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胤天下 >【第七十章 天命(上)】
    都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这个天命是什么?

    各有各的说法。

    按照林建国自己的理解,这个天命就是规律。

    不是义务教育阶段教给我们的自然规律,也不是氢氦锂铍硼的化学规律,而是对世事冷暖,人心向背的准确把握和深切领悟。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对于即将天命之年的林老而言,两世为人的经历以及看破生死的淡然,让他的思想升华到了另一个境界。

    按照赵暄的说法:“林老现在是活成精了!”

    仅仅一份朝廷的封赏诏书,让林老给剖析的一清二楚。

    这份辞藻优美、措辞得当的封赏诏书,其实并不是给李化羽他们这些真正立了军功的人看的,而是给整个燕山文武官员的表态和警告。

    表态只有一个:对这次胡羯入寇,朝廷非常不满意,甚至已经到了愤怒的地步。

    警告则很明确:朝廷已经不信任在任的燕山文武,所以打算另起炉灶了。

    晋升一个毫无背景、且逃人出身的李化羽就是这种警告的手段。

    这种手段是含蓄的,仅仅只是一种手段。

    看上去李化羽似乎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却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因为他的风光是建立在整个燕山卫无能的基础上,仅凭这一点就能让李化羽陷入人人记恨、四面楚歌的境地。

    这种手段是可控的,也就只是一种手段。

    区区一个从四品下的明威将军,且只有两营兵马,军从官还是正统出身的文官李来,所以不论是朝廷,还是燕山上下,都不会担心这个从逃人一下晋升为将军的人扰乱整个燕山的政治生态。

    不论是对朝廷,还是对燕山来说,一个明威将军还不足以让他们互相之间的博弈天平倾斜,甚至连砝码都算不上,一道诏书、一个军令就能让这个刚刚崛起,似乎耀眼夺目的逃人将军瞬间跌落尘埃。

    朝廷封赏,燕山接纳,且积极配合封赏,这本身就说明了燕山上下的态度:我们知道错了,会改,积极的改。而且接下来不论上面有什么吩咐,我们都照做,积极配合。

    朝廷要的,也仅仅就是这个态度。

    朝廷的草原方略已经准备数年,绝不可能因为一个易县大营被毁就停滞不前,这份方略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太多方面的根本,是一项不得不发动的方略。

    林老私下的猜测,这次胡羯入寇未必没有武朝内部人员的推波助澜,甚至是暗中相助。

    当然,这个猜测没有证据,但仅仅一个月,朝廷就又调拨了两百万石粮草赈济燕山,同时在谷县、易县两处重新设立大营。

    动作之快、决策之果断在这个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简直就像是事先安排好的一样。

    燕山上下因为这次胡羯入寇,元气大伤,不论是卫军的折损,还是民众的流离,都迫使燕山文武必须提起十二分的小心来应对朝廷的诘难。

    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对朝廷的决策虚以委蛇?

    燕西村、易县的遭遇,也让原先对北伐草原毫无兴趣的底层民众开始倾向于赞同和认可。

    燕山男儿自古热血,挨打了不还手那是不可能的。

    之前还担忧着朝廷兴兵,现在确实巴不得朝廷赶紧兴兵,有仇的报仇,没仇的也好挣军功---逃人都能当上明威将军了呢,朝廷还是赏罚分明的!

    按照武朝的制度,逃人甚至连民伕都算不上,记录军功也很少,根本没有加官进爵的可能。但这次朝廷不但封赏了明威将军的品级,还加了都司的官衔,这就让燕山所有逃人都为之一振,甚至连奴籍的下苦人也希翼着是否也有这样的机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有了李化羽这个标杆,所有人都巴不得向他看齐。

    同样的,有了李化羽这个活着的警告,燕山文武也不敢再怠慢此次北伐,于是乎,朝廷达到了它想要的目的---上下一心,北伐胡羯!

    ……

    “其实这就是一种造势,让所有人都蜂拥上来,最后得利的是朝廷。”

    林老嚼着饭粒,迟疑了一下,继续说:“严格来说应该是文官集团。”

    李胤坐在侧边,捧着饭碗并不吭声。

    赵暄却听得津津有味,一口菜也没夹,嘴里却嚼的起劲,吞下一口饭说:“林老,你这解说的真带劲,比林耀先说书还过瘾。”

    林老瞪了他一眼,道:“别跟我提那个混账东西。”

    赵暄拿着筷子举手投降:“好好好,不提就是。”

    过了一会儿,林老自己先忍不住,咳嗽一声问:“那个小畜生真把冒牌的德云社搬到府城了?”

    赵暄就知道他会忍不住,憋着笑回道:“他那个是德先社,以德为先的意思,跟老郭的不是一个路子。”

    林老不屑地撇了撇嘴,却没再说什么刺耳的话。

    不管是德云社还是德先社,林老自己也清楚,林耀先搞的这个并不是纯粹说相声的会社。

    自从王易开发了说书这个行当,林耀先便仿佛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开始借助自己在现代社会记忆到的各种段子来讲,甚至把四大名著都给自行改编了不少。

    王易没继续的事业,林耀先反倒给做大了,甚至还有涞州县的酒楼掌柜亲自来邀请他去开讲。林耀先自然来者不拒。

    说来也巧,在涞州县说书的时候,有两个人特别喜欢他说的故事。

    什么故事并不重要,事实上林耀先自己也记不住当时说的是什么了,也许是水浒,又也许是三国,总之是跟意气相投、知音难求之类的故事,因为这两个人就是这么对他的---一个晚上,单单打赏就花费上百吊,还不包括后来宴请他吃酒席,喝花酒的费用。

    这可把在燕西村苦坏了的林耀先给开心死了。平时言语上更是竭力与这两人结交,这两人也着实喜欢林耀先的才华,愣是鼓动他自己出来单独说书,不要去酒楼跟掌柜合伙了。

    于是这才有了德先社的诞生。

    当然,开会社这可不简单,除了需要衙门的关系,还需要钱。恰巧这两人在这方面都不缺---忘了说一句,这两人分别是涞州县城南绸缎庄的马仕敬马公子,另一个则是前礼部员外郎刘秉明的小孙子刘裕。

    至于这两个人怎么勾搭到一起去的,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总之,他们二人在县试之后就搞在了一起。

    有了德先社,又认识了这两个富贵二代---远了不说,单说在涞州县,马刘二人的确能冠以此称谓---林耀先的心思开始活络了。

    于是他开始扩大规模,学着老郭开始收徒弟,开始立规矩。因为刚开始他不太懂经营,人手也不够,便把司成和郑晓岚都给叫过来帮忙。

    林耀先给德先社立了很多规矩,比如第一条:收徒只收十五岁以下的男童,无须拜师礼,且包吃包住,但学成之后三年之内必须唯师父之命是从,三年后自可出师闯荡;第二条:收徒不允许用自家名字,必须改成师父赐予的名字;第三条:学徒不要富家子弟,而必须从贫家,特别是奴籍或者逃人籍中择优选取;第四条:学徒家可选派一人在德先社打杂,顺便照看孩儿,包吃不包住。

    此外还设立了种种在司成和郑晓岚看来都没什么问题的规矩。

    起初招收的学徒并不多,只有四五个沿街乞讨的野孩儿,但随后胡羯入寇,大量难民涌向涞州县时,这情况便改变了。

    短短一个月时间,林耀先居然招收了一百四十六名学徒,每个学徒还带着至少一个家人---一般都是家中身强力壮的男人。

    这个扩张的速度和规模把林耀先都给吓了一跳,但心头的欣喜却是溢于言表。他的金主马仕敬也对一下子要养活三四百人感到吃力,为了不让金主为难,林耀先一度想要裁人。

    但就在此时,户房书吏跑来德先社,先是对德先社肯为朝廷分忧,赈济灾民的义举表示赞赏,同时表示他这个义举可以得到朝廷的表彰和帮助。

    当然,表彰只是块匾,帮助也仅仅停留在口头,最多在德先社的某些政策上给予优惠,总之是华而不实的官面文章。

    但这突然给了林耀先无比信心,也给了他钻官府空子的机会。

    身为一个机关小领导的儿子,对于官府内部的那一套不敢说完全了解,但很多相通的东西却是相近的。

    比如政策这种东西,对于不懂的人来说根本没用,但对于懂的人而言,那就是把尚方宝剑,无往而不利。

    特别是在涞州县这样相对比较封闭,且人心在胡羯入寇阶段很是动荡的时候,更是一个发财的绝佳机会。

    于是,在胡羯退回草原一个月后,林耀先已经开始带着他的两百多名学徒开始进军府城了……

    很多年以后,郑晓岚才明白林耀先当时是怎么操作的,也才明白林耀先当时做这些事的时候到底带着什么样的目的。不过在当时,她却是不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肯听林耀先这个只知道耍嘴皮子的年轻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