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盛世异姓王 >第八章 偶遇(上)
    两情相悦,却总是有情人难成眷属。但与自己有缘的人却总在灯火阑珊处。你在茫茫人海中不经意的一瞥,也许会看到一个令自己感到十分愉悦的人。总有这样一个人或一段经历会带你走出不愉快的过往。

    时光荏苒,暑去秋来,又是一年的夏末秋初,眼看十七岁的干城就要参加乡试考举人。金川伯第也变得异常肃静,连各房的妹妹们也不敢来找干城玩,生怕打扰到干城的备考。这时颂雪成了最忙碌的人,一日三餐都是在干城院里的小厨房准备,每天还要帮助干城擦洗换衣。干城仿佛变成了一个植物人,对外界毫无感知,完全沉浸在《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中不能自拔。

    到了临近考试的日子,干城收拾好行李前往省城考试。虽然一路同行的学子很多,但干城即便与各位学子相见时,也还是想着考试的事。至于见了多少人、吃了几次饭、换没换衣裳,统统感知不到。这一日干城握着一卷书在客栈一处假山下苦读。突然他那与世隔绝的精神领域中传来一个名字“沚熙”。

    原来在假山上有几个富贵人家的学子并不好好读书,反而在假山上的一座亭子里喝着茶、磕着瓜子聊起了闲天。干城终于清醒过来,他听到一人说:“听说静宁侯王仁骏的嫡长孙女终于出嫁了。”

    另有一个人说道:“据说静宁侯家这位嫡长孙女德言容功女子四德都是拔尖的,所以好多皇室的王子、王孙看上她了,但她都不愿意嫁。这回这位眼比天高的大小姐看上谁了?”

    只听另一个人说道:“这位大小姐闺名叫沚熙。她可不是眼比天高。她原来曾经在我们玉州府金川伯家避难。一来二去就看上了赫赫威名的太行山巡检萧干城。”他的话一说完,顿时一片惊呼。一个人问道:“你怎么知道的如此清楚?”

    只听刚才那人说道:“我妹妹原来就在玉州府河阳侯家的女红学堂上学,都是听她们同学说的。这还能有假?据说这位沚熙小姐还有一个妹妹和她是孪生姊妹,而且也看上了萧家公子。”

    一个人赞叹道:“萧巡检好艳福。但后来怎么没成呢?”

    刚才那人说道:“我怎么知道?兴许人家萧巡检没看上她们姐两个。人家萧巡检何许人也,文武双全。当年静宁侯还在边关上放羊呢!这姐俩可是犯官之女,也没有一分钱的嫁妆。人家萧巡检家能看上她们姐俩?金川伯能给这姊妹二人提供保护就已经是十分仗义了。”

    又一个人说道:“那这位沚熙大小姐最后和谁结婚了?”

    只听一开始说话的人说道:“据说是下嫁了,嫁给了一位礼部尚书家的小儿子。这位尚书家的公子也是位大才子,两年前高中二甲第二名进士,一直还没有娶正妻。听说好像他俩结婚都有半年了。沚熙小姐早已怀孕了,你们几个就别惦记了。”

    一阵哄笑,只有萧干城一人心如刀绞,暗自神伤。只见他胸脯剧烈起伏,两眼含泪,无数过往的事情从心头涌起。他本想冲上去大喊:“我和沚熙的关系不像你们想的那种样子。”但转念一想,如果大家都觉得是自己看不上沚熙姐妹,倒也是好事。如果沚熙夫家知道自己和沚熙之前的恋情,她将如何自处?随后又是一番胡思乱想。

    最终本次乡试,北直隶录取一百名举人,萧干城的试卷排名第一百零三。当然这是金川伯打听出来的,包括萧干城的卷子也在录取和不录取之间。主考官看干城才十七岁,觉得还是可以再磨砺磨砺,所以就没有录取干城做举人。而干城的好友兼同学钟伯却高中了。

    可如果那天干城没有去假山下,也没听到那些纨绔子弟的闲话,他就不会有太多的情绪波动,肯定不至于名次这样落后。所以有时候命运之力真是无法抗拒,命运总会牵引人们去该去或不该去的地方。

    干城回到家里,金川伯并未责备,反而是好言相劝,鼓励他好好再考。又过了不久父亲萧懋聘请的钻研《春秋经》的先生孙好古也到了金川伯第。这位老先生曾经也是二甲进士出身,家里好几代都是研究《春秋经》的大儒,教干城读书自是不再话下。干城既然知道了沚熙已然结婚生子,倒也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为三年后的乡试做准备。

    到了三年后干城再次赴考,这一次他的一篇名为《广贮钱粮,方能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以征不义》的试卷竟然引起轩然大波。原因是这篇文章对大晏朝现行财政制度和军事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改进措施。但这种文章不但涉及朝廷的重要政治安排,更涉及众多利益纠纷。历朝历代很多问题其实都是摆在明面的,之所以不去改或者改不了,根本原因是获利群体不愿意改。更有甚者获利群体一边享受制度弊端带来的好处,又一边去批评制度弊端。各位考官何尝看不出此文作者一片赤诚之心,书法极其工整,文章与八股文体例毫无违和,甚至佳句频出,但谁又敢触碰当朝权贵?

    正在各位考官争论不休时,朝廷派吏部左侍郎蒲路为钦差,巡抚北直隶、山西、辽东等地。萧干城这篇文章就被捅到了蒲路、蒲大钦差手里。蒲大人看后不禁击节叫好,如此务实的文章,又不违八股体例,实在难得。蒲路于是邀来本场乡试的主考和副主考官,说道:“陛下近日一直为消除蠕蠕、西戎造成的边患所忧虑。目下朝廷又想一举荡平两大边患,又不想破坏近四十年来与民休息的国策。而此卷中对税制、军制提出的改进意见,与朝廷目下的策略多有暗合之处。我觉的作此文的考生忠心可嘉,书法和文章也是一流,真是人才难得。”

    其实主考和副主考当然知道此文作者既有大才,又有文采,但就怕与圣意相左,更害怕此文一出会得罪朝中重臣,所以才争议不断。可眼下这位蒲大人可是六部之首——吏部左侍郎,这可是如假包换的天子近臣。既然作为天子近臣的蒲大人传达了陛下的圣意,那此卷必然能够迎合当今圣上。这两位考官也乐得做一个顺水人情,万一此文作者以后参加殿试,并得到陛下赏识,自己也有一份为国选材的功劳。于是众人将此卷选为此次乡试第一名。一切议定,各位考官将本次选出的一百份卷子拆去“糊名”。当众位考官看到《广贮钱粮,方能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以征不义》的作者,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天子外甥、太行巡检萧干城时,也是皆大欢喜。

    于是经过一番光怪陆离的操作后,萧干城竟然一举成为直隶乡试的“解元”。直隶的解元相对其他省份的解元含金量较高。因为直隶是众多科考人才汇聚之地。很多曾经在科场上叱咤风云之辈都在直隶致仕,这就导致在直隶地面上诗书世家的数量远高于其他省份,基本与江东各省持平。萧干城作为一个开国武勋的后代,在与一众诗书世家的比拼中脱颖而出,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发榜以后,邀请萧干城的酒宴就没断过。而且酒席之中经常是酒至半酣,主人就拍拍手让自己的女儿或妹妹隔着一道帘子弹曲献艺。然后转天就有人跑到金川伯夫妇跟前,问萧解元是否对我家小女有意。可怜金川伯第的大门门槛又被踩底了三寸。萧干城也是深陷审美疲劳,苦不堪言,持续了半个月之后总算消停。九月里的一天,萧干城终于和自己的几位好哥们一聚。

    这次聚会只有萧干城、钟侯、郑德先和郑德贤兄弟。郑家长孙郑德言在三年前高中传胪(二甲第一名进士),现正在京师平步青云。这几个同学聚在一起,每次都有一个聚会主题。比如上次干城授封太行巡检时得了斗牛服,所以聚会时就叫作斗牛宴。今日几个武勋子弟聚会主题是“厉兵”会。此次聚会之所以名为“厉兵”会,一是暗合干城一举夺魁的策论名称;另一方面是拿出各家珍藏的兵器比试。因为要比试兵器,所以就在一座无名的山脚下露天聚会。

    干城的鸿裁之剑一出手就震惊四座,他又展示了一套剑法,又说了当日一剑杀死白狐的故事。当然干城略去了白狐化人的神异事件,毕竟鬼怪之事容易引起皇家的猜忌。在座几个人都去干城屠狼杀虎的现场看过,约略都清楚。所以大家都一致评定鸿裁之剑为此次厉兵会的第一兵器。然后几个人就开始吃酒谈笑。过了一个时辰,见酒都吃的差不多了,几个人就要打道回府。忽然钟侯说道:“干城这山上有一座庙,不如咱俩上去游玩一番,散散酒气再回家。如何?”

    干城其实酒量很好,并没有多少醉意。但想到大家都已成年,以后就要各奔东西,倒是愿意和自己最要好的朋友钟侯一起再玩耍一会儿。郑德先和郑德贤很是知趣,立刻表示家里还有事就走开了。

    干城和钟侯信步上山,约莫走了四里山路,猛地一转弯看到一座寺院。这座寺院真是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颇有一番古韵奇趣。忽然钟侯一捂肚子喊了一声:“哎呦!”就窜到路边的草丛中方便。干城还要等他,只听钟侯说道:“五谷轮回之气气焰熏天,你先带着自己的童仆进庙。我随后就来。”

    干城心里暗自好笑,就走到庙门口。只见庙门匾额上写着“兰桂寺。”进到寺里都是一些古色古香的佛殿。干城上了香却没有看到一个和尚,只觉得奇怪。于是拎着宝剑进入下一进院中。只见院中赫然有一个老和尚舞动两只四尺来长的四楞凹面金锏。干城顿时一点醉意全无,眼前一幕实在骇人。这老和尚看着怎么也得七十岁以上,竟然可以将两根各有将近20多斤重的金锏舞得犹如风车一般。这得多大的力气?他又看到一棵苍劲古老的桂花树下站着一位身穿七彩水田长衫的女子背对着自己。这件七彩水田长衫上每一个色块中都绣有金色曼陀罗花,更显得这位女子十分神秘且高贵。她好像正在观摩老和尚的招式,怀里似乎也抱了一支金锏,只在她的肩头微微露出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