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我当皇帝的那些事儿 >第十二章 皇帝旨意
    龙泉山庄。

    后花园内,鸟语啁啾,朱以海在练剑。

    行家一眼就看得出,他练的是太极剑法,且炉火纯青,几臻化境。

    朱老六赚钱后心情大好,连剑法都跟着出神入化。

    这波生意,虽然手段不高明,好歹攒了第一桶金,还把后患给解决了。

    就算以后这事曝出来,朱以海也可以全身而退。

    被认出来又怎样?

    那是潞王亲笔写的执结,他自己都承认了!朱常淓总不能拿钱不办事。

    还有,冯大任等几个工部官员的认罪状还在孤这呢。

    冯大任玩玉石俱焚?只怕是自寻死路!

    朱老六怎么可能不留后手!

    “殿下,宫里来人了!”外面有人禀报。

    眼角莫名跳动,朱以海一愣,弘光帝朱由菘派人来的?莫非工部那个冯大任把事情捅到御前了?

    不应该啊......

    朱以海丝毫不慌,收了宝剑,又换了身行头,这才不急不慢的前往前院。

    原本安静的龙泉山庄顿时热闹了起来,府内到处都是铜锣一般的嗓子。

    到前厅时,只见府门已四下敞开,正厅前还摆了一个香案。

    案前是一个头戴三山帽,身穿蟒袍的中年太监,以及几名青衣小太监。

    鲁王府众人垂首而立,就连长史董守谕也来了,俯首待立。

    “陛下口谕!”

    传旨太监扫了众人一眼,又看向朱以海,拖着高音道:“鲁王殿下接旨!”

    董守谕等人不敢怠慢,齐刷刷跪接圣旨。

    朱以海暗骂一句晦气,硬着头皮拜倒在地。

    传旨太监怀抱佛尘,悠悠念道:“陛下口谕,明日于奉天门御门听政,凡在京宗藩、勋贵、文武百官皆需参加早朝,钦此!”

    参加早朝?

    第一个反应异常的是长史董守谕。

    大明自开国以来,藩王参加朝会的机会少之又少,自明太祖设立藩封制度后,诸王分封各地,几乎没有参加朝会的机会了。

    传旨太监念完谕旨,脸上挂着笑容,说道:“陛下初登大宝,念及亲亲之宜,殿下大喜!”

    他上下认真打量朱以海,似乎想确认鲁王遭雷劈的传闻。

    “臣感沐皇恩。”朱以海点头附和。

    心中却是嘀咕,狗屁的大喜,纯粹把老子当工具人了!

    传旨太监完成任务,准备离去,朱以海见其言行举止颇有风范,虽着蟒袍却无跋扈之相,当下问道:“这位公公怎么称呼?在宫内何处当差?”

    传旨太监忙道:“奴婢李国辅,在御马监当值。”

    御马监是仅次于司礼监的重要部门,能爬到这个位置,可以说已经是太监中的成功人士了。

    李国辅?有点印象......

    朱以海笑了笑:“原来是韩公公的门人,前途无量啊,孤在这里提前祝贺公公入司礼监。”

    进入司礼监,是明朝太监职场的最终目标,司礼监掌印太监,更被誉为内相,太监们做梦都想坐上那位子。

    李国辅双眼眯成线,脸上笑开了花:“奴婢承您贵言!”

    他脸上堆着职业性的笑容,随后带着几个太监躬身告退。

    “殿下可知,新皇伊始让藩王参加朝会,是何用意?”长史董守谕上前,神秘叨叨地说。

    他那表情像是在说:这事有内幕,你肯定不知道,等我解释一二,你就会觉得我很牛逼,以后想在江南这块地上混,还得老老实实听我的。

    显然前两天的事让董守谕很没面子,想要找机会重拾威信。

    朱以海笑了:“你想听实话?”

    “自然。”董守谕点点头,心道你啥都不知道,还在跟我装?

    朱以海正色道:“说句犯忌讳的话,新皇乃凤阳总督马士英及四镇军阀所立,江南的官员和文人们,不买账的大有人在。”

    “皇帝让诸王、勋贵参加朝会,一是为了让我们给他撑场面,二是向诸王宣示他福王乃天命所归,天下正统,这道旨意可谓一箭双雕!”

    董守谕惊了,眼睛瞪得比狗眼还大。

    鲁王不仅脾气见长,眼力也十分毒辣啊!

    最重要的是,他是怎么知道东林党人反对弘光皇帝的?这可是内部消息啊!

    ......

    四更时分(凌晨两点),朱以海还在做美梦,被宫人们拉起伺候更衣,准备今日的早朝。

    早朝,也叫御门听政,是明初时朱元璋制定的官员打卡制度。

    规定文武官员每天凌晨三点必须到奉天门早朝,皇帝亲自接受朝拜、处理政事。

    朱元璋出身贫苦,立国当皇帝后,也保持着这种精神,更希望文武官员们也能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君臣一起共建美好大明。

    今天,宫女们没敢再准备大红常服,也没用亲王朝觐专用的皮弁服,因为皮弁服上衣也是大红色,不适时宜。

    宫女们取来一身道袍,小心翼翼地为朱以海更衣。

    道袍并非捉鬼作法穿的,而是源于明代汉服的一种,是明代汉人男子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

    朱以海身上的道袍呈石青色,交领右祍,领部加白色衬领,衣身左右开衩,胸背及两肩各用一个团龙补子,是明朝皇室流行的王爵道袍。

    朱以海曾在历史画册中见过这身衣服,从未穿过,现在切身体会,方才知晓其中奥妙。

    古装穿起来不算麻烦,因为朱以海压根不用自己动手,一眼就学会了。

    宫女们很快替他穿戴好,最后将袍子的大襟用两对系带,小襟用一对系带系结,还是一对漂亮的蝴蝶结,将之掩在袍子内。

    袍子身后腰部两侧,钉有带襻一对,用以悬挂革带!

    藩王的玉带,是装逼的利器!完爆什么爱马仕、路易威登......

    宫女陈贞儿手捧腰带,为朱以海缠上,半跪在身前柔声道:“殿下,这玉带粗么,要不要换一根?”

    “粗好啊,越粗越好越显身份,咱家还没有呢!”

    太监刘朝在旁边说道,一脸羡慕。

    穿戴整齐,朱以海对着铜镜照了照,只觉神清气爽,自我感觉优秀。

    他笑道:“若以后差事办的好,孤送你一条又粗又大的玉带。”

    刘朝大喜,幻想自己多了一条又粗又大的宝贝,羡煞一众太监......

    寅时一刻(凌晨三点),鲁王专轿抵达午门。

    午门外熙熙攘攘,全是官员的仆人和轿子,如同故宫售票点热闹。

    因为来的迟,鲁王府差点没车位停放轿子,参加朝会的官员都已经进去了。

    在长史董守谕的陪同下,朱以海从午门的右门进入大内。

    根据朝廷礼制,午门作为宫城南大门(正门),中门只走帝后銮驾。

    上朝时,公、侯、伯、驸马及文官三品、武官四品以上的官员才准许由午门的右门出入。

    文官四品、武官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从左掖门和右掖门出入。

    午门除了是官员出入之门外,还是传达圣旨及朝廷告书的地方,也是大明传统异能“廷杖”之地。

    进入皇宫大内,朱以海的第一印象就是:破!

    南京紫禁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的,是洪武,建文,永乐三位皇帝的皇宫,也是北京紫禁城的蓝本。

    直到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北京,用了半个世纪的南京紫禁城,才失去皇宫的意义,只留下一些官员和太监打理。

    此后过了二百多年,崇祯十七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紫禁城武英殿即皇帝位,这里又变成了皇宫。

    这二百多年来,南京紫禁城缺乏修缮,又时常遭遇雷火,大多殿宇已经坍毁无存,连太庙也早已被焚毁。

    好在弘光朝工部的官员很敬业,一番内部投标后进行了简单修复工作,目前兴建了奉天门、慈禧殿等建筑,也不知道弄了多少油水。

    只可惜,南京紫禁城没能保存到二十一世纪,几乎被夷为平地,只能勉强看到一些宫殿遗迹,柱栏、石螭等石雕。

    朱以海穿越之前,曾在此遗址上的某小区住过一段时间,时隔四百年,再出入紫禁城,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