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都市小说 > 反鸡汤 >第九章 高考志愿毁人不倦
    大概自从那篇《穿着棉袄洗澡》的文章以后,很少再看到那么暗讽和犀利的文章,韩寒已经只关心他的涡轮增压去了,站在学生角度来阐述教育的某些诟病这事儿,好像已经淡出视线。

    高考填报志愿,作为许多高中生,谁了解几项大学专业,那本厚厚的书,又有多少人能懂?

    先来捋捋流程。

    高中苦读三年,参加高考,大部分毛都不懂然后胡乱填报志愿,被大学录取,入学,一个月后发现所报专业根本不适合自己/专业甚至只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比如高级酒店管理,万分后悔并想要转个专业,被学校拒绝,然后混日子(各种聚餐、各种搞对象、各种睡懒觉、各种玩游戏、各种开房)。

    又三年,大学毕业,毛都不会!学数控的没见过机床,学计算机的不会用word,学物流的只知道送快递,学建筑的不如民工......

    为什么要在一个处于混沌不堪的时期决定其专业方向?一个高中生到底会不会给自己作终身职业规划?到底了解不了解某个专业到底是干啥的。

    答案是:绝大部分不懂。

    答案是:高中课程太多,大学空白时间太多。

    答案是:高中教师不会挖掘学生的潜能。

    我们都知道,高中生的课程有多紧张,但是那些大专院校呢?学生们可以说闲的都快长毛了!

    如果我们把人才的教育重新定义,比如这样:

    高中课程简单化,将部分课程挪到大学里面。

    大一,主修高三课程,大学导师负责发掘学生特长,导师主要负责发现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和天赋方面,如发现某同学对天文学异常爱好,那么去引导他朝这方面发展。

    大二的时候,所有学生都会被导师重新筛选分类,爱好天文学的同学经过引导选择了主修天文,爱好考古的主修考古专业,爱好计算机并有这方面天赋的可以选择计算机专业。

    经过导师的引导,学生们彻底了解了自我以及各专业性质,才能更好的顺着明灯的指引朝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学生稀里糊涂的选了专业,等上了大学,发现选错了,那有什么办法呢?大学转个专业有多难?想必大家都知道。

    中国那句古话噎死你: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只有卖老鼠药和蟑螂药的!

    后面半句是我说的,你们不要当真,很危险,切勿模仿,吃了老鼠药只会让你吐白沫,不能让你重生。

    人一生的机会并不多,上大学选择专业,是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

    不过,如果你拿着一包老鼠药找到院长说:如果不批准我换专业,我就吞下这包老鼠药!

    兴许那样会有效,可这太冒险了,万一院长说:就算你吞下我也不批准!

    那你到底是吞不吞呢?

    当你打算吞下的时候,因为你爱死了另外一个专业,这时,窗外传来一阵歌声。

    拉着小车售卖蟑螂药的江南小贩,往往会播放一首嗨歌:亲爱滴,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

    今天,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学生毕业以后没有选择本专业对口的工作?为什么?

    学经济的去搞了建筑,学计算机的去卖了牛奶,学社保的去卖了电脑........

    当然,跨专业不是不可以,但是,我想不通,爱因斯坦去学校学三年社保或者酒店管理,对他本人来说,到底有什么用处?

    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寸金难买寸光阴,用三年最佳时间,去做了一件从此以后一辈子都没用到的专业,究竟对他的人生有何意义!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造物主造他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他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才,所以当他接受一个云里雾里的专业时,自然会选择逃避,然后过完了浑浑噩噩的三年。

    有人反对啦,气势汹汹的站起来说:人是可以改造的,选择了错误的专业如果好好学也是可以的。

    那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让爱因斯坦去搞物理研究好呢?还是让他当一名篮球运动员好呢?

    我以前看过好多中学出国学习回来后说:美国高中的课程比我们简单多了!

    这啥意思?啥意思?

    美国科技和知识水平太差?

    不是的,人家学生大学几年里忙的要命,我们恰恰相反,我们的大学里闲的要命,竟然闲的都跑出去干兼职!

    我们高考太难了,大学毕业太简单了。

    人家高考太简单了,大学毕业太难了。

    尽管没有人去调查他们的就业情况,但是美国人大学毕业以后,没有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应该很少。

    我们今天的科技已经很发达,我们的航天技术也很先进。

    但是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科学家数量却不多,顶尖科学家都集中在科研单位。

    而他们呢?散落在民间的科学家有多少?有多少人他们自己的车库就是一个小小的研究发明库。

    说到底,这才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究竟会耽误些什么?

    还有句古话:男怕入错行。

    入错行其实也暗含着选错专业这事儿。

    也许我表达的不够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