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都市小说 > 重生84,从养鱼开始 >第0120章一块牌子的影响力
    解决了烧柴问题,水库又进入了稳定的日常中。



    剩下的三百只种鹅,还是在原来的鹅棚里。



    只是鹅棚外盖上了几车麦秸和豆秸。



    大鹅在里面躲避风雪正好。



    红星服装厂已经做完了老爸老妈的鹅绒服,剩下的鹅绒也被卢昌华拉了回来。



    这些鹅绒可是好东西。



    胡大贵见卢昌华穿着鹅绒服行走如风,心里羡慕。



    卢昌华把自己的另一套给了他。



    胡大贵穿上之后,才知道鹅绒的好处,直呼自己捧着金疙瘩要饭。



    就再也不愿脱下来了。



    水库的众人都知道了鹅绒的好处,可是没人能做,只能干瞪眼。



    这天,卢昌华中午打了鱼,装车进城。



    在店里卸鱼的时候,老妈说道:“那个沉洋打来了电话,说是要和你好好谈谈。”



    老妈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张纸条,上面是沉洋留下的电话号码。



    卢昌华一听是他,眼前就出现了那个文质彬彬的人。



    他来到接待台,给沉洋打了过去。



    现在正是下午两点多钟,政府机关也到了上班时间。



    沉洋接到卢昌华的电话,高声笑了起来。



    “哈哈,小卢啊,你最近怎么样?忙吧?”



    “沉处长,听说您找我?”



    “咳咳,是啊,还是鱼的事。”



    “鱼?不是拉走一车了吗?”



    “小卢啊,你是不知道,这鱼到了机关,没几天就没了。领导可说了,春节说什么也得再弄点。”



    “这冬捕成本很高,而且能上市的鱼也不多了,要不明年吧。”



    这鱼卖一条少一条,他得给鱼庄留下。



    虽然鱼庄的使用量还不大,可架不住生意好啊!



    而且通过鱼庄卖出去,那价钱可是好几倍,能一样么!



    “小卢啊,我知道你有困难,可你想想,你家的鱼作为省里接待用鱼,那也是一种光荣啊。”



    “好吧,最多一车。”



    “哎呀,小卢啊,一车怎么够呢?!你想想,省里领导过年要吃吧?退休的老同志也要尝尝吧?过年的时候,上面下来的领导也得接待吧?还有外宾,也有很多级别高的,吃吃咱的大鲤子,帮着宣传一下,也是好的嘛!”



    沉洋一张嘴都是理,把卢昌华说的跟不上话。



    “沉处长,那你说要多少?”



    “十车。”



    “咳咳~”



    卢昌华差点被一口痰憋死!



    “十车?!”



    见卢昌华在电话那头声音很高,沉洋话锋一转,“我跟领导请示了,你家的大鲤子特事特办,按5块一斤结算。”



    看样子,他们是下了血本了。



    就这价已经可以买三斤普通大鲤子了。



    其实,水库里有多少大鲤子,卢昌华一清二楚。



    去年留下的种鱼,加上六月份产籽出来的小鱼苗,总数在百万尾之上。



    早就超过了五十万尾的升级要求。



    只是,饭店开起来之后,先用的是市场上的草鱼,逐渐的换上了自家的大鲤子。



    这时才知道,自家的大鲤子与众不同。



    卢昌华打心里就不愿意卖了。



    就连水产公司的张胖子都找了几回,卢昌华也只把草鱼、鲢鱼卖了,鲤鱼还是不愿意销售。



    其实,卢昌华不想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今年的鲤鱼刚在一斤上下。



    你想,六月份才甩的籽,六月底陆陆续续的孵化出来,这才长了几个月?



    能长到一斤这都是技能和药剂的双重结果。



    这些鱼还没法上市,只能明年六七月份了。



    现在要捕捞的就是那些种鱼,卢昌华当然不愿意了。



    可一下要十卡车,那就是几十吨,基本就把这些鱼捕捞光了。



    “不行,最多一车。”



    卢昌华咬死了,就一车。



    沉洋见说不通,只能妥协。



    “这样,两车吧,不然我真没法交代。”



    两人子在电话里讨价还价,卢昌华答应给两车,按五块一斤,现钱。



    这会捕捞,拉回去的都是冻鱼了。



    卢昌华回家之后,就让人轮番去冰面上凿冰窟窿。



    每个窟窿都能蹦上来几十条。



    一个礼拜的时间,冰面上就码起了几大熘的鱼墙。



    这次,沉洋亲自跟车来了。



    见冰面上堆着的大鲤子,心里高兴。



    “小卢啊,再多搞点,不够分啊!”



    “领导啊,你就体谅一下我们老百姓吧。这些都是种鱼,明年还要甩籽的,你都打绝了,我明年喝西北风去啊?!”



    沉洋见卢昌华态度坚决,也只得把堆着的大鲤子过秤装车。



    这次车厢里不用装水了,鱼也就装的更多。



    两车鱼卖了五万。



    沉洋把几大包的票子交给他。



    其实到了这个体量,也只能查捆数了。



    那会儿也没有点钞机,靠人哪儿数的过来。



    “小卢啊,啥时候还能出鱼?”



    “明年七月份再联系吧。”



    “对了,沉处长,你答应我的铜牌呢?”



    “带来了,这事能忘么!”



    他是带着吉普来的。



    司机从后备箱里,搬出了两块铜牌子



    上面写着:“黑省专用贵宾接待用鱼”,落款是“黑省办公厅”。



    “咋样?说道做到!”



    沉洋笑眯眯的看着卢昌华。



    “感谢感谢!”



    一块让胡大贵挂在值班室,另一块,他准备带去城里,挂在鱼庄里。



    沉洋临走之前,要进暖池里看看。



    在他看来,暖池的投入这么大,一定有什么特别。



    人都有窥探的癖好。



    他也一样。



    当他走进暖池,透过灯光,看到池子里五颜六色的锦鲤时,心里就是一惊。



    “你,你这些是哪里来的?”



    “锦鲤吗?我自己培育的。”



    “真的?哎呀呀,你可真了不起啊!”



    沉洋是见过这玩意儿的。



    当初东瀛赠送了一批锦鲤给首长,由京城的园林公司饲养繁殖。



    今年国庆的时候,广场上就有上百条锦鲤出现。



    沉洋是亲眼见过的。



    他没想到能在这冰天雪地的北宁看到,还是自己繁育的!他觉得是在做梦。



    他又仔细看了看,这些锦鲤颜色鲜艳,活泼可爱,是难得的珍品。



    心里就有了想法。



    在卢昌华想来,沉洋是官方的人,给他看看也没什么,他也不可能来投农药吧。



    “小卢啊,你这锦鲤有多少,有什么想法吗?”



    “现在正是繁育阶段,鱼太少,也不能出售。”



    “嗯,也是。”



    沉洋沉思了片刻,说道:“要是你这锦鲤数量发展起来了,我给你介绍些客户来,咋样?”



    “那感情好啊!不过也得七八月份之后才行。”



    沉洋点点头。



    他没想到这个养大鲤子的卢昌华,竟然繁育出了锦鲤。



    这玩意在东瀛和东南亚火爆的一塌湖涂啊。



    一条好品相的锦鲤能卖出上万美元啊!



    卢昌华跟着沉洋的车,一起去了北宁。



    他的两辆大卡车就停进了鱼庄的大院里,沉洋带着司机在这儿吃了一顿沸腾大鲤子。



    自然是赞不绝口。



    十一月份的北宁大雪漫天,玻璃窗上布满了白霜。



    可鱼缸里的大鲤子依然悠闲的游动着,它们看不见窗外的世界,却能看见一群群的人类坐在一起高声喧哗,大吃大喝。



    卢昌华把铜牌挂在了接待台的后面。



    很多人进出的客人停下脚步看了又看。



    以前,他们来这吃鱼,就是单纯的因为好吃。



    现在看到了牌子,他们可就不再单纯了。



    再来吃就有了些别样的情结。



    咋的?



    咱吃的鱼和省里的领导一样,咱也是贵宾!



    可别小看这小小的一块铜牌。



    它的影响力可远远不止这些吃鱼的老百姓。



    那些机关单位的头头脑脑们,听说了这块牌子,都跑来瞻仰一番,而后大吃一顿。



    



    有的还专门跑来和这块牌子合影留念。



    北宁日报、北宁农垦报、黑河日报、黑省日报都来采访报道。



    一时之间,北宁沸腾鱼庄的大鲤子再次名声远播了。



    以前是口口相传的口碑传播。



    现在倒好,新闻媒体的传播让它正式被官方认可了。



    这影响力得多大?!



    这就导致了鱼庄座位需要提前预定。



    一般要提前三天。



    那些不信邪的,临时跑来吃鱼的,根本就等不到位子。



    老卢和儿子商量,明年开春之后,停业两个月,把二楼和三楼加盖起来。



    不然根本就满足不了需求。



    当然,老卢也提出过开分店的想法,被卢昌华否绝了。



    这就是很多搞餐饮的误区。



    总认为自己的店火了,换个地方一样能火。



    其实不然。



    你换个地方就不一定行。



    人家来捧场就是喜欢这个口味,喜欢这个堂口,形成了固定的消费习惯,这个堂口的口味才正宗。你突然一换地方,他啥都不适应,那热情就降温了。



    “爸,就在这儿,也别开什么分店,把这儿的规模扩大就行了。”



    卢昌华还说了些道理。



    老卢会做菜,可不一定会开店。



    这可是两码事。



    “行,就按你的意思办。”



    他知道自己在经营上不行,也就没必要强出头了,还是听儿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