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大明孽子 >第225章 一两银子的生意
    “这就是瞻墉这段时间在折腾的东西?”



    文华殿中,朱棣看完最新一版的《大明日报》,然后听纪纲汇报了一下朱瞻墉的动静。



    “皇上,越王殿下这段时间确实是没有忙别的事情,都在朝阳门附近的一处楼宇之中忙碌,或者就是在东宫陪伴太子妃。”



    “属下听说越王殿下准备把《大明日报》上面连载的这个《白蛇传》改成戏剧,然后请太子妃娘娘去观看。”



    “按照现在的准备进度,也许在年内这个戏剧就能正式的搞出来了。”



    纪纲现在很清楚朱瞻墉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所以安排了不少锦衣卫的力量盯着朱瞻墉的一举一动。



    这样子就避免了朱棣突然问起来的时候,他不知道如何回答。



    对于朱瞻墉来说,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堂堂一个大明皇孙,却是老爱去折腾这些玩意。”



    “虽然这《白蛇传》看起来也挺有趣的,但是终归是小道啊。”



    朱棣说着言不由衷的话。



    在心里面却是很想一口气把这个故事从头看到尾。



    奈何人家搞的是连载。



    “越王殿下还年轻,这故事的出发点是搞出来讨太子妃娘娘的欢心,也无伤大雅的。”



    朱棣可以说朱瞻墉的坏话。



    但是纪纲现在学聪明了。



    他是一句朱瞻墉的坏话也不打算说了。



    至少在确定朱瞻墉失宠之前,他是不打算说对方的坏话了。



    倒不是说纪纲怕了朱瞻墉。



    而是之前吃过亏啊。



    朱棣这个人就有点像是后世的家长。



    自己的孩子自己可以说他这样子不好,那样子不好。



    但是如果是别人说他不好,那就不高兴了。



    锦衣卫本来就是依托朱棣而存在的,自然是没有必要做让朱棣不高兴的事情了。



    “算了,都十几岁的人了,搞的跟没有断奶一样,天天就知道找娘。”



    朱棣这话刚刚说完,纪纲还以为他对朱瞻墉有点不满,结果紧接着朱棣又来了一句,“你去《大明日报》社问一问,把最新的《白蛇传》给朕带过来!”



    纪纲:……



    ……



    “王爷,这……我们把火药这样子用,回头御史知道了会不会弹劾?”



    杨士奇看着朱瞻墉在那里指导近期招募的戏子演练《白蛇传》,心里面突然有点发虚。



    不就是表演一个戏剧吗?



    怎么还要用到火药啊?



    关键这火药还是从神机营那边搞过来的。



    “这有什么好弹劾的?人家制作鞭炮不也是用了火药吗?按照你这个说法,那么以后大明各地的百姓都不允许使用鞭炮了?”



    朱瞻墉的这个反驳让杨士奇无话可说。



    不过隐约之中又觉得有点什么不对。



    “王爷,这《白蛇传》在报纸上连载之后,反响似乎没有《射凋英雄传》那么火啊。只有一部分人比较喜欢。”



    杨士奇犹豫了一下,汇报了自己调查了解到的另外一个消息。



    “很正常,现在读报纸的基本上都是男人,对于《射凋英雄传》这样子的故事,看了荡气回肠,自然是喜欢的。而《白蛇传》相对来说风格比较不同,有些人不喜欢也正常。到时我们的戏剧开始表演之后,情况就不同了。”



    朱瞻墉根本就不在意市面上的反应是不是那么的火热。



    反正他知道最终这个戏剧肯定是能够火一把的。



    再说了,杨士奇也只是说没有射凋那么火,并不表示《白蛇传》就扑街了。



    ……



    “三天后就开始首次演出了?你这报纸上都还没有连载完成吧?”



    东宫之中,张妍有点意外的看着朱瞻墉。



    她还以为至少要再等个把月才有可能看到儿子说的戏剧呢。



    没想到三天后就可以了。



    “娘,没有必要等到全部连载完成,反正故事的梗概我已经写出来了,剩下一些细节找了人去填充。而三天后要表演的只是第一场戏,更加没有影响了。”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今后每隔三天就会有一场新戏,同时也会考虑把旧的戏不断地拿出来重新表演,给南京城的百姓提供一场场不一样的盛宴。”



    第三产业在大明的经济发展之中的占比是非常低的。



    但是后世越是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的占比其实反倒是越高。



    朱瞻墉准备借着这个机会,让大明的戏剧行业能够适当的发展起来,顺便适当的提高一下这些下九流人员的社会地位。



    【推荐下,换源app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www.huanyuanapp.com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这年头把人的社会地位分的太清楚了。



    个人再努力,有时候也是比不上生得好。



    “瞻墉,你这门票印刷的倒是挺精致的,跟请帖有那么一丁点相似。不过这一两银子一张是什么意思?难不成你这个门票要一个人收一两银子?”



    朱瞻基翻着手中的一张硬壳纸张,颇为好奇的打量着。



    对于自己这个爱折腾的弟弟,他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那是自然!这大明歌剧院又不是演出了一次之后就关门大吉的,自然是要收门票才能维持下去。要不然到时候怎么办?”



    朱瞻墉一点也不觉得收门票有什么不合理的。



    “一两银子一个人,会不会太贵了?百姓根本就看不起啊。”



    张妍虽然贵为太子妃,但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知道一两银子在这个年代的购买力。



    可以说很多百姓家中,一个月的收入都是没有一两银子的。



    “娘,这是大明歌剧院第一次对外演出,自然不是给普通百姓看的。对于那些勋贵富商来说,一两银子一张门票,您觉得算贵吗?”



    很显然,刚开始的时候歌剧院注定是走高端路线的。



    再说了,一个歌剧院总共就是几百个位置的事情。



    你就是想要走低端路线,你也得有足够的座位才行啊。



    反正自己只是开一个头,后面自然会有其他人跟风。



    那个时候才是普通百姓享受福利的时候。



    “说的也有道理,对于有钱人来说,一两银子也好,十两银子也好,似乎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听朱瞻墉这么一解释,张妍倒是没有再去纠结门票的事情了。



    虽然堂堂一个大明王爷去挣这点钱,好像有点掉价。



    但是自己儿子乐意,她也就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