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北伐北伐 >第九十三章 兴势退敌
    一

    对费祎兴师问罪的,是蜀国的财政部长孟光。

    孟光是孟子的十七世孙,博览群书,精通旧典,曾是国家级的讲师。在刘焉父子当政时,孟光虽没有在政府任职,但在益州的名声很高,是刘焉父子的座上宾。

    刘备占领了益州,被诸葛亮请出山 ,成了政府中的一名议员,后屡次升迁,现在官至国家财政部长。

    孟光为人因为心直口快,敢于直言,不管是上级还是下属,从不讲情面。所以,他一听政府又一次进行大赦,就如同戳了洞的灯笼——眼里冒火。

    二

    孟光气势汹汹,当着众人的面,劈头盖脸向费祎开炮说:“大赦是一项极为严肃而慎重的大事,哪能随随变变的施行这种不平常的恩典,去加惠于那些为非作歹的奸恶之徒呢?”

    孟光一开口,就刹不住车了,满嘴冒着唾液星子,滔滔不竭地讲了起来:

    “先帝曾说过:‘治国之道不能靠赦免政策。象荆州的刘表那样,每年都实行赦免,对于治国又有什么好处呢?’”

    “诸葛丞相在世时就也说过。‘治理国家要靠大的德政,而不靠小恩小惠。我们的每一项政策,都应顾及大多数人的利益,长久的利益,这是大德。为小部分人谋利益,权宜之计的恩惠是小恩。’”

    “所以,诸葛亮在世之时,只有两位皇帝登基时大赦了两次,从来没有轻易下达大赦令,这难道不是远见卓识吗?”

    三

    孟光在那长枪短炮地发着议论,费祎只是谦恭地听着。

    孟光结束了“吐槽”后,费祎对众人解释说:

    “孟部长说的完全有道理,但也不太全面。首先说我们的大赦是有前提的,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赦放。”

    “对那些十恶不赦,对社会危害极大的们是决对不赦的。这一点,从我们的赦令文件中就能找到依据。”

    “第二点,对于被赦人员也不是让他们重回民间,而是改监禁为从军。给那些犯过罪的人一个改过自新,重新作人,为国尽忠,戴罪立功的机会。”

    “作为犯过罪人,能脱去囚服,挺起腰杆做人,是一种重新做人的机会。更主要的是,为他们众多的家族成员,摆脱了罪犯族人的耻辱。”

    “第三点,作为官署,减少了监管的开支;作为国家,增强了国防力量。这不是彰显了皇帝的道德,美德和仁德吗?”

    “发囚徒为兵,为历代所常见。西汉几次大规模用兵,征兵不足,也曾尽发囚徒为兵。如汉高祖帝击英布,曾尽赦全国之犯死罪者从军。汉武帝时也曾发全国的死囚及京师的亡命者,以之充军。”

    “大家应清楚的认识到,魏国有450万人,吴国有250万人,蜀国只有120万人。如果都按一百人出一个兵员,魏国的兵是我们的四倍。所以,我们的兵源是宝贵的,能多一个兵就多一份国家安全的保证。”

    “就拿前两年汉中兴势山打退魏军来说。魏军一来就是十万,这就相当我们全国的军力。我们不想尽办法增加兵源,那境固民安就无从淡起了。”

    “我讲这些话,不是反对孟部长的言论。对孟部长敢于当众问责,我感到欣慰。我也希望大家有不同的想法能当面说出来,说的对,我们就照对的办;说的不对,也能争论出一个真理来。”

    “所以,我希望大家今后都这样做,说错了无罪,但当面不说,私下议论,或造谣诽谤那是决不允许的!”

    四

    刘禅听说这件事后,对费祎说:“孟光为官正直,性格刚烈,直言无所回避,这是他长处啊!他没有错,我们也没错,错就错在我们处于这种乱世。”

    “魏国的曹叡在位十三年,有过五次大赦;东吴的孙权二十一年里大赦也有七次,这都是不得以而为之吗?”

    五

    二个月后,最高行政长官蒋琓病死。几天后,内务部长董允也病死了。

    二位顶级大咖的去世,对蜀国来说是极大的损失。

    但此时的刘禅,已不再是躲在雄鹰翅下的嫩雏。没有了恐惧和忧虑,有的是勇于承担的自信。

    他不再需要一个总撑国事的岗位,自己要亲自打理国政了。

    刘禅下达了新的任职令:

    费祎为中央办公厅厅长、益州省长兼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

    姜维为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兼中央办公厅副厅长、凉州省名誉省长,晋升为一级上将军衔。

    吕乂为中央秘书长。

    陈祗为内务部长。

    刘禅和以上四人组成了蜀国新一届的最高长官班底。

    另外任命宗预为永安战区司令,晋升为一级上将,晋封为关内侯。

    六

    上层机构调整完成之后,刘禅召集费祎和姜维,说:“现在,魏国的曹爽囚禁了郭太后,控制住了傀儡皇帝曹芳,逼迫司马懿装病回家养老。上层内部人心惶惶。”

    “东吴的孙权正在紧锣密鼓地集结兵马,准备对魏国进攻。”

    “我们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并须时与东吴互动一下,对魏国也来一次打击。”

    费祎说:“应该有一个大动作,来提振一下全国上下的士气了。现在就是考虑一下我们从哪里下手了。”

    姜维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还是从陇右下手啦!”

    “前一阵子,大元帅命令我带人在雍凉地区走了一大圈。”

    “那里的羌人和氐人对魏国的统治都是怨声载道,我马上派人和他们沟通一下,约定一个时间,里应外和,在陇右地区来一个大动作。”

    刘禅认为,姜维说的可行。于是,他让费祎留在成都,让姜维赶赴武都,以驻扎在那里句扶的中央军第三兵团和廖化的广武战区兵团为主,伺机对陇右地区来一次打击。”

    七

    姜维到了武都,召集句扶、廖化和王嗣,传达了刘禅的指示精神,并让王嗣带上他的书信,马上深入到雍凉地区,去联络羌人和氐人,商定举事的事宜。

    王嗣略带犹豫地说:“在我辖区的平康县,正有一股贼人寻衅滋事,气焰十分嚣张,我正组织人手,全力追剿。是否容我两天,等我这平稳后,再出发。”

    姜维果断地说:“你这是胜得猫输了牛——因小失大。北伐是大事,你马上出发,越快越好。平康的蟊贼,交给我去处理。”

    王嗣一听,不敢再有半点地犹豫,马上下去准备。第二天,就带了几个精干的随从,还是扮成商人的模样,朝着雍凉方向去了。

    八

    王嗣是正儿八经科班出身,他是由基层推荐,参加中央举行的统一考试,考试及格后,由中央统一分配工作的政府公务员,这类人员被称为“举孝廉”。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推举的人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其中大多为基层的普通公务员或社会上没有就业,通晓经书的知识青年。

    到了隋朝,就变成自己报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中后分配工作,就成了科举制度了。

    九

    王嗣参加工作后就在犍为市政府当了一名公务员,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被推举为优秀人才通过了“孝廉”考核,被破格提拔为汉中西安城关守备旅少将旅长,后又任汶山市长。

    王嗣和当初的汶川市长何祇,无论是知识才华还是工作作风如出一辙,上任后很快就得到了汶山羌人的信服。就连那些毛三狗四的无赖之徒,对他都是俯首贴耳。不但把汶山治理的风平浪静,而且还成了广都战区的支前模范市,为当地驻军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大量的军需后勤物资。

    由于王嗣对羌人和氐人的充分了解和丰富地结交经验,姜维受大元帅蒋琓之命游说雍凉部落首领时,就选中王嗣做助手。

    姜维还是真找对人了。

    一路上,王嗣和姜维配合默契,姜家在这一带根深蒂固地社会人脉加上王嗣特殊的社交能力,他们此行收获很大,与当地部落首领沟通也很顺利,大家形成了共识,如遇对方需要之时,双方都要顶力相助。

    所以,姜维派王嗣再次走访,希望与羌氐各部落联合,对魏国来一次打击。

    十

    王嗣走后,姜维从廖化的广都兵团抽调了三千人马,开往平康县。

    平康县几个部落的首领,虽然气焰嚣张,总归是乌合之众。经过姜维率领的正规军一阵风卷残云,没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平息了叛乱。

    十一

    又过了半个多月,王嗣从雍凉一带回来了。

    王嗣汇报说:“根据姜副总司令的作战意图,我对陇右地区进行了走访,找到了陇西一带的羌王饿何、南安一带的羌王烧戈、兰州一带的氐王伐同、西宁一带的氐王蛾遮塞。”

    “他们都表示:如果蜀军兵出陇右,他们可以同时举事,呼应蜀军,牵制魏军。于是,我按副总司令的时间安排,和他们约定于七月初,里应外合,配合蜀军行动。”

    听完王嗣的汇报,姜维思索了片刻后,对句扶、廖化和王嗣说:“根据王嗣谈的情况,我想我们这次就打他的陇西地区的为翅。”

    说到这里,姜维对着地图说:“西宁、兰州、南安和陇西,这四个地方正好形成了一张大弓架,弓背正好挡住了魏国从雍州、凉州而来的援军,为翅城正在弓弦上,就成了孤城。”

    “守为翅城的是夏侯霸,兵马不足一万,我带上二万人马,正好打他一个孤立无援。”

    十二

    经过一番商讨,姜维做出了出兵计划并上报中央。

    经过中央的批复,六月上旬,姜维命令廖化率广武兵团留守武都和阴平,并随时准备增援。

    姜维、句扶、王嗣率中央军第三兵团二万兵马,经凉州的南甘地区杀向了为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