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春秋风云録 >第15章 大义灭亲(一)
    当时卫国有个贤臣,名叫石碏(què)。

    他也是卫康叔的后代,姬姓,字石。他的后代以石为氏,后人称他石碏,他也成为石姓始祖,公认的石姓正宗。

    石碏看出州吁居心叵测,曾经对卫庄公说:“喜欢自己的儿子,应当以道义去教育他,不要使他走上邪路。骄、奢、淫、逸,这是走上邪路的开始;这四种恶习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过分宠爱和赐予。”

    成语‘骄奢淫逸’,就出自这里。

    这几句话,简直就是教育后代子孙的至理名言,即使时间过去了两千七百多年,其意义,依然不过时。比如,孩子爱好打架,那么就不要教他跆拳道,要让他明白‘道义’。

    卫前庄公对石碏的忠言置若罔闻,根本不在乎。

    眼看国君不听,石碏不得不把话挑明,又说:“如果准备立州吁做太子,那就应该提前定下来,否则的话,会逐渐酿成祸乱。那种受宠而不骄傲,骄傲而能安于地位低下,地位低下而不怨恨,怨恨又能克制的人,是很少见的。”

    这话很明了,确定太子,安定人心,否则将有内乱。

    按照‘周礼’,‘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三位都是庶子,按礼应该是长子姬完继位;如果对他不满意,由国君指定州吁为太子,也并非不可以。

    同时,石碏列举六种常理:国君处事得当,大臣服从命令,父亲爱护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兄长照顾弟弟,弟弟尊敬兄长。

    如果违背这六种常理,就会发生祸害。

    这几句忠言,基本就是孔夫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前奏,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却也非常有道理。

    对于石碏的忠言,卫前庄公依然不屑一顾。理论,大家都懂;现实,却难以做到。因为宠爱儿子,是父母的天性,宁可顺着,绝不扼制,孩子的快乐,就是父母的快乐。

    石碏无奈,只好保持沉默。

    然而,让他恼怒的是,自己的儿子石厚,跟州吁走得极近。俩人整日四处游玩,喝多了就抵足而眠。而且石厚常常给州吁出谋划策,成了他的狗头军师,暗中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儿子,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别人?

    石碏几次劝阻,苦口婆心,声色俱厉,石厚根本听不进去。不听话的家伙,石碏一怒之下,把儿子暴打一顿,并且派人把他囚禁在小黑屋里,禁止外出与州吁汇合。

    石厚虽然被囚禁,却并不甘心,儿大不由爹,他想尽一切办法逃出石府,然后离家出走,从此不进家门。这点跟今天的年轻人很像,充满叛逆,动不动就离家出走,人们美其名曰‘青春期’。

    对于这个不孝子,石碏拿他没办法,不禁长叹一声,唉——生死有命,随他去吧!

    公元前735年,卫前庄公去世,姬完继位,就是卫桓公。

    石碏预感国家将有内变,自己年纪大了,无力辅佐朝政,于是告老退休,以躲避灾祸。

    跟许多国家,许多朝代一样,新君即位,总是暗藏许多凶险。卫国平静的表面下,同样隐藏着无穷的杀机,这就是权力的诱惑,许多人难以抗拒。美书吧 .ishuoba.

    都是妾生的孩子,都是庶出,凭什么他当国君,我为臣子?州吁向来桀骜不驯,没有了老爸卫前庄公的管束,此时更加骄奢蛮横,常常有不臣之心。

    据《史记》记载,第二年,卫桓公找个理由,罢免州吁。毕竟,这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分子,绝对不能纵容。

    形势有变,危及生命,州吁感到害怕,急匆匆逃出卫国。他不甘心,暗中网罗卫国的亡命之徒,并且结交逃到共国的太叔段,谋划着有朝一日杀回卫国。

    太叔段,前文讲过,郑庄公的弟弟,谋反失败后(公元前722年),他的儿子公孙滑,不敢在郑国停留,逃亡到卫国。在卫桓公面前哭诉一通,并且把郑庄公逼走弟弟软禁母亲的恶行,大肆渲染一番,恳请卫桓公出兵伐郑,惩罚不孝之人。

    在《史记》中记载,太叔段谋反失败,但没死,他和州吁联合伐郑;《左传》记载,太叔段后来逃往共国,他的儿子公孙滑逃到卫国,一通哭诉,请卫桓公伐郑。

    两者记载,大同小异。

    已经过去十余年,卫桓公习惯了安稳日子,对州吁的防备有所松懈。他也不问青红皂白,不考虑后果的严重性,真的出兵进攻郑国,要替太叔段打抱不平。

    无端给自己树立外敌,纯是吃饱撑的。一没有天子的权力,二没有霸主的威望,三没有高尚的品德,凭什么去管人家的事情?而且还动用军队,给国家带来灾害。

    公元前722年冬季,卫军打下郑国的廪延(河南省延津县北)。战争,开始了!

    这次无端挑起战火,给平静多年的东周,扔进了一颗重磅炸弹,导致了一连串的战争效应,后来王室也被牵扯进去,受到很大伤害。另外一个,受到战火荼毒最严重的,则是宋国,回头再说。

    郑庄公什么人?周平王卿士,诸侯跟他站在一起,那都要低一头,岂能甘心被卫国欺负?于是率领本国军队、王室军队、虢国军队,攻打卫国南部边境。同时,邀请邾国出兵,共同伐卫。

    邾国是个小国,不敢得罪郑国,于是派人私下和鲁国的大臣公子豫商量,希望他说服鲁君,共同发兵。公子豫请示鲁隐公,没有得到同意,他竟然不顾一切,私自率军前往,并且和郑国、邾国结盟。

    这时的鲁隐公,虽然坐在鲁国的宝座上,却只是摄政,并非正式国君,公子豫显然没把他放在眼里。

    鲁国的内部,也够乱的。

    公元前721年,郑庄公安抚好国内,与周平王交换人质,冬天,再次发兵攻打卫国。一者讨伐公孙滑之乱,再者就是复仇,洗刷廪延的耻辱。

    顺带一句,这一年的夏季5月,莒国攻入向国。理由:莒子(子爵)娶了向国女子,向女不安心,私自回国,莒子一怒之下,带着军队,去把她抢了回来。古人抢亲,兴师动众,至于向国是否被灭,后世说法不一。

    原本郑国进攻,卫国防守,然而,公元前720年3月,周平王去世的消息,打乱了双方的部署。郑庄公要忙于王室的许多事情,卫国作为王室屏障,既要吊丧也要祝贺,双方各退一步,战争告一段落。

    郑、卫都安静了,然而,卫国内部又发生一件大事。公元前719年春3月,州吁派人刺杀大哥卫桓公,然后自立为君。

    《春秋》中,卫桓公,成为第一位被弑的国君。

    其实,东周早期,排在他前面被弑的大有人在,比如晋昭侯、晋孝候等,回头顺便再提。但是,他们都在公元前722年之前,超出了《春秋》这本书的范围。

    君位是占上了,但名不正,言不顺,国人根本不服。大家群情激愤,都想灭了他,苦于没人带头,州吁每天提心吊胆如坐针毡,担心随时被推翻。

    未来,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