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堡宗别闹 >第二百三十二章 改革的车轮轰隆隆
    第二日大朝会,天子抱病称恙。



    太子朱见济当朝。



    坐在现在还属于便宜老爹,但迟早属于自己的龙椅上,俯视跪在地上山呼的文武百官,朱见济心里爽的一批。



    【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www.yeguoyuedu.com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难怪古往今来的枭雄都想当皇帝。



    这感觉确实爽。



    当朱见济还是个普通人的时候,最大的白日梦就是某天一不小心发个大财,拥有亿万身家,豪车豪宅无数,每天晚上都是当红嫩模陪睡。



    他没向往过权力巅峰。



    因为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没享受过权力带来的快感。



    普通人最大的梦想,大概就是女人和金钱。



    但现在不一样。



    朱见济是太子。



    他享受过权力带来的快感。



    也承受过权力不够带来的憋屈。



    此刻,他坐在奉天殿龙椅之上,视着整个大明天下最精锐的一群人,臣服于脚下,今天他这个大明太子是至高无上的!



    这种权力巅峰的感觉,让他飘飘欲仙。



    比男女那事的一哆嗦还要快乐。



    和权力巅峰一比,什么夜夜嫩模,根本不值一提。



    今日太子当朝。



    舒良在乾清殿侍候朱祁,在奉天殿负责上下牵连的是东宫太监戴义,尖锐着嗓音,提前适应他将来要适应的工作,大声喊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户部尚书陈循率先出列,“臣有事启奏,自正统年间,大明宝钞已逐渐失去设立之初的意义,我大明朝贡贸易已无利可图,臣以为,应按照太子殿下的蓝图,在工部下成立一个大明银行,总领宝钞诸多事宜,并将工部金银矿开采之权,划归大明银行。”



    其实昨日小朝会后,太子殿下意图重振宝钞的货币体系等事情,已经传遍朝野,只不过七卿和六部侍郎没敢把策划书给其他人看而已。



    此刻听到陈循上奏,知道这事已经定夺下来了。



    大事在小朝会上议定,大朝会宣布。



    流程如此。



    但七卿和六部侍郎等中枢重臣,并没有第一时间附议,要想让这事顺利推行,还得让户部陈循具体说一下成立大明银行的细节。



    免得大明的文武官员懵逼,致使地方政策含湖。



    朱见济点点头,“陈尚书且说说如何设立大明银行。”



    昨日小朝会后,让户部完善策划书上关于货币体系改革的具体细节,不是朱见济对自己没信心,是要集思广益。



    陈循如此这般一说,大体上还是策划书的内容。



    多了两个细节。



    一是大明银行虽然在户部下成立,增添一位户部侍郎,且权兼大明银行行长一职,但大明银行行长直接向天子或者太子负责,不经户部,不受六部辖领,但由都察院监管。



    这个细节是为了强化大明银行的独立性。



    二是大明银行拥有硬性调控黄金、白银、铜钱、宝钞这四者兑换比率的权力,以根据货币载体在国内流通数量来保证货币体系的稳定。



    朱见济暗暗颔首。



    陈循识大体!



    这两个细节确实重要。



    前者,大明银行不会沦为文官集团对抗皇权的工具。



    后者,大明银行在拥有充分独立性的前提下,能更好的、专业性的保障宝钞的国家信用度,达到有效调控的作用,在王朝末期,大明银行甚至可能扼制通膨的现象。



    朱见济问群臣,“诸位卿家以为何?”



    七卿和六部侍郎齐齐出列,“臣附议。”



    其余文武百官纷纷跪下,“臣等附议。”



    朱见济对陈循道:“陈尚书,就按照户部补全的策划书,迅速成立大明银行,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大明银行的支行,并由户部布告天下大明银行的各种职能罢,六部七卿,迅速举荐大明银行官员人选,都察院李实、张鹏,落实一下,在都察院成立一个对大明银行的专业监督机构。”



    众臣领命。



    最重要的大明银行成立,接下来的农部和工部科研院,朱见济得到了朱祁玉的提醒,根本没打算和群臣商讨了。



    直接下旨。



    有个谋略。



    先说成立农部的事情。



    这事也早就传遍了京畿,增添一位七卿,两位侍郎及诸多郎中、主事,文官集团求之不得,旨意一下,无一人反对。



    然而他们想多了。



    朱见济根本就没打算增添官员,而是直接从六部抽调。



    把冗官利用起来。



    文官集团吃了哑巴亏。



    又无可奈何。



    不过也能接受,毕竟那些冗官本来就是闲差,调到户部之后成了实权官员,也算好事,何况此事连工部尚书杭敏都不反对,大家也没必要折腾。



    再者,于谦、王文、陈循等有远见的臣子,其实已经看到大明冗官的积弊,不止是地方卫所的武将,文官也存在。



    大宋三冗教训犹在眼前,能把冗官利用起来,是好事。



    农部正式成立。



    之后下旨成立工部科研院。



    有人反对了。



    反对的人倒不是有什么坏心思。



    相反。



    都是肱股忠臣。



    他们只是单方面的觉得科研院不知所谓,纯粹就是太子的玩具,另一方面,农部刚消化一批冗官,结果工部科研院又弄一起冗官出来,没得意义嘛。



    正常情况下,朱见济要给这些反对的声音一些面子。



    换在景泰八年之前,还得利益交换。



    但现在哪需要。



    朱见济强势无比,根本不给这些反对的人讲道理,直接宣旨,让杭敏着手成立工部科研院,户部全力配合。



    科研院下属于工部,院长由国子监监正权兼。



    搞科研嘛,肯定要读书人的知识作为导航仪。



    以匠人的技术经验作为风帆。



    当这些改革措施落实下来后,满堂文武暗暗惊心,今日太子和往日截然不同,往日在朝堂上,太子不算强势,一直在学***的帝王心术。



    学得也不错。



    但今日太子的强势作风,却符合他自身性情,一如他当年对付堡宗、建文余孽。



    满堂文武重臣,几乎都是朱祁玉和朱见济选出来的。



    在不触犯他们利益的前提下,都会支持。



    所以尽管有人反对,但农部、工部科研院,还是顺利的推进了。



    改革的车轮轰隆隆。



    在大朝会的最后,朱见济下旨。



    半个月后,率东宫幼军亲征!



    不接受劝谏。



    又是满堂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