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都市小说 > 麻醉医生在路上 >第149章 步步为营
    两天的会议议程很快结束,白铁生整个人也是醉了两天。

    但韦海丈可真就是收获满满。

    第一,由主办单位承诺,会议纪要将在国内一个影响力较大的杂志进行刊登。

    并且,是保证会议纪要,力争指南。

    第二,和某负责人取得了良好的联系, 同时也谈好了条件。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韦海丈现在是信心满满。

    本来这件事在韦海丈开始查阅资料时,就已经初具雏形。

    现在经过了这场南方地区急诊医学学术会议,韦海丈信心更足了。

    信心的来源,也就是那场科主任“会中会”,在韦海丈看来, 颇有一种聚集了大家力量的感觉。

    总之,在低调的黑色商务车内,在去往机场的路上,在回到临阳市蓬莱医院的行程里,急诊科主任韦海丈简直有点膨胀。

    回到医院之后,韦海丈第一件事情就是继续钻进办公室。

    韦海丈准备写一份很长的报告出来。

    这份报告的内容,在归来的旅途上,韦海丈就已经打好了腹稿。

    首先就是要说明目前急诊科自身的不足和原因,这属于文章的经典写法,欲扬先抑。

    其次,急诊科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重要角色,更是要提出未来发展方向。

    最后,就目前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一个解决办法,以此提最终目标:急诊科手术室。

    之所以要这么繁复,是因为这是蓬莱医院,甚至其他医院的工作习惯。

    认为只有足够详细的描述,才能体现出工作量。

    韦海丈心里虽然有些烦躁,但他还是开始认真思考着每一道思路。

    写好报告之后, 韦海丈就提交了上去。

    剩下的事情,就是联系那个主办方负责人了。

    其实那个主办方负责人,也是某个药商和耗材商,姓刘,蓬莱人称刘经理。

    在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之前,韦海丈的联系人就是刘经理。

    当时,接到韦海丈电话时,刘经理有些意外。

    因为韦海丈这个人比较低调和纯粹,有些事情他会做,但确实以最小的动静。

    一般都是刘经理联系韦海丈,而且对话都十分简短。

    但是,这一次的联系过程中,韦海丈除了言语简短,而且又添加了新的内容。

    韦海丈居然主动要求参会?

    而且,指定要参加医疗单位多的学术会议。

    这根本不符合韦海丈的作风,但是在一片疑虑之中,刘经理还是把这件事情应承了下来。

    后来等到开会的时候,刘经理也明白了韦海丈的真正意图。

    那就是在蓬莱医院急诊科开一个手术区域,刘经理对此感到非常高兴。

    因为这意味着, 会有更多的耗材和医疗用品消耗。

    也是因为这样的逻辑下来, 回来之后, 刘经理颇有预感地接到了韦海丈的电话。

    韦海丈说道:“刘经理,我这边的急诊科手术室申请报告已经提交了上去,就看院领导能不能通过了。”

    刘经理则是满口应承:“韦主任,要不这样吧,我们一起找个时间,请大家聚个餐,然后再谈一谈整件事。”

    于是,在某一天,由刘经理做东,韦海丈牵线,蓬莱医院急诊科与院里的主要领导进行了聚餐活动。

    酒桌上气愤很好,刘经理也不愧是经常和医院头头们打交道的人,很快就把气愤带动了起来。

    韦海丈看着各位领导都是喜上眉梢的样子,便知道这事情已经成功了七八分。

    后来,2个星期后,院里批文下来,同意急诊科筹备手术室的事宜。

    但是有一项要求,不得扩大急诊科的使用面积。

    其实吧,这项要求就是一个幌子,也是为了挡住其他科室的口舌。

    因为急诊科本身是属于占地最广的科室,除了急诊大厅,急诊科还有好几间库房。

    而且这些库房在建立之初,似乎就像设定好似的,只是一些复合木板构成。

    由于是复合木板,在进行拆除时就变得十分便利。

    韦海丈大手一挥,加上刘经理助力,很快就完成了急诊科手术室的建立。

    首先是使用面积上,韦海丈动用了四间库房。

    在那段时间,急诊科内部总是传来叮叮当当的改造声音,以及钻头钻孔的声音。

    在敲定使用面积之后,便是设备方向。

    按照标准手术室的流程制造,韦海丈又动用了方方面面的关系,为急诊科手术室构造了标准的管路通道。

    管路通道之中,首先便是氧气管道,其次是二氧化碳管道,最后是吸引力管道,以及废气管道。

    韦海丈想得也很直接,既然要做,就以手头的力量全力进行。

    如此一来,管路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当然了,在安装和设计管路之前,韦海丈又安排了急诊科与设备科的聚餐。

    管路之后,便是消毒系统。

    而在消毒系统的安排和处理上,韦海丈又显示出他的处理能力。

    急诊科和后勤科达成了一致,每天由急诊科一名指定的护工阿姨将污衣打包,然后集中起来送到医院的大洗衣房做统一处理。

    而且,会在打包的包袱上说明是急诊科。

    至于器械、医疗设备问题,则是由刘经理一手操办。

    最后还剩下一个问题,就是人员培训。

    关于这一点,韦海丈的处理方法也显得十分隐秘。

    其实就一个办法,那就是将一些急诊一线医生送到其他医院进修。

    时间不长不短,也就半年。

    并且,韦海丈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让他们从最简单的操作开始,以及搞清楚外科学的基本医疗思维。

    其中,韦海丈重点关注的进修科室有烧伤整形外科、手外科、骨科。

    从进修科室就不难看出,这几个全是容易收到短小手术的病人。

    很快,在大约四、五轮的进修结束之后,以白铁生为代表的急诊一线医生,也拿起了各式各样的手术器械。

    当然了,在医生完成外科进修时,护理这边也送出去了好几批手术室专职进修。

    也因此,蓬莱医院急诊科的部分医护成为了拥有两项身份的人。

    第一项,是急诊科医护人员。

    第二项,就是手术室医护人员。

    至于麻醉呢,韦海丈则认为目前没必要。

    毕竟,我们做的病人都是些局麻就能搞定的!

    局麻,谁不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