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匡扶唐史 >第21章 行路方知世事艰(1)
    “庆丰包子铺”在县城顺利开张的时候,李泉这个真正的幕后主使并没有露面,大多事情都是李氏张罗的,田铁匠和李木匠不但当天去操持了一番,也都各自打发了一个自己的孩子到店里“入职”,“碱水”每隔一天就回田李村取一次,顺便带回两天的经营情况,李泉刚好就着这些数据指导田婷练习怎么建立流水账簿。在李泉心里,觉得妹妹今后当个富婆挺好,但是,富婆可以不亲自操劳,但最起码能大致算清自己的财产,免得被人蒙骗后还被人讥笑。

    高氏也说明了自己坚持把这创业的第一份家产落到田婷名下初衷:尽管据说秦始皇有过焚书坑儒的暴行,似乎文人很悲剧,但自秦汉以来,直至当今,读书人始终是最高贵的一个群体,而商人则被世人认定为“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一个反面典型,在社会阶层中排在“士农工商”的最末。汉高祖刘邦就明文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也就是你再有钱也不能穿绫罗绸缎,坐高马大车。虽然这个法令后来没有严格执行,但一直至今,商人在正式场合的穿衣,往往还要在华贵的绸缎之外,罩上棉、麻外裳。虽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这一条也不是完全执行,但商人的后代参加科举也很麻烦,在资格初选的时候,除非很有名望的大儒或是高官担保,基本会被排除在外。

    高氏的意思是解释一下自己并不是“重女轻男”,偏向妹妹,再说,以目前他们兄妹的感情,即便田婷长大成人也一定不会亏待哥哥。现在由田婷作为股东,由于她是女子,今后与李泉以及李家,官府会认定是“亲戚”而不是同族,不会影响李泉的科举。

    李泉经母亲提醒,这才醒悟,自己只想利用知识赚钱,改变家境,确实忽略了这个问题。

    既然李泉心里没有芥蒂,高氏就放心了。高氏不让李泉为包子铺的事情分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督促李泉专心读书了。

    开皇年间开始的科举,只分了两科,分别是“志行修谨”“清平干济”,由京官五品以上,各地总管、刺史,从德才方面向朝廷推荐,吏部来进行考试,验证这些人才的水平,有没有达到向皇帝“进贡士子”的标准。考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试经”,顾名思义是考察对经典的熟悉程度,方式是“贴经”,也就是填空,把从各个经典文章中抽出句子,空出其中个别字词,应试人填上。二是“试策”,就是策论了,吏部根据针对当前边防、民政等事务的办理情况,提出其中存在的某个棘手问题,要求应试者写文章提出对策。

    今年秋后要举行的科举,分了十科,分别是“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每个郡可以推荐三名在这十个方面任意一项才华杰出之士,去京城参加科考。不过,本年除了“试经”和“试策”之外,又增加了“辞赋”,就是要作一首命题诗。

    高氏原本在今年不报什么希望的,不仅是考虑李泉年纪轻轻,未必有那么高的文采,也是担心很难得到官府的推荐。但是,通过李泉发明包子做法,高氏觉得有了被官府推荐的可能,又想到还有自己无所不能的父亲保佑,自己的孩子必定大有作为,时间紧迫,来不及多废话,抓紧时间就把李泉埋进了书山里。

    李泉一开始听到母亲要给自己“上量”,按照科举标准来监督自己学习,心理一阵抽搐,没别的,中国的国学典籍浩如烟海,自己看来要在无涯的学海里“呛个够呛”。

    不过,浏览了一遍母亲抱来的那堆书,李泉感到松了口气。

    为什么呢?他发现跟自己印象了的“书单”想比,少了很多。仔细一想,哑然失笑,这是隋朝大业三年啊,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别说砸缸,他的祖爷爷还是液体呢。那位大名鼎鼎的魏孝文帝推行汉化,迁都洛阳之后,北魏分化成西魏和东魏,北齐承接了东魏,北周承接西魏,北齐又被北周所灭,隋文帝杨坚以“先朝国丈”的身份篡夺了北周,建立了隋朝。此时,《二十四史》中,问世的只有十部,截止到北齐时代的魏收所著的《魏书》就收尾了。

    但是,四书五经似乎跟原来学过的相比,多了一些。此时,还没有四书五经之说,这个说法是宋朝之后才有的,四书原来是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现在还没有《大学》和《中庸》这两部极短的经典,它们只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孟子》也还没有享受到“经典”的待遇。

    虽然“教科书”在历史方面有所减少,但是增加的更多,后世把失传不全的的《周礼》、《仪礼》编入了《礼记》,但在此时,这两部书是独立的。除了孔子所著《春秋》原本之外,还多了三本对《春秋》进行补充、解释、注疏的书,分别是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喜的《春秋谷梁传》。此外,还多了《孝经》、《老子》、《庄子》和《尔雅》几部,尤其是《尔雅》,算是一部工具书,堪称一部小型的新华字典吧。

    李泉算了一下账,自己要啃的书,有增有减,比起后世确立的“儒家十三经”也就是少了《孟子》,可能是孟子有“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叛逆思想吧。

    李泉再仔细打量眼前的书,心神一阵激荡,险些流下泪来。

    这些书,能看出基本都是手工抄录的,其中相当一部分,看字迹,正是母亲高氏的笔迹。李泉知道,这个时候活字印刷还没有出现,雕版印刷也只是到了唐朝才广泛推行,书籍多靠手抄传世,因此价格不菲,想必是母亲不能全部买下,这才辛苦抄录。他暗暗下定决心,再拿出后世那“十八年寒窗”的劲头来,攻下这个世界上的书山。回忆起后世的十八年苦读啊,想想也是感慨,自己出身农村,小时候没上过幼儿园,算是一个“快乐童年”,但是五年小学,六年中学,四年大学,三年研究生,有这这十八年垫底,还怕没有英语物理化学微积分解析几何的单纯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