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都市小说 > 成余晖之请回答 >第三十九章 《信条:刺杀者觉悟》
    阿里郎的罗马音是Arirang,《阿里郎》准确的说应该叫做《阿里郎打令》,是一种主体曲调比较相似,但是在曲调的演绎、唱词和唱腔都根据各地风俗各有不同的民谣,甚至可以根据曲调即兴改编。

    《阿里郎》在半岛一直流传,到了李氏王朝后期逐渐流行,因为起于民间,又不同于中原雅音,被社会普遍定义为“艳曲”或“荒音”,地位很低,尤其为儒生士大夫不齿。历史上半岛李氏高宗就非常喜欢听《阿里郎》,每晚在宫中命人演奏给他听。

    半岛一共有超过30个版本的《阿里郎》,除了京畿道的《本调阿里郎》以外,还有《旌善阿里郎》、《永川阿里郎》、《密阳阿里郎》、《珍岛阿里郎》、《尚州阿里郎》、《江原道阿里郎》、《端川阿里郎》、《庆尚道阿里郎》等等,其中以《旌善阿里郎》最为有名,地位仅次于《本调阿里郎》。

    到了殖民统治时代,特别是1926年罗云奎制作的电影《阿里郎》问世以后,《阿里郎》开始作为一首民族民谣而得到重视,并逐渐定型。至此,阿里郎才承载着民族意识,被誉为半岛的“第一民族的歌曲”。

    据说阿里郎之语源为“我离郎”或者“我离娘”,又有一说为一座山之名,此外还有一大堆各种各样的传说,总之《阿里郎》的由来众说纷纭,但又都并未证实。

    总的来说,《阿里郎》可以称作半岛第一歌,新编《阿里郎》做的好了必然会被广泛的认可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一种代表国家民族的符号,做得不好了那就只有骂名了。

    找来各个版本的《阿里郎》磁带和相关资料,甚至透过林权泽那边还拿来了一些影像资料。林权泽听说成余晖要做新编《阿里郎》,非常感兴趣,预定要是做出来不错的话,打算用做《燕山日记》的插曲。

    成余晖最先研究的就是名气最大的京畿道的《本调阿里郎》,但是不得不说,他不喜欢这个版本,哪怕《本调》版本流传最广,知名度和地位最高。情绪宣泄的太极致了,曲调倒是中正,可惜填词却透出了满满的恨意,甚至带着怨毒之气,当然这可能和半岛的“恨”文化有关。

    《本调阿里郎》总的来说骨架是精髓还是可以保留的,但是除了骨架之外的部分全部都要剔除。这第一步的删减剔除倒是没有费多少时间。

    按照名气,成余晖接下来研究的是《旌善阿里郎》,这个相比与本调,特色明显的同时也更让人听着舒服一些,调子中充满着迁徙、离别故土的不舍与惆怅,哀而不伤,反而有一种披荆斩棘、努力前行的执着。

    成余晖发现了一个问题,或者说根本就是所有人都知道问题,那就是两个版本的《阿里郎》的骨架上大部分都是相似处,这一发现让他赶紧把其他的版本都拿出来做比较,果然如此,素有的版本在变调的节点上几乎都是一致的,这就是说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版本在大致的结构上都是一样的。

    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珍岛阿里郎》和《永川阿里郎》在本质的骨架结构上就和其他的版本有很大的不同。

    《珍岛阿里郎》是发源自全罗南道珍岛地区的《阿里郎》,准确的来讲,《珍岛阿里郎》才是最正统的《阿里郎》,能被冠以《阿里郎打令》的只有《珍岛阿里郎》,是最古老的《阿里郎〉版本,是所有《阿里郎》版本的源头。

    但是《珍岛阿里郎》无论是在曲调或是歌词意涵方面都与其他版本大不相同,演唱中不时出现的“颤音”与“啪打声”则是全罗南道地区的歌谣特色。

    《珍岛阿里郎》的唱法是成余晖最熟悉的,毕竟成家就是全南出身的,成余晖的奶奶在他们小的时候就给他们唱过《阿里郎》,不哀不怨,自有一种古朴悠扬的质感。

    至于《永川阿里郎》的不同就更是颠覆性的,其他《阿里郎》包括《珍岛阿里郎》都是三拍子的,偏偏他是采用了常见于中式音乐的五拍子,它的旋律与中式音乐非常相像。

    至于其他的《阿里郎》虽然骨架都大致相同,但是也都各有特色,比如《江原道阿里郎》音色明朗,悠扬喜悦,给人以阳光希望;《密阳阿里郎》哀婉悼念,还有着一个令人惋惜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密阳有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叫做阿娘,她是地方长官的女儿,后来她受到侵犯并被杀害,后人为纪念她的美丽与贞洁,于是才有了此曲流传。

    分析了各个版本的《阿里郎》,成余晖已经有了大致的想法,但是还不能直接确定,他需要听一下演奏的效果来确认自己想法的可行性,此外他还需要用到很多的古典乐器,比如奚琴、牙琴、长笛、古筝、古琴以及二胡,所以他需要一个成熟的古典乐队来配合。

    半岛传统国乐队恰好林权泽拍摄《燕山日记》就有请来半岛最专业的团体,至于中式古典乐手可以走走孙徽的门路,明显他和大陆有着很深的联系。

    此外,成余晖还需要一个能够唱国乐的合唱团,这让成余晖想到了之前在宏大认识的朋友,严正花大姐头,她恰巧就在电视台的合唱团,而且很有人脉。

    想要把所有的《阿里郎》都融入到一首里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做成长篇音乐剧目。成余晖的规划是把《阿里郎》做成像《梁祝》那样的东方音乐组曲,做成东方传统乐器的交响乐,一共分成八幕,体现半岛人民一路走来的历程,有喜怒哀乐和愤恨,有满目沧桑最终释怀的平和洒脱。

    当然,这次《全国歌唱大赛》只拿其中一部分来唱,就唱里面最精髓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也正是成余晖需要仔细考量的部分,如何消化珍岛、永川和其他版本《阿里郎》的架构,做到和谐统一。

    ————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编《阿里郎》也不是一天就能搞定的,好在大部分的设想都已经完备了,只剩下验证和调整编曲这些慢慢磨合的部分。

    暂时放下新编《阿里郎》的事,成余晖看看坐在边上写写画画的李秀京,真的是投入啊,写书的同时把每一个角色都画出人物肖像,还要搭配人物小传,慢归慢,但是慢工出细活,李秀京的书质量就算达不到成名作家的水准,也不会差到哪去,至少值得一看。

    成余晖盘算了一下,手头上每本书的翻译稿也都已经彻底的完成了,是时候写本新书了。

    之前写的《故园》《景福宫》《江南》是基于近期的政治事件,这三本书也成就了一个笔名:霞行者;

    霞行者也成为了一个斗士、学者、民族文人代表的形象,是犀利的也是艺术的,至少这是民众眼中的霞行者。

    而霞行者在孙徽这些上位者眼里就是一把刀,他需要保持锋利,那就必须要在政治的沙石里打磨,这才是霞行者的价值,也是成余晖继续安身立命的本钱。

    近处说,暂时没什么好写的,《故园》《景福宫》《江南》已经把斗焕和泰愚一网打尽了,只能回顾短短的几十年半岛的近代史了,这样细算了真的值得写一写的一共就只有三个人。

    昌洙、承晚以及正熙三个了,昌洙人称金九,是半岛人最推崇的国父,却败给了自己理想主义,民族主义者往往也是理想主义者,也正是有这样的人,民族才有灵魂。

    承晚则是和金九相爱相杀,最终赢了金九成了半岛的首任领袖,可惜差点建国就亡国,直接被打的就剩下一个城市了,要不是抱紧了大洋对面的金主爸爸,估计直接GG思密达了!

    至于正熙,这个人作古尚不远矣,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他的领导下半岛开始了真正的崛起之路,但是同样也是他,给整个半岛带来了无限的恐惧与阴影,最终被人刺杀身死,这才有了后面的斗焕和泰愚。

    说来正熙不死,孙徽他们根本没有可乘之机,这让成余晖不得不怀疑,在正熙之死上,孙徽这个团体扮演了什么角色?正像是斗焕下台、泰愚被架空这一系列事件中,孙徽他们这个圈子才是幕后最大的推手。

    昌洙、承晚以及正熙这三个人成余晖早晚都会去写,但是先写谁成余晖已经有了想法了。现在有了《故园》《景福宫》《江南》做了底子,直接将军政府的黑暗面揭开,那何不如一鼓作气给他来个盖棺定论?

    成余晖拿过稿纸本,他和别人不同,别人写作品都是先构思故事,然后从故事中提炼核心,然后才能给作品起名,可他成余晖向来都是先写作品名字的,因为他打算动笔的时候有一个立意就够了!

    挥笔写下一行字:

    《信条:刺杀者觉悟》,第一章——信仰之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