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争魏 >第六百二十三章 国变
    捷报传回长安时,已经年底,关中大雪飞扬。



    刘珩因重伤,留在居延治疗。



    此战大破鲜卑、蠕蠕、嚈哒九万联军,阵斩万余,俘虏一万七千余众,掳获战马、牛羊、骆驼三十万头,秦军威震大漠。



    燕然山之南再无敢称兵之部落。



    秦军伤亡两千余众,几乎人人带伤。



    大战之后,庞青主持大局,送受伤将士回居延养伤,自己带着骑兵继续在草原上放火。



    秦军所过之处,草原诸部纷纷跪地请降。



    庞青留在草原,骑着马提着刀友善劝说各部落南下。



    置鞬落、罗日律、蠕蠕、嚈哒纷纷遣使入长安请罪。



    杨峥选派从太医院里选派大夫,备好药物,以马车送往居延为受伤将士治疗。



    至于草原使者,杨峥一个都不想见。



    也没有接见的必要,漠西鲜卑三番两次挑起大战,先是西域,后又把脚伸进河西,说明他们已经铁了心要跟司马家穿一条裤子。



    所谓求和,只不过暂时休兵而已,过上三四年,他们缓过气来,还会再来的。



    “从明年起,春夏轮番出兵解救草原部民,秋季焚烧草地,燕然山至金山所有部落全部要在大秦的籍册之上!”这一战让杨峥有足够的底气说出这句话。



    燕然山之东是拓跋鲜卑的地盘,杨峥给老丈人拓跋沙漠汗一个面子,暂时不动。



    【讲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www.yeguoyuedu.com 安卓苹果均可。】



    但漠西必须置于大秦的铁蹄之下。



    对付草原怀柔没用,他们缓过气来,提着刀子嗷嗷叫就来了。



    这年头一万句好话没有一把刀子管用。



    杨峥不得不行绝户计,每年春夏秋三季出兵,帮助他们脱离苦海,脱离部落主的压迫。



    居延距离燕然山比长安还近。



    庞青建议修复燕然山脉南麓真颜山的赵信城,将阴山西麓至燕然山一带草原收入版图。



    不管能不能完全控制,这一带必须成为缓冲区。



    赵信原是匈奴小王,战败投降大汉,改名赵信,武帝待之破厚,封翕侯,立过不少战功,后兵败,又投降回匈奴,被封为自次王,于真颜山建造城池。



    此城可以与居延连为一体,牵制燕然山之南的广袤草原。



    杨峥与鲁芝商议后,认为可行,奴隶是现成的,城池的根基还在,赵信城一座城池便扼守南面草原,也可以成为日后进击漠北、漠西的桥头堡,作屯兵屯粮之用。



    遂改赵信城为归信镇,驻兵两千,隶属居延郡。



    秦国牧场再添一块。



    姜伐野被任命为居延太守,镇守当地。



    有了归信城,河套五郡来自草原上的威胁大大降低,成了真正意义上内地。



    开疆拓土让所有人喜出望外。



    阵亡的将士也按照规制抚恤。



    杨峥率领秦国官员前去拜祭,宣义郎寻访每一户家卷,每一家多了一面“勇烈”的铜牌。



    生在如此时代,不得不战,不可不战。



    伤亡不可避免。



    甘露六年轰然而去,甘露七年(公元262年)呼啸而来。



    东吴与司马昭在襄阳的拉锯也到了关键时刻。



    中原毕竟实力雄厚,贾充入樊城之后,听从石包的建议,征发兖、荆百姓打造木排竹筏,上置火油,从上游飘荡而下,江面火光滔天,直扑吴军水寨,魏国水军在后鼓噪。



    丁奉第一次挡住了,损失十几艘战船,但第二次第三次乃至第四次……



    吴军就招架不住了。



    丁奉的三万精锐征战大半年本就疲惫,偏偏在此时后方粮草也出现问题,粮草逾期未至,士卒空着肚子站在寒冷的江风中。



    王乂领军从襄阳杀出,与石包合攻丁奉水寨。



    丁奉只能放开樊城至襄阳的水道。



    水道一打开,襄阳之围也就差不多解了。



    石包亲提一万援军入城,襄阳军民士气大振。



    施绩不得不接受失败的现实。



    诸军退走,石包、王乂突然杀出,吴军人仰马翻,惨澹回到荆南。



    丁奉只能赶回建业。



    司马昭的军功再添一笔。



    洛阳君臣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对付秦军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对付东吴却游刃有余。



    这一战也让晋军对东吴形成心理优势。



    襄阳与合肥形同东吴的天花板。



    合肥拿不下,襄阳也拿不下,剩下的就是内卷和衰落。



    而这内卷来的非常快,丁奉还在长江上飘着,建业却传来噩耗,皇帝暴毙身亡……



    皇帝这几年虽然意志消沉,但国中总体趋势还是稳定的,没有出现诸葛恪、孙峻、孙綝时期的血流成河。



    孙休在位期间,十分重视教育和农桑,江东百姓能稍作喘息。



    丁奉看着缣帛上“暴亡”二字,心中又惊又恐。



    暴亡就说明死的不明不白。



    孙休正值盛年,喜好打猎射雉,身体一向不错。



    丁奉紧赶慢赶,刚到建业,又传来另一个更蹊跷的消息,濮阳兴和张布不立太子孙??,改立乌程侯孙皓。



    孙皓乃孙休之侄,前废太子孙和之子。



    而孙和正是二宫之乱中的南宫,东吴的南宫就是东宫,背后站着陆、顾、吾、朱、滕、施、张等家族,相当于南宫派的一次复辟!



    吴中四姓全部站在前废太子孙和一边。



    丁奉心中哀叹,吴国这几十年都没走出二宫之乱的阴影。



    “陛下诏令:封大将军为右大司马,左军师,都督中外诸军事。”丁奉脚刚落地,新任的侍中万或便来宣旨。



    此人原是乌程令,与孙皓相善,现在也跟着扶摇直上。



    丁奉忽然感觉疲惫犹如大山一样向他压来。



    东吴连皇帝都必须遵守规则,更何况是他这个大将军?



    换句话说,皇帝都能死的不明不白,更不用说他这个大将军。



    一瞬间,皇帝为何暴亡,孙皓为何会被迎立都不重要了。



    除非丁奉想建业再一次血流成河……



    “大将军,为何不接旨?”万或紧张兮兮看着丁奉。



    丁奉拱手下拜,“老臣……领旨!”



    除了丁奉,败军之将施绩被任命为左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侍中。



    一朝天子一朝臣,孙皓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追谥孙和为文皇帝,贬朱太后为景皇后,尊其母何姬为太后。



    孙休的四个儿子则被封王。



    刚刚经历的襄阳战败仿佛什么都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