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春秋风云録 >第17章 各个击破
    虽然州吁死了,但是,他留下的恶臭还在。

    无论如何,卫国联合诸侯,两次伐郑,耀武郑都,抢夺禾稻,这笔烂账,留给了卫国继任者去解决。

    郑庄公不是个善茬,在周王那里都不甘心吃亏,何况一个小小的卫国,必须讨伐,找回颜面。

    公元前718年4月,他率军杀奔卫国,一直攻打到外郊。

    如果卫国君臣知错能改,主动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郑庄公也并非不通情达理。但是,来侵犯国境就是敌人,对待敌人,不能客气,卫国竟然联合南燕抵御郑国。

    南燕,小国,伯爵,据说是黄帝后裔,姞姓,上古八大姓之一,位于河南延津县东北部。这个国家太小,史料基本绝迹,与召公奭建立的姬姓北燕(今河北一带,战国七雄之一)不同。

    郑庄公派祭足、原繁、泄驾率领三军,进攻南燕前队,派曼伯和子元率领制邑(虎牢关)的军队,偷袭南燕军后方。南燕畏惧郑国正面的三军,没有防备后方,结果惨败。

    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先攻击弱小,打击敌人气焰,强者自然溃退。

    按照周朝制度,周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郑国已经建立三军,可见军事实力很强大。

    打败了卫、燕联军,紧接着是宋国。原本是卫国挑起事端,后来由于公子冯的缘故,宋国成了伐郑的带头大哥;打人是要付出代价的,过后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那不行。

    恰好,宋国凭借大国实力,抢夺邾国的田地,邾国打不过,于是派人对郑庄公说:“请君王攻打宋国,报仇雪恨,我们愿做向导,为您前面开路。”

    如此正中下怀,公元前718年9月,郑庄公率领郑军,竟然还请来了周天子的军队,汇合邾军伐宋,一直攻入宋国外城。

    按理,周桓王对郑庄公不满,不能派军队助战,但是,周桓王剥夺了郑庄公的一部分权力,并没有公开取消他卿士的爵位。所以,这次伐宋,郑庄公调动了王室的队伍。

    有王室的军队做后盾,意义就不一样了,郑庄公代表的是周天子。天子号令在此,诸侯谁敢不从?诸侯哪知其中奥妙,一听说天子军队坐镇,无理也变得有理了,对郑庄公更是刮目相看。

    宋殇公赶忙派遣使者,请鲁国发兵救援,毕竟去年刚刚结盟,关系不错。

    鲁隐公本来是准备发兵的,当时顺便问了使者一句:“郑国军队到什么地方了?”

    这是很正常的询问前线情况,实话实说就行了,没什么大不了。但是,敌方入境,有损国威,那个使者也许怕丢宋国面子,也许就想开个玩笑,回答:“还没有攻到国都呢。”

    你可以说不知道,毕竟战场千变万化,实际情况,确实不知。但不能撒谎,不能欺骗人,这是不敬。鲁隐公很不高兴,一个小小使者,竟跟我耍伎俩;再者,郑国打着天子的旗号,如果对抗,于礼不合,于是拒绝发兵。

    宋殇公一看鲁国不救援,很生气,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就宣布和鲁国断交。

    宋、鲁关系破裂,从此一落千丈,这个影响非常大。

    这不仅仅失去一支强援,关键是给自己招来一支强敌。没有援助,照样不惧,宋国主动出击,独自进攻郑国长葛(今河南长葛市官亭乡),但是没有成功;第二年秋天,趁着郑国松懈,终于攻下长葛,也算成功复仇。

    郑庄公属于枭雄,一看宋、鲁断交,有机可乘,立刻派人联系鲁国,希望双方友好建交。

    鲁国作为‘礼仪之邦’,不能失礼,有人来建交,当然高兴;而且郑国强大,还是周天子‘卿士’,双方也没有深仇大恨,与宋国断交,正好与郑国建交。搜书吧 .soshuba

    国与国之间,友谊固然重要,利益更加现实。

    本来,宋殇公的政敌只有一个,就是公子冯,现在可好,郑国、鲁国,都成了敌人。他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树立了强大的对手。

    州吁不仅害死了自己,祸害了卫国,更坑苦了宋殇公。在外交、军事各方面的失败,导致百姓怨言满天飞,加上内部大臣的私心,最终引发宋国内乱。

    收拾完卫、宋,该收拾陈国了。

    其实,郑庄公也不想四面开战,能友好尽量友好,何苦到处树敌。公元前718年的时候,就曾派遣使者,先礼后兵,表达诚意,希望与陈国建立友好关系。

    陈桓公不傻,看出郑庄公使用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谋略,所以没有答应。

    对方来表达友好,即使是敌人,无论如何,一定要友好接纳,于人于己都是好事。当时的大臣五父立刻劝道:“亲仁善邻,这是国家的瑰宝,一定要答应。”

    陈桓公却不这么认为,他说:“答应了郑国,那卫国、宋国将成为我们的灾难,一个郑国能有什么大不了的。”

    君子认为:‘善不可失,恶不可长’,这句话就是说给陈桓公听的。滋长恶,不悔改,必将受到惩罚(怙恶不悛);即使挽救,哪那么容易办到?《商书》说:恶的蔓延,就像燎原之火,难以靠近,还怎么扑灭?周任曾经说:治理国家,对待坏人,就像农夫铲除地里的杂草一样,绝其根本,禁止生长(铲草除根),善,就能发展。

    后来诸葛亮把这层意思总结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里还产生两个成语,‘怙恶不悛’,比喻坚持作恶,不肯悔改;另一个则是‘铲(斩)草除根’。

    当时郑庄公忙于卫、宋,也没时间搭理陈国,不愿意和好就算了,慢慢来。

    公元前717年5月,郑庄公突然袭击陈国,大获全胜。不服就打,打服为止,这是强者对弱者的一贯做法。

    作为一代枭雄,郑庄公清楚,以郑国的实力,同时对抗多个国家,不是长久之计。对于卫、宋、鲁、陈,必须瓦解他们的联合,各个击破,否则对郑国极端不利。

    公元前716年秋,宋与郑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

    作为伐郑的带头大哥,与郑国言和结盟,这直接导致四国联盟的彻底瓦解。

    第二年冬,陈桓公及时转变观念,请求与郑国和好。紧接着,陈国的五父去郑国定盟,他在歃血的时候不专注,心不在焉。当时泄驾预测,此人不能免于灾难。

    郑国的良佐到陈国结盟,也看出陈国将要发生内乱。

    郑庄公与周桓王关系不好,但是,双方交质之后,他的儿子太子忽依然在王室‘学习’,还受到周桓王重视。

    陈、郑和好后,陈桓公看郑国的太子忽知书达理一表人才,又受到王室重视,很欣赏,请求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双方联姻。这比结盟的效果还牢固,郑庄公爽快同意。

    从仇人变亲家,就是一桩婚礼的事儿。

    鲁国、宋国、陈国,已经从敌人变成盟友,只剩下卫国时刻提防。

    四国联盟已经瓦解,未来的发展,需要临机应变。可以说,现在,就是郑庄公的舞台,在四面树敌的情况下,合纵连横,挥洒自如,建立自己‘小霸’的局面,让人不得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