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唐司命 >第48章 当官的问题
    一个人再如何聪明,也不可能拥有一双看穿历史轨迹的慧眼,李世民如此,满朝文武亦是如此,就算是李宽,也不敢说对于历史能完全看清说明。

    所以大唐的赋税、田亩等各种制度,不能说不好,很符合现在的国情,但是百年之后,甚至用不了百年,租庸调制度就会毁坏殆尽,田亩兼并成风,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是无法避免的,最终威胁到国家存亡。

    任何一个封建制度下的王朝,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当权者总会是那一个阶层,尤其是华夏,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李宽想着寻找一条新的出路,这是他所做的尝试,他喜欢这片淳朴的土地,喜欢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坚强的百姓?

    烟波荡的开发,就是他第一次做的尝试,烟波荡上的一切,都是他按照自己所能想到的最适合这个时代的运行,所打造出来的,谁要是想要动烟波荡,李宽绝不允许。

    当然,现在李世民名望之高,一时无两,就算是五姓七望的人,也不敢违逆,这一切皆源于大破突厥,一举奠定百年基业。

    李宽现在关心的是科举问题,科举无疑是隋炀帝开创的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它打破了中国自古在选拔官员时对出身的束缚,使得如魏晋时“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这样的由门阀士族所把持朝政的局面在中国几乎消失。同时科举也催生了一个影响中国千余年的阶级——“士大夫”。

    大唐科举,始于武德五年,沿袭隋朝制度,到现在为止,也不过是浅尝辄止罢了。

    考试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的形式主要有五种,即口试、帖经、墨义、策问、杂文。

    在大唐,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现在要求很高,几乎难见,快要废了。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这就是极大的弊端,任人唯亲,任人唯已,就不可避免,造成寒门子弟依旧没有出头之日,偶尔有两个冒尖的,也是漂泊半生,客死异乡的下场。

    科举时间为一年的正、二月某日子,一般上一年十一月开始报名。

    这也是李宽开始忙碌的原因之一,因为就要开始报名了,留给他的时间就不多了,纵观终唐一朝,开国之时,人才济济,而后百年也不乏惊才绝艳之辈,比如狄仁杰,但是这都是初期,后期到了唐玄宗之后,就很难见到出彩的人物了,这就是世家大族操纵科举的后果。

    李宽认为,不论是糊名考试,还是增加考试难度,都不足以弥补这个不足之处,全民教育,让科举成为所有人的平台,纵然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特权,也不可能把寒门子弟的路子全部堵死,自然就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全民教育是个耗时经年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李宽也没指望现在就能改变现状,循序渐进,才是正道。

    不过稍稍改变一下科举,他认为还是可以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时代还早,这个时代的人,能读书写字就不错了,谁管你是哪家的学问?

    儒家还没有真正的形成独尊之势,需要做的事情就没有那么麻烦,若是在大宋、大明,甚至野猪皮统治的时代,只怕没有任何可能进行改变,不然满天下的读书人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你。

    “官员熟读经典是好事情,但是却不能五谷不分,遇事从四书五经里找答案,能办好事情吗?”

    李宽对着魏征、李纲侃侃而谈。

    “贼来我死,灾难一起,恨不得以身殉国,听说还有点个火堆把自己烧了的,就是想祈求上天原谅?这种官员,不能为百姓做主,遇事没有担当,一味崇尚无为而治,最是无用。

    既然当了官,就要为民做主,面对各种灾难,要有应对之法,而不是一死了之。”

    李纲苦笑道:“这事我当年经历过,大业年间,一个县令因为大水,直接投河而死,后来还被大肆宣扬,引以为官员表率,妻子皆有封赏。”

    魏征冷笑道:“科举出来的官员清贵,自认高人一等,最是容易犯这种错误,听闻有人走马上任后,整日里宴饮不休,呼朋唤友,竟然还能高升,实在是吾辈之耻。”

    李宽笑道:“四书五经忽然有用,但是经世致用才是关键,我们不能要求读书人都能熟知政事,但是也不能让他们觉得做了官就能高枕无忧,要有限制。”

    “如何限制?”魏征急切的问道。

    李宽断然道:“考核!”

    魏征顿时没了兴趣,李纲叹道:“吏部考核,每年都有,这个没用。”

    李宽笑吟吟的道:“考核官员,不能只看赋税,要看一地民生如何、作坊多寡、农业墒情、百姓收入等等,甚至还有学堂有无,学生有多少等等,而不是单看一个地方交了多少税。”

    李纲与魏征面面相觑,从来都没有谁想过这些,这年头谁家不是看收了多少税,税多了,自然是大大的功绩,谁还管得了那么些?有功夫多交友,还能在官场上有个照应。

    这就是现实,官场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