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崇祯大明 >第二十三章塞下秋来风景异(七)

历史上崇祯平贼一开始用的办法是招抚。



  然而越是招抚,反贼越多,只因不但能够吃饱饭,再犯之后还没有多大的惩罚。



  那么造反就可以当做一个混饱肚子的买卖来做。



  而这一世,洪承畴充分的贯彻了崇祯的想法,诛首恶,紧接着就是把那些不作为的官员找出你来去修路。



  另外也能抄家弄出不少银两和粮食,作为赈灾的善款来使用。



  时间竟然搞得风生水起。



  让与王嘉胤会合的那些反贼一瞬间就失去了造反的基础。



  有饭吃了,干嘛还提着脑袋去干抄家灭族的买卖?



  “砰”“砰”“砰”



  一连串的强盛爆竹般的香气,一阵烟雾过后,前面三十步远的距离就倒下了一排人,而剩下的流民则是像无头苍蝇一般的四处乱窜。



  洪成成每次看到这一百名火枪队齐射,都有一种个莫名的颤栗。



  仿佛任何的一支队伍面对这种间歇性连环射击,都没有办法冲到身边来。



  看着脆弱不堪的队伍,只要敌人近不了身,那就是无敌的象征。



  记得当时接到圣旨的时候,不但封了他的官职,还送了一堆火枪队。



  对于火器他也有了解,响声大,威力小,还容易炸膛,反正毛病一堆。



  可这是皇上送过来让上战场见血的队伍,可不能等闲视之。



  随后一次意外的冲突,使用了一次之后,就再也欲罢不能。



  别看只有一百人的队伍,要是和他的三千人对战,他绝得输得一定是他。



  火枪队毫发无损,而自己的人则是成排的倒下,认识谁都没这个胆量站在前面冲锋。



  而且他也已经试验过,穿着铠甲都能打穿,更别说是一群几乎手无寸铁的饥民。



  想到那头猪,被打的全身都是孔洞,他想不出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挡住这么厉害的火器。



  “投降不杀。”



  “投降不杀。”



  瞧着混乱的反贼,官兵一阵兴奋,一开始剿匪的时候还有人牺牲,火枪队加入之后,全部都是顺风仗。



  只需要在反贼的队伍崩溃的时候,大喊着“投降不杀”,妥妥的军功就到手了。



  而洪承畴已经对战都没多少兴趣了,一边倒的屠杀,自己的手下是有分寸的。



  善后的事宜,他们也都做了不下于十几遍了,熟练地很。



  而这些熟练地办法,也都是一本小册子上记载的,只需照着办理,一切都是顺理成章。



  自己的对位本来因为剿匪有些壮大,可现在已经大部分都换了一遍。



  那些屡立军功的将士,都按照小册子上的办法,也选出合适的人选充入了各个县衙的做捕快。



  伍长之类的小统领,也是一县的捕头。



  而且重新划分了职责,不归县令管辖,直接听命于西安府的总捕头。



  而县令也是从军中选拔的那些读书识字的人担任。



  每一种职务都有明确的权利范围,虽然看着呆板了一些,可对于没有多少施政经验的人来说,只需照章办事,一套简易的领导班子就搭起来了。



  剩下的就是安民,赈灾,兴修水利。



  所有的事情也有一套办法,就是以工代赈。



  而新上任的捕头和捕快们,也都是坐着稳定秩序的事情。



  只是让他不解的就是,以工代赈的干活时间,只规定了四个时辰,早上两个时辰,下午两个时辰。



  要不是剩下的时间段,除了吃饭还要被组织起来进行所谓的军训。



  很可能前面刚刚灭了反贼,后面又会再次起复。



  而只有那些贪赃枉法,和地痞流氓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不干天黑,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是不能停下来的。



  区别对待的效果就是,那些吃饱了肚子的饥民,居然再也没了闹事的心思。



  四下谈论最多的就是谁谁谁活该,某某某是遭了报应。



  “报!”



  一名身材消瘦面色微黄的精装汉子走了过来,这是按照新军的规格,专门新成立的传令兵,需要的条件就是跑的快,吐字清晰,记忆力强悍,专职干传令的事情,不像以前随便抓一个亲兵,就能胜任。



  洪承畴原本还在坚持自己的带兵方法,可在见识了一番火枪兵的强大,果断的开始听皇上的话了。



  他还想

(本章未完,请翻页)

着有朝一日,把自己的手下全部武装起来,好去辽东打建奴呢。



  此时也可以先行熟悉一下新军的环境。



  只是用过了几次之后,了解了其中的一些细微的差异,就果断的开始拥护起来。



  只因效果绝佳,真的好用。



  一声洪亮的声音打断了洪承畴的思索。



  “贼首可有抓到?”洪承畴眼见刘体仁过来,面色一肃,郑重问道。



  “反贼业已投降,白水县贼首王二死于火枪之下。”



  刘体仁拱手一礼。面色郑重没有丝毫笑意的说道,并没有因为这场胜利而有半点自傲。



  想他原本只是一个农家子,因为饥荒,投入了义军,若是不是势力不够大,就被立刻打散,重新编练进了明军,很可能也会和王二一个下场,死在乱枪之下。



  “哦!又死了?”



  洪承畴有些头疼,火枪兵是很厉害,可这些反贼不懂兵法,更不知道明哲保身,一个劲的往前冲,一排枪声过后。



  死的最快的就是这些反贼的头目。



  王二不是第一个,但却是最近剿灭反贼之中最大的那一个。



  刘体仁听而不闻,什么叫又死了一个,那些义军,哦,反贼也都不容易。



  若是能有一口饭吃,谁愿意造反。



  当然这些心里话他可不敢说出口,现在这个机会正好让他积累军功,以后说不得还能捞个一官半职,然后写封信捎给自己的老父老母知道。



  不是有一句话叫做:家祭的时候无忘告乃翁吗。



  洪承畴瞟了另一边的晁刚一眼,只见晁刚少了一只右手臂,脸色苍白的不愿意回去休息,一定要跟着大部队走,还不是眼看着军功来的实在容易。



  “传令下去,整军,赈灾,梳理政务,下一步兵指沁水县活捉王自用。”



  洪承畴郑重的说道,刘体仁应命下去传令。



  一套流程走下来,根本不需要他这个统帅多操心费力,都能被有条不紊的安排好。



  很快就走进了他的营帐,营帐中央有一块简陋的沙盘,沙盘的周围则是四名最擅长纸上谈兵的秀才。



  洪承畴在以前看到这些人,都是不屑一顾的,然而按照小册子组建了一套叫做参谋的军队外设。



  用了几次下来,那可真的是省心。



  参谋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虽然很多建议不靠谱,却也能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想法。



  只是随着一两场战斗结束。



  这些参谋们的建议,也在跟着上涨,就当前的这一场战斗,可都是参谋们自己弄出来的计划。



  而且是一共上中下三策。



  自己只需要在其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传令下去执行就行。



  “洪总督来了。”



  其中一人上前行礼,打着招呼。



  “我看你们的经验,也正在慢慢的积累,努力一把总会有好处的,我这里给你们透露一个消息,参谋上面还有一个军师的编制,那可是只比我这个总督低上半级。”



  洪承畴少有的给这些人头上挂了一个胡萝卜。



  他可没有说明,像这种军师的头衔,可是必须从军中选拔的。



  可以作战不勇猛,但必须对军务和行军打仗了解深刻,不然用一个啥都不知道的书生,闹出笑话是小事,建议的全是不靠谱的计划,万一作战的将领脑子一抽,是要出大事的。



  “下一步就是打王自用,你们先行研究一下。”



  还没等这些人脸上的高兴劲完全散开,就立刻给了一个作战方向。



  **



  虽说如今的大明只是遭了天灾,还没有到乱世的地步。



  可官府的威信早就一文不值了。



  若是不是这些人饿的两眼发慌,本着可信可不信的样子,开始吃上皇粮之后,许多事情就很容易展开了。



  一开始还是把粮食作为工钱,到最后有分成了两种付款方式,一种依旧是给粮食,另一种就是去官府开办的饭馆去拿着纸条吃饭。



  而打从一开始所有的饥民都是领粮食。



  可总有一些懒人是不想自己做饭的,于是就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自己做饭还需要木柴,而吃官家饭只需要会洗碗就成。



  有了第一个榜样,其他人也就多了一个选择。



  当然也有一些厨子手脚不干净,毕竟整个大明的风气就是贪污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受贿,可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干这事,没沙头都是好的。



  连续换了三位厨子,这股歪风邪气才短暂的刹住。



  同时开展的还有一些水利,这些其中一部分就需要木匠手艺了,当然手艺人的就要比平常人多出一个人的口粮。



  在这个时代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不过吃不完可以挂着账本,以后有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凭借账本和纸条进行粮食活着银两的兑换。



  说起对患者和件事情,朝廷亲自设立的大明钱庄也成立了。



  其作用暂时也就是发放吃饭的条-子,和兑换金银。



  条-子的造价也很容易,不然怎么说这些人聪明呢,哪怕是上面盖着崇祯皇帝的私章,都有人敢于造假,也不知这些人为了能够多喝一碗稀饭,废的什么劲。



  而造假的这些人,本来还以为能够活命,最多就是没日没夜的干活而已,反正大家都在干活,谁和谁都一样。



  只是这次却被严格的执行了死刑。



  可就是这种死刑,也是挡不住还有人造假,崇祯知道后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死都不怕的一行人只能逼着他对小纸条上进行多重防伪,可依然挡不住造假大军的侵袭。



  想不出好办法的崇祯只能祭起揭发大旗。



  只要有人发现造假的人,立刻就给予奖赏,而造假的那人则是把被揭发者的活也干了,只能混包肚子,任何的结余,也都归于揭发者。



  很明显,有了利益的监督,效率简直高的不得了。



  不知多少人都在低着头干活,然而却在悄悄地观察着,到底谁在造假饭票。



  不错现在的纸条,早就被人们看做的了长期的饭票。



  很快就到了十月份,平反的捷报一封封的传了过来,而赈灾安民的措施也在一项项的推行下去。



  山西,陕北,陕西,甘肃这一代,只要是没有造反的地方,也都很快的进入了建设大潮。



  尽管粮食依然吃紧,可每一个平民,都能用出卖劳力的办法,吃饱肚子。



  在天灾来临之后,着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才是他们所向往的世界。



  没有尝到过饥饿的人,没有办法能够理解吃饱肚子是什么样的感受。



  而因此大面积的用工,所集结起来的人,也被分成了很多块,进行了集村并镇。



  原来的春装已经被抛弃掉,换成了他们亲手建立起来的村子,而这些村子的规划更加合理,也更加的干净卫生。



  而每个村子都有三位退役的老兵管理,一人做村长暂时主管分发食物,一人劝农桑暂时就是恢复耕地,梳理水渠和打井,另一人就是组织人手进行军训。



  而这样的安排,立刻就根绝了造反的基础。



  进一步的压缩了造反者的活动范围,在西安府的高层认为,年底之后一定能够全面恢复西部的平稳过度。



  崇祯也认为是这样。



  只是为了杜绝再次出现的贪污腐败,大力加强了举报揭发的奖励。



  他自认为给出了这些管理者优厚的报酬,可总有人会胆大的铤而走险。



  尽管获取的利益,根本好就不如老老实实干活的那些人,却不知为何,这些人仿佛中毒了一般的认为,只有贪污腐败才能够发家致富。



  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这种奇怪的观念。



  为此崇祯不得不让这些人忙碌起来。



  分配的任务越重,而人手越少,产生这种歪念头的机会就越小。



  他认为这些人,就是吃饱了撑的,此会有闲暇时间研究这些歪门邪道。



  崇祯二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其实这种灾难从元年就已经开始了,只是那时候先皇下葬,新皇刚刚继位。



  许多事情都是一团乱麻,根本就没有多少人去关注。



  而这一年应该是崇祯焚毁《三朝要典》,召回袁崇焕于平台,然后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的奏对。



  可现在崇祯已经离开了京城,到了一片可以说是荒芜之地,这些事情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



  比较安慰的是这一年,关外的建奴们也很安稳,并没有展开对大明的攻击。



  这一点让此事远在西安府的崇祯内劲的紧迫压力,少了一点。



  毕竟他能够争取的时间,也只有短短的一两年,若是一两年之内,他黑没有办法试行自己的主张进行变法的话,往后愈演愈烈的天灾和人祸,就更加不会再给他机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