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大唐极品纨绔 >第二百五十一章 江南士族
    琼花又叫芙蓉,也叫做荷花。

    后世盛传隋炀帝杨广一生最喜琼花,甚至不惜劳民伤财三下扬州。

    只为一观扬州琼花盛开之盛景。

    不过,也只是谣传而已。

    事实上炀帝三下扬州,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看花那么简单。

    更多的还是为了江南士族而来。

    隋炀帝二十一岁的时候便在扬州担任扬州总管。

    并且以扬州为基础,一举平灭了南朝陈,对大隋的统一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隋炀帝执政江南这十年时间,也和江南士族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而杨广一生三下江南,便与此有关。

    杨广即位之初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消除关陇集团与山东门阀在朝中的影响力。

    于是便来到了江南,寻求与他关系较好的江南士族的支持与帮助。

    虽然说江南在隋唐时期,大片地域都是广袤无垠荒无人烟的原始之地。

    但是大江两岸依旧聚集大批因为五胡乱华时期难逃而来,在此休养生息的汉人。

    这些汉人当中,追根溯源都是北方逃难过来的豪族。

    一般的百姓在这个时代根本没有能力逃到江南。

    所以这些江南士族的手中不缺人才,也不缺资源。

    再加上江南物产丰富。

    很快,江南士族手中的资源便成为了隋炀帝打压北方士族门阀的基础。

    而这其中,又以江南八姓最为显赫。

    江南八姓,说的便是自南北朝时期迁往江南的王、谢、袁、萧、顾、陆、朱、张八大士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诗里的王谢!

    说的便是江南八姓里的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

    琅琊王氏与太远王氏,虽然都姓王,却不是一家。

    可惜的是,杨广玩得太过火。

    在有了与北方士族门阀对峙的资本之后,便迫不及待的发起了对高句丽的征伐。

    妄图以征服高丽的赫赫战功,来将自己在民间的声望推向顶峰。

    然后再掉头一举剿灭国内的这些毒瘤。

    奈何杨广再一次高估了自己的才能。

    在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失败之后,不仅不反思自己,也不与民休息。

    反而在大业八年到大业十年短短三年时间。

    征发天下军士百万,民夫数百万,对高句丽发起了三次征伐。

    且三次皆大败而归。

    无数汉家儿郎战死在辽水之畔,头颅被高句丽的士兵砍下来垒成了京观。

    这下别说本就看隋炀帝不爽的北方士族门阀。

    就连原本支持隋炀帝东征的江南士族,也实在是供不起了。

    江南士族再有多少钱,多少粮食,也经不起杨广如此挥霍啊。

    于是大家待在一起商议了一番,决定不跟杨广玩了。

    而杨广还不知道自己即将被江南士族背刺,依旧再次南下江南想要说服江南士族继续支持自己。

    于是乎,将自己的性命丢在了江都!

    而江南士族也因此一蹶不振。

    纵观有唐一朝,除了贞观年间出身兰陵萧氏的萧瑀。

    三次拜相又三次被罢相,爵封宋国公之外。

    相比在大唐后期北方士族占据了半个朝堂,号称崔半堂,卢半堂之类的显赫地位。

    整个江南士族在朝堂之上便再无建树。

    所以,被杨广玩坏的可不止山东辽东关中河东河北,还有显赫无比的江南士族。

    就凭这一手,一把王牌打得稀烂。

    志大才疏这四个字就可以说是为杨广量身定制的。

    都是前尘往事,不提也罢。

    张拯和李承乾下了船之后,一共十七个人个人,抹去零头,总共付了周老大三贯钱的船资。

    这个收费很便宜了,毕竟船上还供他们吃饭。

    拜别了周老大与吴姓商人之后,张拯和李承乾一行人便来到了扬州刺史府。

    因为若是几人要从大江逆流而上,最快的方式无异是乘坐大唐的水师战船。

    大唐的水师有两支,一支驻扎在山东登州,而另一支便是驻扎在江南。

    江南水师驻守大江,驻地随时都在变换。

    张拯与李承乾不知道大唐水师的驻地在哪,但扬州刺史肯定知道。

    所以来到刺史府门前,张拯便亮明了身份,直接求见扬州刺史。

    扬州刺史姓崔,名叫崔亮。

    听说张拯求见,不敢有片刻耽搁便急匆匆的往刺史府门前赶去。

    看得众多刺史府属官都觉得很奇怪,在扬州,不客气的说刺史就是天。

    况且崔刺史出身高门,平日里最是讲究风度仪态。

    现在崔刺史这急匆匆的模样,倒是惹得府中一众属官都非常好奇。

    纷纷猜测究竟是什么大人物来临,让崔亮这个一州主官激动成这个样子。

    莫非是江南那几家的重磅人物莅临?

    不过崔亮没有招呼其他人一道前去迎接的意思,所以众人也只能将疑惑埋在心底。

    崔亮刚刚出现在刺史府门前,张拯便愣住了。

    试探性的喊了一声:“崔郎中?”

    崔亮也是一愣,不过并未计较张拯称呼的事情,而是朝张拯拱手问道:“可是张县伯当面?”

    崔亮此言一出,张拯便心下明了,此人与崔谨必然有些关系。

    说不定是双胞胎兄弟,毕竟两人实在长得实在太像了。

    张拯点点头,拱手回礼道:“不错,正是在下,崔刺史认得我?”

    确认了张拯的身份之后,崔亮的表情瞬间变得热络起来。

    大笑道:“哈哈哈哈,认得,不仅认得,还非常熟悉,只是张县伯不认得本官罢了,张县伯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请赎罪。”

    然后不等张拯搭话,自顾自的解释道:

    “张县伯口中的崔郎中正是本官的胞弟崔谨,我们兄弟二人并非双生子,但面容得却是非常相像。

    常人也时常将我兄弟二人认错,不足为奇,不足为奇!”

    崔亮正说着,见张拯与一行护卫还站在门前,突然一拍脑袋:“对了,张县伯,还有各位军士,请进门说话。”

    说完,便伸出手为张拯引路,神态恭敬得完全不似一州刺史。

    张拯点点头,对这位刺史莫名的热情也有些懵圈。

    但还是客套了一句,伸出手道:“崔刺史先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