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春秋风云録 >第25章 郜之之大鼎
    华督得到了美人,名声也彻底臭了。抢人妻子、灭人家族、以下犯上、以臣弑君,每一条都是灭族的重罪,对这种违背纲常的事,诸侯不能坐视不管,最积极的,就是郑庄公。

    公元前710年4月,齐、鲁、陈、郑四国诸侯在稷地(宋国商丘附近)会见,主题就是商讨平定宋国内乱。

    华督心里明白自己做了什么,简直不可饶恕。但是,他这类人,能干事,也能平事,属于公认的‘能人’,这点儿小事情,根本不算什么,轻松解决。

    首先,派人从郑国迎回公子冯,立他为国君,就是宋庄公,以此来讨好郑国。郑庄公为什么积极伐宋?目的就是送回公子冯,给郑国留下一个强力外援。

    四国联盟破了一角,剩下的,就很好办了。

    然而,公子冯的人品,简直恶劣至极,‘恩将仇报’这个成语,最适合他。所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郑庄公这种枭雄,都没有看出他阴暗的内心。

    可以说,公子冯一个人,把郑国搅得乱七八糟,一乱二十年,从此一蹶不振。

    此人贪婪至极,后来帮助郑厉公回国,不念郑国的拥护之恩,却索要大量贿赂,导致宋、郑再度交恶。以至于齐、鲁、卫、南燕、纪国都被牵扯进去,几个国家大战数场,损失无数钱粮和战士们的性命。

    其次,要摆平诸侯,必须有礼物,说白了就是贿赂。

    据说,华督还给郑国送了一个商彝(《东周列国志》,非正史),也只有宋国有这种宝贝。商彝快绝迹了,在北京天安门旁边的国家博物院,能见到商彝,不用买票。

    另外给齐国、鲁国、陈国都有礼物。

    所谓‘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软’,本来是商讨平定宋国内乱,惩罚乱臣贼子,结果变成了安定宋国,收取贿赂的会盟。几位国君得了好处,彼此心照不宣,加上郑庄公的暗中帮助,就不再找华督的麻烦,转而全力支持新君继位。

    从平乱者,变成支持者,只是钱的问题。

    几位国君收了好处费,从此没人出头,孔父嘉与宋殇公,只能做了冤死鬼。

    公子冯与华督,一个成了宋君,一个拥有美人,各得其所。然而,坏事做绝,早晚要有报应,虽然到的有些晚,却遗臭万年,贻害子孙。

    再说宋庄公公子冯,为了摆平鲁国,送了一个宝物——郜鼎,围绕郜鼎,引出世人许多议论。

    郜国,也是一个姬姓国,周文王的一个儿子所建。《春秋》记载,公元前640年,郜子还曾去鲁国朝拜,估计已经成为鲁国附庸,保留祭祀,名存实亡,但不知何时被灭。

    郜大鼎,为郜国所铸,虽说不如‘司母戊大方鼎’那么有气魄,估计体积也不小,否则也不会带个‘大’字,不知何时进献给宋国。

    为什么把郜大鼎贿赂给鲁国?这当然有其中的学问。

    前文说过,公元前713年6月,鲁隐公会同郑庄公、齐僖公伐宋,鲁军在菅地打败宋军。郑庄公为了表示感谢,先后攻下宋国的郜地和防地,并且双手把这两个地方,赠给鲁国。

    所以,郜地已经在鲁国的实际控制下。

    现在,为了堵住鲁桓公的嘴,为了得到鲁国的支持,华督下了血本,把郜鼎转送给鲁国。隐含的意思:郜地已经属于鲁国,我们不要了,非常时期,请多多关照。

    郜地是侵略得来,并不稳固,把郜鼎送给鲁国,表明宋国不再介入,从此以后,郜地就名正言顺地归属鲁国。

    这个世界,有行贿的,就有敢受贿的。贿赂,并非从底层百姓开始,因为老百姓穷,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送点芝麻绿豆,那是对领导发自心底的、真诚的感谢。

    贿赂的根源,在高高的上层。受贿越多,回报越大,受贿一点点增多,贪心一点点变大,最后膨胀的忘乎所以,或者进监狱,或者把命搭进去;还要连累自己的家人,连累自己的后世子孙,个中滋味,真是酸甜苦辣,悔之晚矣!

    明朝大才子唐伯虎曾经作过一首诗:

    不炼金丹不坐禅,

    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ok作文网 .okzuowen.

    不使人间造孽钱!

    ——唐伯虎

    ‘造孽钱’,这个词用的恰如其分。诗如其人,典型的文人风格。

    鲁桓公从稷地会盟归来,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宋国取郜鼎,生怕宋国人赖账。

    公元前710年4月,郜鼎入鲁,初9日,摆入太庙。

    这一年的秋季7月,郑庄公与蔡桓候在邓地相会,因为,他们开始担心一个庞然大物的崛起——楚国。

    自从大禹铸九鼎之后,鼎,成了国之重器。周朝对鼎的使用是有严格规定的,比如天子,生前九鼎宴享,死后九鼎陪葬,诸侯则是七鼎,卿用五鼎,一般人是绝不许用鼎的。

    一个大鼎,就被收买,给人一种穷不起的架势,可见,鲁桓公也是目光短浅之人。不过,毕竟安定宋国,平息战争,也算是有些益处。

    但是,把郜鼎安放到太庙,让列祖列宗欣赏,就有些过分了。

    郜鼎是什么?说它是文物、古董、宝贝都行。但怎么得来的呢?那是贿赂,是贪赃枉法的证据,是非正常渠道的赃物,按照现在的法律,要判刑入狱戴手铐的。

    太庙是什么地方?那里有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的牌位,能祭祀他们,是鲁国的骄傲,而且历代鲁君都高高在上看着呢。

    一般人,收点贿赂,还知道藏在床底下,或者挖几个地窖,今天换个地方,明天换个地方,生怕别人知道。因为这本身是见不得光的,搞不好将身败名裂,祸及子孙。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现在可好,作为一国之君的鲁桓公,竟然把贿赂得到的郜鼎,堂而皇之地摆到太庙,仿佛自己制造的,真是丢人丢到祖宗那里。

    这还怎么教育国民,怎么引导后世?教导大家贪污吗?引领官员受贿吗?周公旦制定‘礼乐’,鲁国向来以此为荣,后世子孙,以秉礼著称,现在,却干出这丢人的事,也算千古一绝。

    中国的历史很悠久,贿赂的历史,也同样悠久,这点不承认不行。

    但是,话又说回来,号称‘文明’的那些西方国家,难道都很清白,很廉洁,很正义,很光明吗?把抢劫掠夺的文物,摆放到他们的博物馆里,美其名曰:我们的国宝。那永远也是赃物,把贿赂变成明抢罢了。

    说实在的,西方见不得光的恶劣行径,一样罄竹难书。

    鲁桓公这件事,办的确实不地道。既然收了礼物,心中有数就行了,为何明目张胆摆放在太庙?

    他的做法,终于让一个人看不下去了,挺身而出,义正言辞提出了批评。

    这个人,姬姓,名达,臧孙后人,也称臧孙辰,因谥号为‘哀’,又称臧哀伯,鲁国宗室。春秋前期和中期,臧氏忠心耿耿人才辈出,可惜后期被臧会篡权,最终衰落。

    他还教出个更著名的儿子——臧文仲,回头再谈。

    臧哀伯对鲁桓公说:“作为一国之君,要发扬道德,阻塞邪恶,为百官做表率,即使这样,仍然担心有所失误,所以显扬美德为子孙做榜样。太庙用茅草盖屋顶,祭天的车用草席铺垫,肉汁不加调料,主食吃的是糙米,这是为了表示节俭。行为的准则应当节俭而有制度,增减也有一定的数量,这样百官才有警戒和畏惧,不敢违反纪律。现在废除道德而树立邪恶,把人家贿赂来的器物放在太庙里,公然展示给百官看,如果百官也模仿这种行为,还能惩罚谁呢?

    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的邪恶,而官吏的失德,则是公开贿赂。郜鼎放在太庙里,明目张胆地鼓励贪污纳贿,还有比这更过分的吗?周武王打败商朝,把九鼎运到洛邑,当时还有义士人认为他贪婪,更何况把违法的贿赂器物,放在太庙里,将来怎么办?”

    我们要感谢臧哀伯先生这段精彩的议论,入情入理,直点要害。‘官吏的失德,则是公开贿赂’,一句话,为后世执政者敲响了警钟。

    先不管他的功劳和职位,就凭这一段话,春秋的历史之中,有他一席之地。

    但是,道理是说给讲理的人听的,对于无知的人,贪婪的人,没心没肺没脸的人,磨破嘴皮子,只能是对牛弹琴。鲁桓公就是一头傻牛,根本听不进去。后来他办了一件更傻的事儿,不仅丢人,把命也丢进去。

    贿赂,在法律面前是犯罪,在君王那里,形同虚设。

    说实在的,法律往往是给遵守法律的人定的。对于不尊法令的人,总有各种办法躲开惩罚,我们只能口诛笔伐,把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