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都市小说 > 好莱坞传奇导演 >第684章 温情(求订阅,票票)
    福克斯的高管不是自己过来捧场的,而是蓝蝶影业主动邀请。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为的,也就是后续的宣传工作。

    话说,这先期预热达到效果之后,莱曼担任制片的名头也够吸引视线,但上映后,路子又得变一变。

    按之前制定的宣发计划,刺激出部分民众的观影热情,下一步就是买通,哦,不,润笔费支付到位,以影评人和网上水军两个方向同时开吹,几十篇口碑恰饭软文文稿铺路,还怕电影没热度?

    毕竟,连某堡垒上映后都有人尬吹,你以为北美这边就不这样?

    如何利用资源谋取利益这一块,大家都是无师自通。

    而且,吹《阳光小美女》起码是真能有吹的地方,比尬吹这种被观众打脸还是好很多的,收这钱,不算烫手。

    于是乎,福克斯稍微多倾斜点媒体资源,蓝蝶网上发力,声势很快被引导向了另一个方向。

    ......

    次日,也就是影片公映的日子。

    《阳光小美女》提前场放映之后,诸多报纸杂志,如《纽约客》、《好莱坞报道》等都刊载了电影专栏的影片评价——

    “...今年上映的这么多电影里,《阳光小美女》最让人耳目一新,它就像是一个狠狠朝着选秀价值观猛竖一个中指的人,揭破了儿童选美的本质......初看时,让人发笑,不考虑其他,作为一部喜剧片它也是合格的,但看到最后总感觉有点酸楚,或许,是里面的角色像极了现实中那些不顺心的人生吧。”

    “片名带有阳光二字,但故事并不阳光,里面的人没一个人生赢家,为梦想努力的被梦想先抛弃,可以说剧情上是带着些灰暗的,通通都是字面意义上的失败者,可失败者也有温暖,虽然结局不那么皆大欢喜式,但这过程品味起来,苦中是带甜的。很甜。”

    而当天下午。

    纽约市中心的电影院,通过软文被吸引过来的凯特就和朋友相约去看这部口碑不错的《阳光小美女》。

    “哇哦,人好多。”

    当发现排队的人有够多之后,凯特吐槽道:“一到节假日,连电影院都要排队了。”

    “我倒觉得,可能电影很不错,大家才会来。你瞧。”朋友指向海报栏,带着些期待道:“一号影厅排的是《塔拉迪加之夜》,二号影厅有动画电影《疯狂的农场》,还有就是最近口碑不错的《阳光小美女》是在三号影厅......”

    最近的档期虽然没什么大片,但有些电影也是出彩的。

    比如《塔拉迪加之夜》这部讲述赛车的运动喜剧,8月4号首映,首周末便拿下4704万美金,对比7300万美金的支出成本,开局就算不错的票房成绩,估摸着哥伦比亚能赚上一笔。

    至于《疯狂的农场》,由《哈利波特》系列前三部的特效专家大卫-安德鲁斯制作,派拉蒙发行,首周1582万的成绩并不出彩,当然,也不会很亏就是了。

    而后,两人买票进到三号影厅。

    110多分钟之后,又带着点感触走出。

    《阳光小美女》没什么大场面,演员阵容也不是大家最常关注的偶像红人,但看到这么一部贴近现实、又有些小幽默,还带有讽刺,能从角色里看到与生活比较吻合的作品,还是蛮认可的。

    更何况,这世上又有几个人能一直是人生赢家呢?

    在不断前行的人生道路上,自然而然会滋生各种的烦恼,各种的问题难关。

    那些后悔的、错过的、失败的日子里,一种很深入的代入感,顿时出现在了这些人的心头——因为色盲不能当飞行员的杜威、失恋自杀的弗兰克、选美却成了尴尬来源的奥莉芙......

    这些角色带有许多人曾经也经历过相似不顺的影子,一种过往的缩影,这种日常风的剧情,很能让观众做到感同身受。

    电影吗,要么爽到兴起期待、要么引起共鸣,要么满足视觉感官......

    这三类,是观众愿意为其买账的,而《阳光小美女》走的就是引起共鸣的路子。

    当然,电影若是纯写实,剧情未免太过无趣,因为现实生活总是无趣的,所以大家才需要精神上的调剂品——游戏、电影、电视、漫画......都是此类满足精神世界的产物。

    是以,《阳光小美女》加入了喜剧元素,尤以爷爷开黄腔、碎碎念的黄段子很能让观众欢乐,这些笑料过渡了剧情上的平缓,也是影片成功的另一个关键点。

    随后,便是温情。

    外里糟糕的选美主线,内里却充满了温情元素。

    一家人支持奥莉芙追梦,千里迢迢的赶往加州,途中经历了各种麻烦事,还是帮助奥莉芙站上了舞台。

    虽然恶搞的讽刺的选了脱衣舞作为儿童选美的表演节目,但看着那些早早的画上浓妆,在父母带领下展示才艺的小女孩们,谁还不是成了父母追求名利的牺牲品,这么看来,奥莉芙的脱衣舞表演反而是最朴实、最认真的。

    当她被主持人赶下场时,父亲挺身而出阻止,并一起尬舞,给予信心,乃至一家人都上去跳的场景,这种温暖,对观众来说是很能认可的。

    虽说,影片剧情张力不足肯定是个缺点,而且没什么大场面,不太够吸引力,但对于大部分看了电影的观众来说,他们是愿意支持的。

    没有什么复杂剪辑和拍摄手法,也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设定,有的只是好笑之余对选美的讽刺和家庭温情的诠释——陪伴。

    也正是类似的蕴含其中的观影意义,能让观众产生安利的想法,去分享影片,从而引起良性的口碑作用。

    网上,也是能实时看到这种变化的地方。

    前面都是蓝蝶影业的网络宣传与公关部门造势吹捧,后面他们都不需要继续引导了,看过影片的部分观众自发的在论坛或者IMDB等发声的流量较大的网站留言推动——

    “真的是一部好电影啊,大家一定要去看。”

    “奥莉芙真是好可爱一小女孩,那小肚腩,好想戳戳。”

    “别看爷爷平时不正经,却是最鼓励奥莉芙去参加比赛的,旅馆那段对话,挺感动的。”

    ......

    “推荐。强烈推荐。”

    ......

    在网络宣传与公关部门的引导下以及观众的自发安利,类似的留言或者帖子,出现在许多网站的讨论之中。

    对于观影之后的观众而言,只要真的接受了一部电影,还是在这个人人都是影评人的时代,自由发声的途径和容纳渠道的完善,也让他们是不吝啬为影片的推广出一份力的。

    互联网,真的在改变世界。

    而如果看了之后观众能满足,那票房还会低吗。

    这种声势,远比原时空炒作什么“独立制作买断发行费用第一”的名头好用太多。

    当然,这也可能是福克斯一开始没重视这部电影,直到次周票房不减反增,才意识到旗下的子厂牌探照灯好像真发掘到了一部低成本黑马出来,这才大幅发力......

    这种对影片前景的预估错误,可以说是每家电影公司都会遇到的,有时候是期望过高,有时候是根本没啥期望。

    也正是因为影片上映之后对市场的不可捉摸性,才诞生了如此多的黑马又或者银幕经典又或者赔到公司资金链断裂直接破产倒闭的终极扑街。

    不到市场结果出来的那一刻,谁知道呢?

    只不过,蓝蝶对这部影片的资源力度相对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而影片也对得起莱曼的看重或者说公司的资源支持。

    这1500多万的宣传费,比影片制作还高的资金,没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