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朕不是宋钦宗 >二百零二 种子
    时间飞逝,似乎一眨眼之间,中秋节到了。

    东宫北面的巷子,乃是一座座三进庭院组成的。

    住在这里的,都是东宫兵将属臣。

    滴答滴答的马蹄声中,兵辰到了自家院子门口。

    提着大包裹下了马,他敲响了房门。

    吱呀声中,院门打开。

    开门的老者见到兵辰,惊讶又欣喜地问道:“哎,辰儿,你怎么回来了?”

    “殿下开恩,让我等轮流休假半月,因此回来了。”解释一句,兵辰又道:“爹,你和娘身体还好吧?”

    “好好好~”兵辰爹喜笑颜开地回了一句,又道:“全赖殿下鸿福,颖儿也好,肚子里的孩子也好!”

    本来作为东宫亲卫,兵辰只能把每月俸禄寄回老家,以供父母安度晚年,是绝对没能力在开封府内置办房产的。

    当然,以他现在每月八十贯的俸禄,也置办不起。

    不过不用担心,有东宫提供的免息贷款,又有东宫的背景,拿下一座庭院轻而易举无压力。

    所以,兵辰把父母接了过来。

    尽管来到大都市,有这样那样的不习惯,但是条件绝对比老家的风沙强了无数倍。

    最重要的是,因为太子做主,兵辰也脱单了。

    颖儿本名王颖,是苏州大户王家的小娘。

    王家跟着朱勔大发横财,自然也是要倒霉的。

    若非被愚任启发,赵桓留下了一批女子,王颖必然要去流求走一遭。

    死亡估计不可能,因为完善的组织措施和足够的医疗保障,前后送到流求的万余人,病亡的不足五十,反倒是各种情况意外死去的要多一些。

    但是,流求一切都是从头开始,辛苦是免不了的,哪有留在开封舒坦。

    本来,兵辰只打算把王颖作为妾室的。

    毕竟只是一个犯官之后,即便知书达理、性情温婉,有如何配得上如今的东宫重臣?

    奈何人有眼力劲,伺候的二老满意,最重要的是肚子争气,怀上了。

    于是,妾室转正妻,也是顺理成章的。

    往后院去时,兵母也扶着王颖出来了。

    见到母亲似乎在做饭,兵辰皱了皱眉头,道:“娘,儿子俸禄那么多,雇个厨娘岂不省心?”

    兵母笑道:“都是做惯了的,又不累,比原来强了多少,何必花那个闲钱请厨娘。”

    “见过官人。”王颖怯怯地行了个礼。

    兵辰点点头,道:“你身体沉重,便多休息,不必讲究这些俗礼。”

    老爷们的气概满满地。

    在兵母眼里,兵辰这是飘了。

    “你个败家玩意,还不来扶着你的娘子?”兵母骂了一句,又道:“若是往年,你能找到这样的媳妇,那是祖坟冒青烟,如今这般,有甚不满意地?”

    兵辰摸了摸鼻子,接过了王颖。

    兵母冷哼一声,道:“进屋待着去,老头子跟老娘做饭去。”

    待父母走了,王颖怯怯地说道:“累的官人挨骂了。”

    被自家老娘批了一顿,兵辰自然是有些郁闷的,却不会往心里去。

    道了声无妨,兵辰扶着王颖进了堂屋。

    两口子各自坐下,兵辰打开包裹,取出两面镜子,道:“沙门岛也没什么好的,便给你和娘带了一面镜子回来。”

    王颖见了,眼睛都闭不上了。

    “官人,这人脸大小的镜子,一面要价百贯,给婆婆带一面便是了,如何破费要两个?”

    “这么贵?”兵辰也吓了一跳。

    这个价格,岂不是说他在玻璃厂要的这两面镜子,直接占了东宫两把缓缓。敛财。两百贯的便宜?

    “官人就在海外练兵,不知道价格也是正常。”王颖解释道:“半人高的镜子,价值千贯,人脸大小的价值百贯,巴掌大小的价值十贯。

    上月,东宫招代理商,只玻璃镜子并玻璃杯盏等物,总计收了五百余万贯。”

    兵辰想到沙门岛堆积如山的玻璃,觉得有点晕。

    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欢喜。

    东宫一下子增加了五万军兵,实力固然大进,这钱也是如山似海地花。

    本来大家海外愁出兵道州的军费何处着落,却不想不声不响中,这笔军费已经有了。

    回过神,兵辰道:“等会你跟爹娘说,这镜子是东宫发放的,并未花钱。”

    王颖应下。

    以公公婆婆节约的性格,看到这两面镜子,肯定唠叨个不停。

    “对了。”王颖说道:“三日前,太子妃驾临慰问,送了油、布、蜡烛等物。”

    “此乃殿下关照,我等当铭记于心!”兵辰严肃地说道。

    油,是豆油。

    上次招代理商,除了展示了棉纺技术设备,另一个便是榨油的技术。

    新式榨油技术,出油率可达一半。

    比后世低了许多,然而在这个年代,妥妥地神器无疑。

    事实上,当时在场的商人们集体高潮了。

    棉布、豆油,可都是关系民生的基础物资。

    这种生意,任何时候都是经久不衰的。

    所以散场后,个人立刻回家,招兵买马研究相关技术、组建工坊。

    “官人不知道,这开封城外各县,因为建立的布庄、油坊太多,导致种田的人手不够,居然有地主破天荒地降低了租子呢。”王颖捂嘴笑道。

    她只是看个热闹,兵辰却瞬间察觉了其中的好处。

    赵宋一代经济发达,然而底层百姓日子并不好过,持续不断的民变便是其证明。

    相对廉价的棉布、植物油,能够有效改善百姓生活质量。

    另外,规模化集约化的工坊生产,必然要与土地争夺劳动力。

    在土地兼并严重的年代,没人种田怎么办?

    抛荒是不可能抛荒,只能降租。

    降租只是减少了收益,抛荒却是颗粒无收,如何选择还用多说?

    这也是东宫直接公开技术的原因。

    需求量太大,任何人都无法垄断。

    且原材料的种植收集,没有足够数量的人手,也完成不了。

    至于棉花、豆类抢了粮食的土地怎么办?

    这个后世有经验,明初东南推广棉花,粮食种植转向两湖,始有“两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再则,等国内粮食不足,自然要把目光转向海外。

    别的不说,热带那么多地方,特别合适种粮食,如何不抢回来?

    就目前,种子已经种下,赵桓只能任凭其自然成长,自有收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