旋之日,定将回京亲自向陛下报捷。”

    写道这里,诸葛亮突然有一种不祥之兆。

    他想到还未成年的儿子;想到这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不由的想给刘禅交待一下,为儿子的今后铺铺路子。

    他笔锋一转,接着写道:“我儿诸葛瞻现在已经八岁了,聪明可爱,但我怀疑他智力发育得太早,担心他将来难成大器。万望陛下帮我加以调教,使其能自食之力,延续诸葛一脉香火,我死而无憾了。

    “我自从侍奉先帝以来,没有辜负先帝和陛下您的期望;没有买卖和产业;一切费用全都依靠政府,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不可能留给他们娘俩过多的财富。”

    “现家中只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留给家中,供他们吃穿,我想也是绰绰有余了。希望他们今后能自食其力,不给国家增加负担,我也知足了。”

    十一

    给刘禅写完信,诸葛亮又捧起儿子的字画,看了许久,提笔给儿子也写了一封信。

    “思远吾儿:

    你送来的字画我已收到,看到你的成绩我深感欣慰。”

    “父亲不能陪伴在你的身边,也深感内疚。但为国家尽忠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不但我如此,你将来长大了,也应如此。”

    “现在,你正是在增长知识时期,父亲有几句话想和你共勉。”

    “人生在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名利,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清心寡欲,才能静下心来刻苦学习。”

    “不学习不能掌握本领;没有志向,就会碌碌无为。怠惰散漫,虚度年华,任随岁月流逝,就会变成无用之人,等到那时,一切都晚了。”

    “切记!切记!”

    ”目前国事繁忙,不再多说了,望你努力学习。待忙完这一阵儿,父亲回京,再叙家常。”

    写到这里,诸葛亮强迫自己草草收笔。

    他有千言万语想要和儿子说,但他还是忍住了。他怕再说下去,会忍不住伤心落泪,无法控制自己了。

    十二

    蒋琓没能说服诸葛亮,只好带着诸葛亮写给刘禅和诸葛瞻的信,返回了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