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大宋:两个月后穿越,在线急等! >第139章 尚彪制作私盐 大章!
    “如此好书,利润一定大,可惜这事没老夫的份。当初老夫就不应该拒绝他。”



    “嗯,如果他下次在找我,老夫一定要和他合作生意。”



    蔡京放下书。



    感慨书籍内容的同时,也在为自己没与肃王合作而惋惜。



    听说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与肃王合作,一本书卖六贯,也着实不少了。



    三万册就是十八万贯。还有其余的书,以及后续的利润,算起来蔡京有些眼红。



    最近赵枢的书籍上市,销售情况也的确不错。



    除了买书的,这段时间印刷厂出了其余书籍很多都采取租书的方式。



    大宋各地都有书店,百姓们觉得书籍太贵的就会租书去看。



    如果弄坏了要赔,还回来的时候要完好无损。



    有折损的地方会按照书的价格进行定损赔偿。



    这种租金模式赚的钱一点也不比销售慢。



    每天书店门口都有人来租书,有的会买书。



    好在印刷厂很效率,隔段时间就会有大量书籍全部装订成册。发行销售。



    赵枢算了算最近的利润,将收到的钱分给了一部分给金崇岳和王云。



    每个人差不多就是六七万贯的利润,虽然和赵枢的其他生意相比不多,但书籍已经进入轨道。



    以后都会有钱。



    对于这些利润,两人也很高兴。对肃王的好感大增。



    这段时间。



    买书的人很多。



    那些听别人说书很精彩的百姓们,有的不认识字,为了看书想要学习,奈何学字太难了。



    然而,很快汴京城传来好消息,礼部联合工部在各个地方建立了学校。



    这些学校就是为了培养读书写字的人,一些老百姓想要学,只要教一些微薄的学费,就能进去学习字。



    而且书籍上都有注音。



    赵枢将字母的读法已经传授在了礼部,礼部的人在将这套方法传递下去,到下面每个负责传授的先生。



    然后读书先生们在台上念着:“来,大家跟我一起来,念,阿伯次特鹅佛哥,何以几渴了摸了……”



    “啊,伯,次,特……”台下一群老百姓看着书籍上的字母学习,朗朗上口。



    wcxsw.org



    学会了字母组合,就会读音,会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字的魅力。



    除此之外,赵枢的小学课本也已经印刷出来。



    印刷出来的成本,国库担着,并不赚钱,完全是为了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赵枢觉得这是他做的比较有意义的事情。



    他会去学堂视察,看到百姓们学习,还有一些小孩,年轻人都在听,他很欣慰。



    不过想要形成一定的规模,还需要时间。



    赵枢只是出了一些系统化的知识书籍,至于科考模式,赵枢没变。



    前世的分数模式,太过系统化,分数化,赵枢并不想将这些带给老百姓。



    至少不能搞的过于复杂,让读书人能有兴趣读。



    当然,必须要学的还是要严格一点。



    总之,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发展。



    工部最近的不锈钢生意,赵枢的玻璃生意,也已经在全国开始建立销售渠道。



    卖到全国各地。



    朝廷的人,正在打通国外的商业渠道,进行售卖。



    那些外国商人见识到大宋的玻璃,不锈钢,煤炭,非常喜欢,大量购买可以去他们那边售卖。



    于是乎,大宋国库钱是源源不断的进来。而赵枢的钱,也日益增长。



    如今大宋百姓的煤炭生活,也早就已经普及到各个角落了。



    百姓们家里都有煤炉,煤炭,火钳。晚上封煤炉,只留一个小孔,第二天早上放在上面的水壶会烧开。



    起来就可以洗脸,非常方便,节约。



    给百姓们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便利。



    做饭也只需要将煤炉的口打开,让煤炭烧的火红,锅放在上面炒菜就行了,然后在增加一块煤炭,基本上一天不用换了。



    一家节约不算什么,整个大宋千家万户都如此方便,节约,整体生活质量就上来了。



    现在还没有到冬天,到了冬天,长久不熄的煤炉更是可以提供很好的取暖度。



    以往大宋冬天,煤炭这么烧,时间长了会中毒,且需要消耗的煤炭太多了,因为没有煤炉工具。



    更没有蜂窝煤叠加起来这种长时间耐烧的煤炭。



    对于煤炭,老百姓们都很满意,很感谢朝廷的研发带来的福音。



    还有赵枢的精盐生意,收益也是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这天,赵枢在工部看着账本,赚的利润确实比以往多了不少。



    他自身的财富,也从一千七百万,到如今已经被两千五百万。



    “王爷!最新消息。”一人走来道。



    “什么事?”赵枢看向眼前的年轻人。



    工部左侍郎郭定,被赵枢提拔起来的这个年轻人,在旁边禀报道:“王爷,听说最近海州那边,出现了和我们一样的精盐,而且私底下在变卖。”



    “有这事?”赵枢虽然早有预料,但没想到这么快。



    “是什么盐,私盐定制的,还是户部的盐?”



    “回禀王爷,盐我带来了,这盐和户部的盐是一样的。”



    郭定拿出一个小盒子,打开之后白色晶莹的精盐出现,赵枢拿在手中一撵。



    “还真是……你是怎么知道的?”



    “王爷,我在海州那边有一亲戚,拖王爷的福,升迁工部侍郎后,这些亲戚来拜访,说了一些情况,还说了那里的盐比我们户部还贵,但在海州那边卖疯了。就是这种盐。”



    “下官寻思着,这里面肯定有问题,所以这才来禀报。”



    赵枢眉头一皱:“比官盐还贵?海州那边不是有官盐吗,老百姓怎么还购买这种贵盐?”



    郭定继续道:“是这样的,听说那边的官盐不知道怎么回事,有时候会没货,所以这种私盐流行。”



    听到这话,赵枢双眼微微眯起:“看来,官商勾结的事情发生了。



    有人勾结了官员,还私制做了这种盐贩卖,这群人胆子不小。”



    “这件事情要查清楚,绝对不能助长这种风气!”



    赵枢得知消息后,立刻在户部调遣人过去海州秘密调查。



    若是让他发现是谁,绝对不会轻饶。



    商人和官员勾结,学了户部制盐的技术,这点赵枢之前就想过,也无法避免。



    总是会有人为了利益做出一些不法的事情。只是看有没有人管了。



    如果没有赵枢去管,大概率这件事情他们都打点好了,不会出现问题。



    赵枢是皇子,所以他们不敢打点赵枢,只敢背着赵枢做这些事情。



    如今被赵枢发现,肯定是要管的。



    不能助长这种风气,让更多的人铤而走险做私盐,那还了得?



    但如此一来,赵枢就和这些黑心的盐商对上了。



    “海州,是属于淮南东路地界,其中有扬州,连云,盐城,在北宋扬州名为广陵,连云为海州,盐城还叫盐城。这些地方我熟。”



    赵枢对北宋地图还是非常清楚的。



    这些都是靠海的地方,可以发展海上贸易。



    也可发展海上战船。



    查这些私盐需要一些时间,赵枢吩咐完之后,便在回府的路上。



    与此同时。



    海州地界。



    这里距离盐城并不是很远。



    海边沙滩上,一堆堆海盐出产,随后运送附近的制盐房。



    一车车的粗盐运送过程中,有一部分朝外面运出。



    这些粗盐,到达了盐商的盘踞地。一处工厂。



    妥当后,有盐商的官吏笑道:“尚掌柜,今天的盐都在这里了。”



    “赵大人辛苦了!”



    尚彪拿出一些钱,递过来。



    赵大人拿在手中随便看了一下交子票,很满意。



    便放进袖子。



    胖胖的尚彪笑道:“赵大人不检查一下?”



    “呵呵,咱们又不是一次两次了。”赵大人其实刚才随便一扫,知道钱不会错。



    双方都很满意。



    他们的模式很简单,盐官将这些粗盐卖给尚彪等盐商,然后他们通过掌握的技术提纯,再贩卖出去。



    盐的需求很大,有时候他们要销货,会制造官盐不足的现象,促进私盐贩卖。



    利润,基本上是对分。而这边还要打点上面的人,反正都有得赚。



    “将这些盐今晚提炼出来!速度要快!”



    看着赵大人远处,尚彪一张脸堆满了笑容,这钱来的太容易了。随后他纷纷手下去做工。



    虽然盐的价格相比以往低了很多,至少他们曾经手上压的盐,如今全部提纯,销售了出去。



    不仅如此,他们还做高端盐,已经和西夏,辽国一些商人开始贸易。



    至于他们得到的技术,自然是用钱砸的海州盐使。



    威逼利诱,自然会上他们的船。



    一旦接受了他们的钱,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有利一起赚。风险一起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