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从靖康开始 >第二百九十章 真的可以吗?
    李敬从西洋运回来那么多金子。



    在登州压铸成金币。



    跟着水师在各地开设分部一起,开点皇家银行,在各地富商,士绅的疯狂兑换下,又一船船的拉着金银到登州继续压铸金币。



    临海,杭州,扬州,健康,汴梁,山东各地,福建各地,广南东路各地,皇家银行已经除了兑换之外,已经开设存储,汇款等各种业务,等各地皇家银行铺开。



    在李敬的建议下,朱琏成立了皇家商行。



    亲妹妹朱凤英利用朱琏内孥余存的钱,向各种工矿投资。



    黄灿在临闾关内开设数个铁厂,李家李远把水泥厂的烧造技术拿到各地建设分厂。



    长江两岸的茶山,各地的丝绸作坊,原本官营的瓷器,造纸等作坊。



    移植李敬,顾无双对厂矿的管理方式。



    加上各地官府配合顾无双疯狂的渠道建设。



    黄灿依照山东几个铁厂的收益分红和部分李家商铺的收益判断,光这些投资铁厂,水泥厂,海货制造厂的收益,养活赵氏皇族不成问题,未来两三年,甚至可以给他们翻倍俸禄。



    更别说茶山,茶厂,丝绸,。



    眼下除了遭遇内乱,兵灾之地,扬州,健康等地的商事繁华,已经恢复到大宋靖康之前,等战乱之地恢复,皇家银行布满全国各路,李敬甚至为朱琏掌控的皇家银行准备了一条定额金票和银票的路。



    所以朱琏大方的很。



    连隆裕太后每月也有五百金币的俸禄。



    用隆裕太后的话说,大宋列祖列祖这些皇帝内孥的钱比起朱琏的掌控金银,那就是乞丐。



    可是内孥加上枢密院报委托铸造的天文数字的备战金币。



    居然钱还不够。



    “太后,大宋不同于汉唐,没有穷兵黩武的基础,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不会停在哪里等着我们打,据我所知,西域再往西,水草丰茂,气候逐渐宜人,很多胡人,胡国生息繁衍,金人很会利用自己身的勇武,驾驭人口比他更多的民族!”



    李敬特别后悔,当初在汴梁城下口不择言,装什么圣人指点完颜宗望。



    他都害怕因为他的失言,造成金人如今举族西迁的现状。



    西域那边地方,离繁华的长安且路途遥远,对于大宋首都汴梁来说,更远了。



    大宋更麻烦的是,大部分土地都在士绅手里。



    朝廷连农税都不敢随意加征。



    靖康之难以后,倒不是士大夫声音大到李敬也不敢触碰他们的利益。



    重点是李敬在支持梁扬祖推动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富民,让百姓过更好的日子。



    跟远征西域的目的,背道而驰。



    西域那么大的地方,即便是打下来,也需要派兵驻守。



    哪里更适合少数民族放牧的方式生存。



    农耕为主的宋人得到这么大一片疆域,不仅不会获得收益,还要赔钱。



    要想救赵桓,交易两国皇帝不成,就得做最坏的准备。



    不仅要拿下西域,还要占住西域,最坏的打算会以此为跳板,继续向西追击金狗,最好能把金狗追到欧亚大陆另外一头的海边去。



    这需要多少钱啊?



    有了南洋,西洋这些新的疆域,藩国,大宋物质会极大丰饶。



    大宋铜钱币值坚挺,将会流传各藩国。



    李敬倒是不担心大量金银随着战事打响而流放民间会有输入性通胀。



    “这样,反正有宗帅和梁扬祖坐镇汴梁,本宫带着柔嘉陪你们去!”



    “啊!”



    李敬都愣了,远征西洋一趟,他们算是运气好的,在马六甲准备中转站的期间,就碰见了台风。



    美洲一趟,乃是未知的旅途。



    强大如泰坦尼克号,也有撞冰山的时候。



    他都不知道穿越茫茫大海有没有意外,自己会不会葬身鱼腹。



    如今朱琏却要带着大宋新的女帝赵柔嘉涉险。



    “好啊,我也陪新帝去看看海的对面什么样子!”



    乔淑云不说阻拦,一脸憧憬,她脑海里全是赵玉盘,李清照描述那些旷世绝美的风景,还有他们的各种收获。



    记下学宫的学子回来也说,得了一笔养廉银子,一辈子不贪也足以让家人底蕴丰饶。



    李敬都无语了。



    “太后,沧洋变幻莫测,我蒸汽舰艇航行于大海之上,犹如风中一叶,微臣实在不忍太后和新帝受此流离之苦!”



    朱琏摆了摆手。



    “我大宋大军去的,本宫如何去不得?在泉州,广州时候,本宫已经知晓,远航九死一生,但是有了大宋神舰,也能抗住一般风浪,大军从大宋到西洋,数十万里之遥,蒸汽舰艇不是不失一船吗?”



    李敬本来还要劝住,朱琏放下孩子,对着李敬再次摆手。



    “本宫心意已定,靖王无须多言!”



    经过了汴梁赵柔嘉登基的事情。



    朱琏看清楚一件事。



    宗泽年龄太大了,根本无力主导西域对金战事。



    李敬若出了意外。



    她这辈子都无法救出赵桓了。



    甚至李纲,关胜,种彦鸿,他们都未必是跟金人勾结的赵构的对手。



    尤其还有个刚去临安的太太上皇。



    他不仅是长公主们的亲爹,也是赵柔嘉的亲爷爷。



    打不得,骂不得,杀不得,关不得,还得供起来。



    汴梁登基之后,李敬顺藤摸瓜打掉了金人在汴梁的一大批细作,然而其余潜伏各地的还不知多少,还有多少人与之勾结,内忧外患之下,除了李敬能主导远征西域,打赢对金之战。



    其他人即便身上有了西夏这种灭国之功,也只能在李敬麾下辅助李敬征伐西域。



    【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www.yeguoyuedu.com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朱琏看着李敬推着孩子就开跑。



    笑的腰都直不起来。



    “他至于嘛?”



    当然至于,李敬若是自己去,等西洋舰队回来,全部检修完毕,点上兵马就可以起航。



    所是朱琏和赵柔嘉去。



    他现在就必须要派遣船只为此行打前站。



    从登州出发,一路穿越扶桑到庙街,都有现成的水师军港,军港内建设驿站,可以随时为舰艇提供驻泊,避风的需要。



    可庙街之后,到白令海峡,虽然一直沿着海岸线不远航行。



    可是对面的大陆,就是完全陌生的地方。



    现在还有时间,派几条新船,绑上驳船,拉着一些兵,一些工匠,沿着对面大陆寻找避风港,修驿站。



    尽最大可能,确保航行安全。



    “你还不了解李敬吗?作为武将,上马,上船的一刻,李敬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我和柔嘉都去,就不同了,他会尽量保障到万无一失!”



    原来如此。



    远处的李敬,都快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宅院,跟着他的几个侍女,奶妈,手忙脚乱。



    乔淑云笑的前俯后仰。



    直到看到李敬亲自从后院把马牵出来,跟几个亲卫一起翻身上马,朝着登州城里奔驰。



    乔淑云才收起笑容,轻轻的对朱琏说。



    “太后,沧海变幻莫测,远洋九死一生,即便是有了蒸汽神舟,也无非全无风险!”



    “淑云姐姐,要是没了李敬,我拿什么去救靖康皇帝?登基大典那么繁琐,那么累,新帝坚持到一声不吭,不就是为了给他父皇守着大宋江山吗?若是本宫和靖王在远洋中有所闪失,大宋太阳照常升起,无非是赵瑾继位罢了!”



    登基大典以后,朱慎妃跪倒了朱琏面前。



    承认自己找李纲去问赵桓要诏书,也承认自己有找过赵构,赵佶,希望赵瑾继位。



    她不得不这么做。



    因为她已经察觉朱琏怀疑到她。



    因为金人刺客居然在大殿之日,谋划刺杀李敬,朱琏,赵柔嘉。



    因为刑部联手大理寺,极可能查到了蛛丝马迹,说不定会因为赵构,因为秦桧,牵连到自己身上。



    拥立自己儿子和勾结金人忤逆,她必须要选一项罪名承担。



    朱琏表面上饶恕了朱慎妃。



    朱慎妃知道,昔日比亲姐妹还亲的情谊断了。



    她不知道的是,朱琏心痛的彻夜难眠,在临闾关赵桓传位之前,她从来没想过赵柔嘉继位。



    听说朱慎妃北狩产子,还叮嘱出征的李敬把人救回来。



    这样大宋传承有序。



    “天家无亲,争储之事历来就是腥风血雨,当此金人有意挑唆,靖王和宁王举措得当,已经让此事没有给大宋和赵家造成太大损失,不值当生气!”



    乔淑云知道朱琏挡了刑部继续的追查。



    也挡了大理寺要请朱慎妃协助办理桉件。



    还让她带着赵瑾回到临海居,身边侍奉的女官也一个没少,一个没换。



    没想到朱琏现在提起赵瑾,还是带有讥讽的语气。



    “李敬说过,未来几年的大宋未必风调雨顺,各种天灾人祸都要防范于未然,远洋之后,除了定期派船舰回来报讯,还要做最坏的布置!”



    生气归生气,朱琏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谁先来。



    汴梁的刺杀,所有人都没想到金人如此疯狂。



    李敬却想到了,一番布置,别说金人刚有异动,把武器拿出来就被发现。



    就算是冲到临街,恐怕也会把顾无忧当成新帝。



    这种事前思量的方式,对赵金儿,对宗泽,对朱琏自己,都触动很大。



    一边说,朱琏一边示意乔淑云跟她走。



    “汴梁城恩科和更名太学的稷下学宫同月先后在汴梁开考,学子们先考科举,后考太学入学考试资格,太后你说,要是两榜都得中,学子是愿意参加殿试,还是愿意入学太学?”



    决定跟随李敬远航,朱琏心里也是沉甸甸的。



    想起梁扬祖提议太学和科举同时开考,太学不需要各路,府初试成绩,李敬撺掇她搞成学子的盛会,把三司吏员考试也放在张榜之后,顿时笑容满面。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百废待兴,大刀阔斧改革的大宋实在太缺人才了。



    这一百多稷下学宫第二批学子完成学业,各部为了三十个山东两路之外任职的人才,头都打破了。



    “科举经过殿试,吏部考核,就能立刻为官,太学至少要经过一年的学习,从朝臣们日常的评论,经历太学以后的学子,大部分应该比科举进士走的更远!”



    乔淑云看见朱琏脸上的神态转晴,自己也挺高兴,抛砖引玉的比较。



    “靖王看法不一样,太学结束学业或许在为官初期能占据洞悉政治改革的方向优势,比科举官员更有眼光,但是未来的仕途之路,还是取决于他们能否踏踏实实做官!”



    宰相起于郡县,这是李敬对李纲的提醒,乔淑云想找几个人去看看,到了山东巡查的李纲究竟能不能静心对州县的政治格局,治理方式进行研究。



    不过李敬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他对于宗泽昔日在大名府,在山东为官施政,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很欣赏。



    感慨脱口而出。



    “大宋的宗泽,还是太少了!”



    “话不能这么说,宗帅昔日能沉下心在地方深耕,那是因为碰上了太太上皇身边尽是国贼。当下潜心造福黎民的官员不少,皇室宗亲有赵不试,赵鼎,昔日的科考入仕途的还有辛赞,李邈,李光等一大批朝臣,靖康武三军将领兼职或者转职治理地方的,不计其数。”



    身边汇集一帮能臣,基层一群实干家。



    朱琏还在渴慕人才。



    相比当年人才荟萃的仁宗皇帝,也不过如此。



    若是远征西域,不会耗费太大的国力。



    大宋盛世可期待。



    乔淑云决定趁着出征西洋之前,派出精干笔吏,针对朱琏所提这些地方官员,做一个专访和核查。



    这个提议,让朱琏大感兴趣。



    李敬几次提醒他,不管什么改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各种监督的方式要结合起来。



    巡视组也要流水不腐、



    盯着这帮当官当吏的摆正心态。



    这国家治理起来事半功倍。



    两人顿时商议起来,尤其是对于山东两路和河北东路,李敬,关胜,种彦鸿麾下的将领兼职官员,一一核查。



    直到赵柔嘉下课回来,恭恭敬敬给母后请安,叙说今日课程。



    “女帝,今年秋天,想不想跟着李敬一起远洋?”



    “真的可以吗?



    赵柔嘉眼睛盯的老大,今年若不是登基,她都想让李敬派船带她去南海边上沙滩玩。



    “不过,你几个学堂的先生要跟我们一起去!”



    若论说临海居朱琏不满意的,就是几个先生。



    朝中那些大儒,要论博学多才,跟李敬提鞋也不配。



    她甚至私下通知各地找寻李敬师父无崖子,想柔嘉拜他为帝师。



    结果石沉大海。



    咋一听李敬说是他师父让他去的,朱琏心中有燃起希望,说不定李敬师父在大洋彼岸,又或者返航以后,李敬师父回到山东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