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都市小说 > 我只会读书 >第三十四章 最糊涂的败家子
    “能不能别开这种玩笑了?”孙唐无奈的说到。

    “谁说我是开玩笑了?”孙唐爸爸笑着说道。

    “我知道白头鹰这里对自己的血脉并不是太看重,因为这里的人私生活比我们华国要混乱的多。”

    “但是我们一家作为华裔,却不能这样。”

    “因为血脉的延续,对于我们华国人来说是无比重要的一件事。”

    “《百家姓》是我们华国从宋朝流传下来的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虽然没什么文理,但是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每一个姓氏,都代表着一条血脉。”

    “就比如我们的“孙”这个姓氏,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就是姬姓孙氏,也就是周文王的后代。”

    “白头鹰这里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们华国人这么重视血脉,甚至现在我们有些华国人自己也不理解,认为这是封建思想,是重男轻女的糟粕。”

    “重男轻女当然是不对的,但是我们华国人之所以重视血脉,其实也暗合了现代的科学依据。”

    “现代医学证明,人类共有23对染色体,如果染色体是xx就是个女孩,xy就是个男孩。因此夫妻双方,女方只能提供x染色体,而男方可以提供x也可以提供y。”

    “所以胎儿的性别是由父亲提供x染色体或者y染色体产生。如果提供x就是女孩,提供y染色体,就是男孩。”

    “而延续自己的基因是每一个生物的本能。”

    “这也是我们华国人无比重视能不能有儿子来传承自己姓氏的原因,因为自己的姓氏就代表着自己的y染色体,也就是dna。”

    “有了儿子,就代表着自己的基因继续延续了下去。”

    说到这里,孙唐爸爸笑了起来,接着说道。

    “其实这既是很多人重男轻女的原因,也是很多败家子产生的原因。”

    孙唐奇怪的问道:“重男轻女的原因我听明白了,但是你说的败家子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意思?”

    孙唐爸爸笑着回答道:“这里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可以回答你的问题,那就是何不食肉糜的由来。”

    “何不食肉糜的意思你应该是知道吧?”孙唐爸爸问道。

    “知道啊,意思就是不知道实际情况,提出不切实际的建议。”孙唐回答道。

    孙唐爸爸继续说道。

    “何不食肉糜是晋惠帝司马衷闹出的笑话。有一年,各地闹饥荒。老百姓没饭吃,天天都有饿死人的消息传来。

    这件事给晋惠帝知道了,就问大臣说:“好端端的人怎么会饿死?”

    大臣回奏说:“当地闹灾荒,没粮食吃。”

    惠帝灵机一动说:“为什么不叫他们多吃点肉呢?”大臣们听了,个个目瞪口呆。”

    孙唐爸爸接着说道:“听了这个故事,很多人都觉得很好笑,觉得这个晋惠帝真是一个糊涂的弱智。”

    接着问孙唐道:“你会不会也这么觉得呢?”

    孙唐实话实话道:“确实有点。”

    “很正常。”孙唐爸爸说到。“一个能说出这种话的皇帝,当然是一个糊涂蛋。”

    “但是,晋惠帝只能算是糊涂,你知道最糊涂的败家子是谁吗?”孙唐爸爸问道。

    “不知道。”孙唐摇头回答道。

    “最糊涂的败家子是晋惠帝的父亲,晋武帝司马炎。”孙唐爸爸说到。

    “晋武帝也是弱智吗?”孙唐问道。

    “当然不是。”孙唐爸爸说到。“晋武帝司马炎不但不是弱智,在年轻的时候甚至还算得上是挺有能力的。”

    “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懿的孙子。本来晋国的开国皇帝应该是司马昭,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司马昭没能当上皇帝,所以开国皇帝算在了司马炎的头上。”

    “司马炎当政早期,确实有点明君的样子。勤政爱民,勤俭节约,鼓励生产,减免徭役,劝课农桑。

    一次太医献给他一件华丽的衣服。司马炎当众烧掉,说现在国家刚刚安定下来,百废待兴。他作为皇帝,应该带头节俭,怎么能穿这种奢华的衣服。

    司马炎在位期间,一直住的是曹魏时期的旧宫室,他从没大兴土木,给自己兴建宫殿,这一点后世评价颇高。

    司马炎即位以后,经过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创造了“太康之治”。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文化也兴盛,出现了“太康文学”,文人辈出。

    西晋的人口也快速增长,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这是整个晋朝的巅峰时期。不过这个太康之治,并没有多牛逼,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完全没法比。类似于一直考10几分的学生,突然人品爆发,考了60多分。但是有三国这样的乱世垫底,所以晋武帝做出了一点小小的成绩,也被吹嘘为太康之治。”

    “晋武帝死后,他的傻儿子司马衷即位,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何不食肉糜”那位。这么傻的人,待在皇位上,自然引起多方觊觎。先是皇后和司马家的王爷撕,然后是司马家的几位王爷互撕。然后天下大乱,西晋灭亡。”

    孙唐这时候奇怪的问道:“你说了这么多,但是亡国的责任好像是因为晋惠帝,而不是因为他的父亲晋武帝啊?”

    孙唐爸爸笑着回答道:“理论上是这样。但是你知道吗,晋武帝其实是有二十多个儿子的。长子夭折,司马衷是第二个儿子。他为了立嫡立长,所以哪怕他知道司马衷头脑不是那么清楚,依然传位给了他。”

    “其实明明有大臣提醒过他的,但是他并没有在意。”

    “一次晋武帝司马炎在宫中举办宴会,尚书令卫瓘假装喝醉酒,倒在晋武帝御座前,伸手去抚摸晋武帝身下的宝座,流着眼泪,嘴里含含糊糊地说:“这个座位太可惜了。”大家大惊失色,战战兢兢。

    晋武帝马上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却假装听不懂,指着卫瓘说:“胡说些什么,准是喝醉了吧?”接着吩咐侍从把卫瓘扶起来送走。

    卫瓘为什么要这么说?原来他是晋朝太子太傅,也就是司马衷的老师,所以十分清楚太子司马衷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低能儿。

    朝廷里里外外都担心晋武帝一死,这个傻太子继承皇位,到时就会天下大乱,百姓受苦,百官遭秧。

    其实晋武帝心里也有点忐忑,他决定考验一下,自己的傻儿子糊涂到什么程度。一次,他把太子府上的官员集中起来,写了几个问题让太子回答。”

    “太子妃贾南风很有心计,见到这卷文书,把宫里的老师请来作答,老师很有学问,引经据典答得头头是道。

    这时候太子妃身边的小太监提醒道,“这份卷子好是好,可是皇上明知太子平常不大懂事,现在写出这样一份卷子,反倒叫他怀疑。万一查究起来,就把事情弄糟了。”

    贾妃说:“对,亏得你提醒。还是你来另写一份吧。写得好,将来还怕没你的好处。”

    于是那个太监另外起草了一份粗浅的答卷,让太子照葫芦画瓢抄写一遍,送给晋武帝。晋武帝一看,卷子虽然写得很不高明,但道理还是懂的,可见太子也不是太糊涂,能将就也就将就过去了。

    公元290年4月,晋武帝病重,传位当时32岁的太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

    “从司马衷登基起,天下就陷入了无序的动荡和灾难之中,大臣们纷纷投靠握有实权的皇亲国戚。司马衷在位17年,“八王之乱”贯穿始终。

    司马衷这个皇帝没过几天安稳日子,也控制不了局势,只能在各个权臣底下苟延残喘。307年夜里,司马衷在洛阳显阳殿驾崩,相传是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杀,时年48岁。

    司马家族辛苦创下的西晋王朝就此衰落下来,很快灭亡了。”

    最后孙唐爸爸总结道。

    “所以我才会说,最糊涂的败家子是晋惠帝的父亲,晋武帝司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