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民国新岁月 >第十二章 广州起义(二)
    黄兴双手撑在地图上,左右环顾,不容置疑地说道:“同志们,目前形势瞬息万变,统筹部决定,由赵声同志担任起义总指挥,由我黄兴和林克成同志担任副总指挥,将选锋分为十路进攻广州各个要地,具体计划由赵声同志公布。”

    赵声,原名毓声,字百先,号伯先,江苏丹徒人。年少有为,独闯巡检司,解救无辜贫民百姓,便被誉为“义侠少年”。16岁就考中了秀才,20岁投笔从戎,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同年,作为插班生进入江南陆师学堂。22岁赴日考察军政,归国后在家乡创办了“阅书报社”、 “安港学堂”和“体育会”,集中培训热血青年。25岁,就加冕“长江盟主”。29岁,便被推举为内部总长,孙中山是外部总长。

    赵声其人能文能武,文武全才,军事能力出色,才华横溢。就连清廷明知此人思想危险,也依然用他,相继出任江南南洋新军督练公所参谋官、江阴新军教练、广西新军管带等等重要职务。也曾写下了堪与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及邹容的《革命军》相媲美的《保国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革命文献。

    不过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出师未捷身先死,不然民国诸多大佬之中一定有其一席之地。

    林克成正观察这个赵声,他梳着三七分,五官周正,浓眉大眼,小巴微尖,长得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刚刚好,加上他那白色衬衣套淡黄色西服,配灰色领带,正所谓人靠衣裳马靠鞍,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凡。

    有人戏称赵声与林克成是同盟会双子星,二人在才华方面,《保国歌》虽好,却不如二十三画生的文章质好量多,林克成略胜一筹;二人在履历能力方面,林克成15岁就担任首任评议部评议长,赵声加入晚却屡任要职,不相上下;二人在贡献方面,赵声主要在军事支持上,在新军培养了众多革命力量,是早期在军界的领袖,林克成主要在经济支持上,同盟会多次起义经费支援颇多,也是不相上下……

    不过林克成可没有何赵声一较高下的想法,这显得十分幼稚。

    赵声拿着指挥部棒,对着地图,开口说道:

    “经统筹部商讨决定,此次进攻分为十路,由黄兴带领南洋、福建同志一百人攻总督署;由我赵声率领江苏安徽同志一百人攻打水师行台,此二处,是举义进攻的重中之重,不容有失,由我和黄兴同志亲自带队。”

    “徐维扬、莫纪彭领北江同志一百人进攻督练公所。”

    “陈炯明、胡毅生领东江健儿一百余人堵截满界,并占领归德 大北雨城楼。”

    “黄侠毅、梁起领东莞同志一百玉汝打巡警道,攻警察局,广中协署兼守大南门。”

    “姚雨平率领一百余人响应,占领飞来庙,攻小北门,迎接新军入城。”

    “李文甫率领五十人攻旗界、石马槽军械局。”

    “洪承点率领五十人破西楼二巷炮营。”

    “张醁村率领五十人占领龙王庙。”

    “罗仲霍率领五十人破坏电信局,切断其广州对外联系。”

    “最后林克成率领同志一百人作预备队,支援各方。”

    “此外设有放火委员,进入旗界租屋九处,届时放火,以扰乱军心。”

    “以上为举义具体安排,望诸位勠力同心,一战而下。”

    林克成深知行动计划虽好,老天爷不向着众人期待的方向发展,并且按照这个计划,起义前途未卜,生死难料。

    事实上,由于泄密从而导致多数同志反对起义,赵声无奈宣布推迟起义,于是为了保护同志安全,让所有同志返回香港待命,自己率部先行返回香港。

    孙中山先生、黄兴等人认为起义改期这意味着解散,要知道此时的同盟会内部分裂,起义接连失败,已经到了崩溃边缘,需要一场起义来振奋人心,

    如今集结了同盟会的所有精英,反而无功而返,这对革命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

    读过《曹刿论战》,都知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并且从整个战略大局的角度来看,以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即使失败,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不过代价太大了。

    起义计划是否改变,统筹部已有决定,不过林克成认为还是有必要说一说的。

    林克成拿出身上的派克钢笔,趴在地图上,画了三个大圈,几个箭头,拿着钢笔在图上指着,道:我建议,孤注一掷,兵分两路,攻打总督署和水师行台,截杀两广总督张鸣岐和广东水师提督李淮,然后合兵一路破小北门,与新军会合,反攻广州城。

    “同时派人城内四处纵火鸣枪,使其误认为整个广州城到处都是革命党,乱其军心,丧其胆魄。”

    林克成见众人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什么?于是紧接着道:

    “总督署和水师行台必然是最好的指挥场所,张鸣岐和李淮必然在其中一处,若是能够杀死两广总督张鸣岐和广东水师提督李淮,或者迫使二人逃遁,就可使清军上下无序,指挥不一,群龙无首。”

    “这二人都是清廷在广州的最高军政大员,二人若是逃遁,在乱战之下,失去了指挥系统,他们如何指挥清兵?难道亲自上阵,恐怕二人也无此胆量。”

    “二人若死,主将被杀,清兵就是守住了广州,也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大部人岂会心存死战之心,趁机逃散,甚至不战而降。”

    “还有总督署和水师行台必然存储大量武器弹药,夺下可以迅速补充弹药。”

    有人已经窃窃私语起来,有的点了点头,有的摇了摇头,反应不一。

    林克成停顿了一会,又说道:

    “如果按原定计划,虽然全面,囊括整个广州城,但是力量分散,加上我起义同志装备训练都远不如清兵,容易被各个击破。还有总督署、水师行台和小北门一处不能攻破,我部有全军覆没的风险,并且这三个地方必然是重兵把手之地,人手不够,如何打得下来?”

    “此次起义最关键的就是总督署和水师行台二处。一处不能拿下,张鸣岐或李淮就可以据守待援,指挥清兵,组织起有效反扑。”

    林克成看众人有所意动,进而言辞更加激烈: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攻破总督署和水师行台,就可趁乱夺取小北门,迎新军入城,击溃清兵残余,夺下广州,宣布独立,呼应各方,集全广之力,整顿军队,北进湘赣闽,破湖北,取江浙,下南京,逐鹿中原,进逼河北,推翻满清,建立民国。”

    只听得一声大叫,“好”。

    很多人喜上眉梢,似乎胜利就在眼前。

    黄兴皱了皱眉头,计划虽好,挺有煽动性,不过改变计划如临阵换将,这是兵家大忌,对着林克成说道:“克成,这是既定的计划,同志们视我等的勇怯为勇怯,请勿在迟疑,好吗?”

    林克成只好佯装无奈,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原计划。

    黄兴为了防止众人再生迟疑,毫不动摇地说道:“好,会议到此为止,一切按照既定计划行动。同时,切记一定要注意保密。”

    众人异口同声道:“是。”

    黄兴最后一句可谓一语成截,会议结束不久,水师行台衙门,当夜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林克成躺在床上睡不着觉,翻来覆去。

    此次起义不管成不成功,都是于大局来看无济于事的。

    武昌的起义之所以能够成功,最起码有四个优势。

    从地理位置来看,武昌地处天下之中,西可入川贵,东可下江浙皖,进可直击中原河北,退可转战湘闽粤,可以策动全国的革命。

    从人心向背来看,清廷公布的满族内阁的名单使全国的士绅地主,尤其是汉人地主对清廷的幻想为之破灭。铁路国有,然后卖于外国这种出卖国家利益的事情,激发了百姓内心的怒火。

    湖北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新军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部分新军将士都加入了革命团体。

    同时加上以湖广总督博尔济吉特·瑞澂为首的清廷要员到处逮捕革命党,闹得满城风雨,甚至高调宣称已经获取革命党人的名单,让新军将士不管是不是革命党人,个个惶恐不安,生怕自己在名单上面,于是破釜沉舟,铤而走险,毕竟不到绝路,有些人不会干要命的事。

    从时机来看,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清廷调动武昌新军主力平叛,使武昌空虚。皇族内阁名单恰逢其会,咨议局所代表的士绅地主转向支持革命。

    从军事力量来看,湖北新军是唯一能与北洋抗衡一二的军队,也正是湖北新军正面拖住了荫昌的军队,拖住了清军主力,使得长江以南各省相继独立。

    当然也有袁世凯的默许(武昌起义时袁世凯的默许不是为了让革命党壮大而是让清廷请他出山,这或许就是他对北洋新军的自信。)

    从后来袁世凯让段祺瑞去湖北整顿新军,也可以看出湖北新军的实力如何了,要知道湖北新军是由湖北一省截留下来的税赋支持,而北洋新军却是全国的税赋供养的。

    张之洞主政湖北多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加上武昌军械库和汉阳兵工厂可以武装十几万军队。

    虽说林克成手中也有几千人马,不过力量分散在江浙皖一时半会也集结不起来,时间紧迫,因此只挑选一百精锐,就是为了减少损失。

    至于让起义成功,林克成恐怕也无能为力,一场起义连续多次泄密,起义计划可以说是军事机密,竟然连续多次泄密,内心也是极其悲愤的,心中也有些后悔,怎么没好好了解一下,记得几个名字也好。

    原本在第一次泄密以后,决定延期,然后孙中山先生等人主张不改期,那就计划继续。

    结果起义再次泄密,黄兴决定提前,不过其余各路人马却按兵不动,赵声所率领的一路人马因为起义提前没有及时从香港返回,从而导致黄兴那一路损失惨重。

    黄兴这一路正是同盟会的精英骨干,这些可都是人才,这一次可不能使吾党精英,付之一炬了。

    林克成从床上爬了起来,点了根烟,沉默不语,望向窗外。

    本书首发来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