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崇祯大明 >第二十四章塞下秋来风景异(八)

转眼十月份就在酷热的实践中流失了。



  而剿灭反贼的事情也几乎进入了尾声。



  王嘉胤、高迎祥、张献忠、王自用等人已经被追赶到了一处叫做郑州荥阳的地方。



  也不知这些人为何如此能跑,居然从陕西这一带,跑到了河南去了。



  不但距离远,而且河南那个地方的起义条件根本就不成熟。



  “嘿嘿,天下没了世家,却还有门阀,没了门阀,却又有了士大夫,不知道往后还会产生些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



  崇祯可不相信,一群起义军,能够在军队全力围剿之下,还能够神不知故不觉得跑路,这其中没有那些所谓的士子们的帮助。



  历来战乱都有这么一群自以为站在最高点,可以掌控全局的人,玩一些一天地为棋子的把戏。



  当然大多数都是给玩脱了。



  东汉末年是这样,然后“黄巾起义”席卷天下。



  大唐末年也是如此。



  现在是不是轮到他大明了?



  虽然崇祯对这个时代的文人下限很是不耻,可这些人明哲保身的能力真的可以让人刮目相看。



  小麦已经全部种上,一口口水井也都被打了出来,暂时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



  只需要等到明年四五月份,就能收获一波,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可不能让这些人全部闲下来。



  正想着,一路从京城赶来的徐光启,走了进来。



  如今在西安府周围可是建立了不少适合当地特色的厂房,其中容纳的人口多的不计其数。



  若是粮食突然有了缺口,要是暴动起来,很难镇压的住。



  徐光启不是军人出身,看不出其中的隐患,可皇上坚持如此,他也没有办法,只能照办。



  “皇上,您需要的水泥配方已经研究出来了。”



  配方同样是一个残次品,只知道大概的方向,就开始让人试错研究,好在道院改制之后,每一个有本事的人,都想要拿到一万两白银,和一个大学士的帽子戴戴。



  和之前不同的是,一开始这些人只关注一万两银子,直到皇上为了保住“火枪大学士”的帽子,不得已换了整个朝廷的大臣,然后这些人才幡然醒悟。



  原来相比于银子,这一个帽子似乎更加珍贵。



  这次来到西安府,也是崇祯先行把大概的选址做好了,才传书让整个道院全部搬过来,沾一沾十三朝古都帝王之气。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怕把这些技术人员,放在京城不放心。



  “哦!研究出来了?其中的工序复杂吗?让那些普通人能不能够生产出来?”



  崇祯一脸欣喜的连续问出了三个问题。



  水泥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修路就会顺利许多,而其中的好处,不用是哦就能明白。



  加快物流的运输,就能盘活这一片农业萧条的地方。



  不过是一种另类的社会财富的分配。



  把东南方向的多余粮食,可以用贸易的方式,让那些商人们给运输过来,然后以物易物,而不易现银交易,也就断绝了大部分投机取巧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作为掌控者的他,能够清楚的知道每一种物资都会去往何处。



  而掌握了物资的流通方向,就能根据生产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估计出大概的利润多寡,从而杜绝了偷税漏税的可能。



  更能在西安府囤积足够的粮食,毕竟他所知道的历史,天灾是持续不断的,现在只是干旱,接下来还有水灾,蝗灾,只有手中有粮,他才能保证关中地区不会有反贼出现。



   只要后方安静了,不需要大明两线作战,他相信建奴绝对突破不了山海关。



  而只要相互消耗下去,大明遭灾了,他就不信关外会太平。



  到时候那些好不容易收拢的蒙古八旗之类的小弟,也会因为吃不饱肚子而出现内乱。



  徐光启自然不知道,崇祯一瞬间就想到了这么多东西。



  “除了几个关键点需要道院的人,其他的工序都可以上普通人。”



  “好!不知这一次是谁研究出来的东西,要好好的奖励,还是老规矩,一万两银子和一个大学士头衔。”



  崇祯心情不错的笑道:“传说中有九天玄女盗息壤,现在又有人从老天爷的手中拿到了这种神物,就叫他息壤大学士吧,这种水泥,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



  本土神话中的许多名字,都很不

(本章未完,请翻页)

错,现在轮到他起名字了,可不能叫的土拉八几的让人觉得不够高大上档次。



  “是,皇上,臣下这就去办。”



  徐光启一阵振奋,自己的道院里又出了一位大学士,这可在想着内阁靠拢啊。



  “哦,对了,那人叫什么名字?”



  在徐光启转身要走的时候,崇祯忽然发现自己兴奋地,连人家的名字都不知道。



  “他叫陈垒,此前是干的土木,专门给修皇陵的。”



  崇祯“哦”“哦”了两声,修皇陵最怕的就是进水,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人,都是高人。



  这么一想自己的手下,人才简直不要太多。



  重要的是这些人还都不是历史上出现过的。



  **



  在历史上荥阳大会是个转折点,而其中的主角是李自成,不过那是崇祯八年了。



  后世的一些文献都显示,荥阳大会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不存在的事情。



  可现在王嘉胤他们被追的慌不择路,走走停停的也到了这个地方。



  在另一个历史上,王嘉胤可是几百洪承畴的人,可在这一次却是拿洪承畴一点办法都没有。



  人物还是那些人物,可时间变了,一切都发生了不可你转的变化。



  本来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概只坚持了一年的时间,还没有成为席卷之势,就走到了明日之黄花。



  荥阳县城的一间奢华的房间里。



  这里曾经是本地最富豪的一位退休官员的住所。



  此时王嘉胤、高迎祥、张献忠、王自用等人正聚在一起商量着如何突围的事情。



  “大明的火枪队当真厉害,咱们攻破县城得来的铠甲都抵挡不住,诸位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难题?”



  王嘉胤环视一周,在座的一共十二人,几乎是现在全国的反贼首领都在此地了。



  若是荥阳失陷,想来短时间内,就再也不后又起义军出现。



  “火枪队是很厉害,可他们的人也很少,只要能够确定哪些人出现的位置,咱们就能从别的地方突围出去。”



  高迎祥(1591年~1636年),字如岳,陕西安塞(今陕西延安市安塞区)人。



  历史上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也是明末农民起义的第一代闯王。

     

    善于骑射,膂力过人。崇祯元年(1628年),率众起事,自称闯王。进入山西境内,成为王自用“三十六营”主要将领之一。王自用死后,各部渡过黄河,转战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参加荥阳大会,成为十三家七十二营民变队伍之首。带领李自成、张献忠东征,攻破凤阳,毁掉明帝祖陵。



  可惜此时他就没这个好命数了,虽然王自用还活着,却也因为自己的能力脱颖而出,在此时有了一席之地。



  “哼!咱们这位新皇的心思,可真是毒辣,我听到一些文人书生们说,朝廷是不建议杀戮太盛的,可他到好,居然赶尽杀绝,连给咱们投降的机会都没有。”



  张献忠知道自己的说法是胡搅蛮缠,你都造反了,还指望人家仁慈。



  可心里的不爽,加上对前路未知的恐惧,让他不得不找一些话头,来纾解内心的苦闷。



  “行了,别发牢骚了,还是尽快想办法,怎么活命要紧,我觉得要是再拖延下去,咱们的手下都快要跑完了。”



  王嘉胤无奈的说道,对于在哪里能够吃饱肚子,最底下的人,可是最在意这个,至于如何推翻大明,实行“均田免赋”,可是从来都不怎么在意的。



  “咱们杀的文人太多了,现在已经没有谁傻得会和咱们合作了。”



  高迎祥见到王嘉胤的目光落到了他的身上,不由得开口说道。



  记得他们刚刚起势的时候,简直是威风八面,城外有人指路,城内有人开门投降,很少有抵抗到底的。



  可随着胜利的次数增多,底下的人,心思就变了。



  夺人钱财还说的过去,抢一些粮食也是应该的,可见到了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也要去抢,从本质上一次正义的造反行为,就成了地痞流氓打家劫舍了。



  当时没有好好的约束军纪,现在已经尝到了苦果,怎么不让人叹息。



  “我看要不咱们坟头逃跑如何?找不出破绽咱们只有赌命,谁运气好活着,谁运气不好,就遇到火枪队。”



  王自用说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至于让谁去牺牲,在这个节骨眼上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可不会有人提出来。



  “好吧,只能这么办了。”



  王嘉胤立刻拍板定下,也不管对与不对,有办法,总比干坐着强吧。



  几人分配好了东南西北四门,就各自散会回到了自己的队伍当中。



  高迎祥刚刚进了西边的一处大宅院,迎面就匆匆走来了一人。



  “自成,是不是有什么急事?”



  迎面走来一人正是还没有多少名声的李自成,在半个月前凭着自身的军事才华,娶了高迎祥的女儿。



  于是两人的关系,也就成了岳丈和女媳的关系了。



  而这样也更加让高迎祥的势力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远在西安府的崇祯还不知道,自己没有进行驿卒裁撤,李自成依然去做了反贼。



  只是这一次是因为自己好赌,输得一干二净,回去的时候又被自家婆娘嫌弃,自己把工作给辞了。



  给的工钱太少,可养不起他这种花钱大手大脚的人。



  “俺正要去找你呢,半个月前咱们不是吃了一次败仗吗?我那个外甥李过,因为受伤被俘虏了,刚才传信过来让咱们突围的时候,不要走东门。”



  “李过?”



  高迎祥对于此人也有些印象,可最深的时候,也不过是个小屁孩勇敢的给他舅舅殿后这件事情。



  “他人太小,会不会被洪承畴那个老贼给利用了?”



  “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觉得这是咋们的机会。”



  李自成自信的说道。



  “你是说,咱们可以反期道而行?兵法上有那啥,说是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对不对?”



  高迎祥如今也开始读兵书了,带兵打仗不懂这个可不成。



  李自成一手握拳,在另一只手心一砸,笑道:“就是这么回事。”



  荥阳县城外面五里地的方向,一个小村子里。



  洪承畴正看着参谋们摆出来的沙盘。



  有了这个东西,打仗一下子轻松多了,而后面的各个大笑战役,都是在这个小小的沙盘上推演出来的。



  新的成体系的成熟手法,让他有了新的疑惑。



  就是有了参谋的存在,只需要有一位智商不是很差的人做统领,就能够发挥出接近名将的指挥战斗的水平。



  若是这么下去,是不是所为的名将也就不稀罕了?



  有了可代替的东西出现,就意味着需要淘汰一些不听话的将领了。



  即便是那些人本事再大,那又如何?



  他现在的心思,已经不再围剿反贼之上了,思绪开始飞到了辽东,窥一斑而知全豹,他已经了解到当前的新皇到底想要干什么。



  只因他太清楚不过,许多人已经把辽东战事,当成了一门可以来钱很快的“生意”来做。



  每年差不多四百万的军饷,填进去居然还不够,更有粮饷需求越来越多的倾向。



  想的深了,洪承畴已经看到了各条修路的底单上,曾经的各种官员正撅着屁股在太阳底下修桥铺路的样子。



  本来兔死狐悲的心情,不知怎地却又觉得有些好笑。



  “李过,本都督看你是个人才,所以打算饶你舅舅一名,就看你舅舅信不信任你了,到时候刀剑无眼,火枪无情,若是死在乱枪之下可不要怪罪本大人才好。”



  笑过之后,洪承畴心情还算不错,转头就看到了他在死人堆里捡到的那个少年。



  少年的身上还打着绷带。



  这个也是根据皇上给他的小册子,在各县城召集的大夫,弄出来的随军军医。



  到目前为止,已经培养出了大概十来人,能够简单的处理一些刀剑伤口,就这已经救下了整个队伍中的不少人。



  “其实我不去传递消息,他可能还会活下来。”



  李过垂头丧气的说道。



  他也是太过关心家人,忘了在困难时候,人心从来都是经不起考验的。



  “我也这么觉得,学兵法的最忌讳的就是半吊子,不会刻意凭借经验,回了就是用兵如神,只有半瓶不响的人,才会一知半解的使用兵书上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这一点你以后要谨记。”



  洪承畴看透了皇上的想法,就开始准备着皇上需要的人才,不注意查看不知道。



  只要用心,就会发现大明的人才何其多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