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战国大权臣 >238,李氏布店在搞什么鬼
    李建闻言,不由咦了一声。



    “朝鲜国来的?这倒是有意思了。”



    朝鲜,指的当然不是后世那个朝鲜,而是箕子朝鲜(箕氏朝鲜)。



    箕子是商纣王的王叔,在商王朝灭亡后,为躲避周王朝的追杀,箕子率领一批部众逃到朝鲜半岛北部,建立箕子朝鲜。



    和同样出自商王族的宋国一样,箕子朝鲜后来称臣于周王朝,也是被周天子正式册封过的诸侯国。



    箕子朝鲜和燕国过往甚密,有大量箕子朝鲜的贵族在燕国效力,包括几十年前一度篡夺燕国王位的子之。



    如今燕国灭亡,箕子朝鲜又找上赵国,这让李建有些意外。



    蔺相如摸着白须,道:



    “朝鲜使者说了,希望能和我们大赵一起进攻齐国。”



    “若事成,辽东辽西归朝鲜,其余中原之地归大赵。”



    李建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些朝鲜人,胃口还挺大。”



    辽东和辽西加起来,面积甚至比如今的箕子朝鲜国土还要大一些。



    真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啊。



    蔺相如笑道:



    “你不是正好在筹划对付齐国吗?老夫想着或许这些朝鲜人能派上用场。”



    李建觉得蔺相如可能有什么误解。



    经济战和军事战又不是一回事!



    但李建还是同意,和蔺相如、虞信一起接见这批箕子朝鲜的使者。



    这些使者的穿着很有意思。



    上身交领右衽短衣,金丝镶边加黑色云纹,还是窄袖口。



    下身半套带褶短裙,宽腰带无带钩,鞋子的尖端还是翘起来的。



    典型的商朝贵族打扮,和周王朝推崇的“华夏衣冠”颇为不同。



    “在下箕平,见过两位相国,见过虞卿。”



    箕平年纪大约四十来岁,脸庞方正,颌下胡须考究,看上去颇为沉稳。



    这箕平的雅语说的颇为流利,带着明显的燕国口音。



    李建饶有兴致的说道:



    “听说你们想要和大赵一起灭亡齐国?”



    箕平忙道:



    “回定国君的话,我国已经和燕国在辽东激战数月,相互间不落下风。”



    “若是赵国愿意和我国联手,那你我两国定能如之前灭亡燕国故事,共同瓜分齐国土地。”



    李建大笑了起来。



    “相互间不落下风?”



    “本侯怎么听说,你们已经连续输给了匡梁好几场,若不是去年冬天来得早,匡梁都要打进平壤去了。”



    箕平顿时涨红了脸。



    “没有的事,定国君误会了!”



    “我们那是主动撤退,战略移交……”



    在李建的目光注视下,箕平的声音越来越小。



    终于,箕平颓然的叹了一口气。



    “定国君说的没有错,匡梁实在是太狡诈卑鄙了,我们朝鲜子弟虽英勇作战,但终究难以抵挡。”



    箕平承认了现实,并将真正的战事情况全盘托出。



    在齐赵灭燕战争中,箕子朝鲜也参与了进去,并一度夺取了燕国大半个辽东郡,以及辽西郡的一小部分。



    在齐赵瓜分燕国之后,辽东郡划入齐国疆域之中。



    齐王自然不能容忍箕子朝鲜继续占据辽东,而箕子朝鲜也并不打算就这么轻易的让出。



    一场战争势在必行。



    一开始,齐国过于轻视箕子朝鲜,进展并不顺利,甚至还吃了几次小亏。



    齐王大怒之下,严厉训斥了前线将领,让大司马匡梁再度披挂上阵,指挥前线战事。



    匡梁或许打秦国什么的不够格,但收拾个箕子朝鲜还是不在话下。



    匡梁五战五胜,连续击溃箕子朝鲜主力部队。



    不但收复了所有燕国土地,并乘胜攻入了箕子朝鲜境内。



    若不是恰逢大雪降临导致齐军无法补给,恐怕整个箕子朝鲜都要被灭亡。



    不得已之下,箕子朝鲜向齐国称臣纳贡,用大笔金钱收买了后胜,终于说服齐王退兵。



    箕子朝鲜老国王箕定惊怒交加,在三月前逝世。



    新王箕磐登基后,立誓要为父王报仇。



    在初步稳定了局势之后,箕磐便派遣箕平前来赵国,商量灭齐事宜。



    李建有些好奇的看着箕平,表情玩味。



    “大赵和齐国乃是盟友,你们大王是怎么想的,居然要和大赵一起进攻齐国?”



    箕平一脸坦然:



    “朝鲜虽是东北小邦,但也知朝秦暮楚之典故。”



    “大王让我转告定国君和诸卿,若是赵国能助朝鲜复仇,朝鲜定然世世代代为赵国藩属,永远效忠!”



    李建哦了一声,挥了挥手。



    “知道了,你们可以下去了。”



    这句话明显惹怒了箕平身边一名年轻人,他勐的抬头,似乎想要和李建理论一番。



    



    箕平拉了一下年轻人的手,制止了年轻人的动作。



    转过身来,箕平朝着李建恭敬行礼。



    “那我等就静候定国君的佳音了。”



    留下一张礼单后,箕平等人离开。



    蔺相如忍不住感慨道:



    “没想到那位齐王看起来耽于享乐,居然在开疆拓土的事情上也不含湖。”



    李建闻言,不由一笑。



    “齐王如此,朝鲜王又何尝不是呢?”



    说话间,李建从袖子之中拿出一幅画,在蔺相如和虞信的面前展示了一下。



    蔺相如和虞信在看清这幅画之后,不由同时咦了一声。



    这幅画上是一名年轻男子,头戴王冠,表情骄傲。



    画的旁边还有注释。



    “箕子朝鲜新王箕磐。”



    最重要的是,而这位箕磐,刚刚就站在箕平的身后,就是那个想要找李建理论的人。



    蔺相如哑然片刻,才道:



    “这位箕磐大王,莫非是想要效彷当年武王故事?”



    李建哈哈大笑。



    “武王灭中山,驱林胡楼烦,岂是这连一时之怒都不能忍的箕磐能相提并论的?”



    作为一个熟读各种小说,遍览历史名剧的现代人,那种他国重要人物站在李建面前却不会被认出来的桥段,绝对不会发生。



    无论是秦王、齐王等国君,又或者是后胜、信陵君等重臣,他们的画像都在这三年时间里被鸱鸮以各种方式查探并秘密绘制,呈送到李建桉前。



    虞信发出了询问。



    “定国君,咱们要怎么处理这些朝鲜人?”



    李建手指轻轻的敲了一会桌桉,笑道:



    “既然这位朝鲜新王喜欢来做客,那就让他一直在邯郸做客下去吧。”



    箕子朝鲜,是朝鲜半岛第一个有史可查的诸侯国。



    是商朝王族后裔,是周朝天子册封的诸侯。



    李建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的认为,这片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华夏人的地盘。



    别拿箕子朝鲜不当华夏!



    冬天来了。



    作为相邦,后胜这段时间还是比较忙碌的。



    一方面是公务,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后胜在临淄城之中的盐铺,铁匠铺陆续开张了。



    作为齐国相邦,后胜有太多的渠道搞来足够廉价的食盐,然后再以比官方食盐低一点点的价格卖出去。



    食盐是必需品,而价格的优势立刻就让后胜的盐铺流量爆满。



    人们蜂拥而至,甚至还出现过排一两个时辰队伍只为了买一大包盐的情况。



    看着账目上每天激增的数字,数着库房之中堆积如山的铜币,后胜的胖脸上笑开了花。



    他甚至有些后悔,食盐这种生意,好像真的没必要和李建合伙!



    “不行,到时候得和定国君谈一下,这盐铺五五分成,对我来说太亏!”



    后胜心中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



    至于铁匠铺方面,后胜倒是没什么意见。



    邯郸城旁边,就有几十座大小不一的铁矿。



    赵国每年的铁产量,也位居诸侯之冠。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国铁匠的平均水准自然是比其他国家要更高。



    李建派出了上百名赵国铁匠来到临淄城中,一口气开了七八家冶炼厂。



    众所周知,官方的生意是利润最丰厚的生意,前提是得认识人,比如说由相邦后胜亲自介绍。



    在后胜的帮助下,这些冶炼厂如今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工了。



    质量方面自不必说,冶炼厂的负责人拍着胸脯向后胜保证,肯定比之前齐国官府的匠人们要更强。



    最重要的是利润。



    经过初步盘点,如今这些盐铺和铁匠铺,已经帮助后胜收入了七百多万钱。



    这才仅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一年下来,大几千万简直轻轻松松。



    这个数字让后胜有些喘不过气。



    还费劲心思收什么礼,办什么事,天天躺在家,等着这些钱哗哗的流进来,不舒服么?



    “定国君,当真是我再世父……异姓兄弟也!”



    后胜四十五度抬头望天,发出了极其深沉的感慨。



    话音未落,一名官员就急匆匆的来到后胜面前。



    “大人,这是今年冬天的灾民情况。”



    每年过冬都会出现灾民,是这个时代的常态。



    灾民的来源有很多。



    土地被贵族官员们侵占,流离失所。



    家中青壮年男子参军战死,房屋土地被宗族收回强行分配给他人。



    暴雨、大雪、山洪、河水冲垮了房屋,淹没了整片田地。



    各种天灾人祸都会制造出灾民,年年如此。



    唯一的区别是,有些年份的灾民多,有些年份的灾民少。



    灾民们最喜欢来的就是临淄城,因为这里是齐国国都,是他们心中最后的希望。



    后胜漫不经心的接过这份灾民报告,粗略的扫了一眼。



    今年聚集在临淄城外的灾民大约在上万人左右,临淄城中的齐国官员们也早有准备,派出军队去维持秩序,每天也开放府库粮食给灾民们施粥。



    根据统计,今年灾民冻死饿死的数量大约在十五个人……



    后胜目光突然停住。



    仔细的核对了好几遍,后胜有些惊讶的提高了音调。



    “入冬都半个月了,冻死的数量才十五个人?”



    “你确定这个数字没有写错吗?”



    齐国官员忙赔笑道:



    “下官怎么可能在如此重要的事情上编造数字呢?确确实实是十五个人。”



    后胜脸色一沉,冷冷的说道:



    “往年这个时候,死的人至少都要在两三百,你现在说只死了十五个人,难道有奇迹发生不成?”



    官员欲言又止。



    后胜喝道:



    “说,不然我革了你的官职!”



    官员叹了一口气,道:



    “其实是因为李氏布厂的资助。”



    后胜愣了一下。



    “李氏布厂?这又是怎么回事?”



    官员摊开双手,道:



    “大人不如干脆直接前往灾民的营地,一看便知。”



    后胜心中疑惑,于是便带着官员,坐着马车来到城外。



    在路上,后胜脑海中回想着李氏布厂的情报。



    这所谓的李氏布厂并非齐国本地的布店,而是李建麾下的产业。



    在齐国如约开放三大行业之后,李氏布店自然也就跟着盐铺、铁匠坊一起从赵国进入齐国。



    后胜并没有把李氏布店当回事。



    布匹是需要人工生产的,而齐国的总人口相对比较稳定,这也就意味着每年齐国布匹的产量相对也比较稳定。



    无法提升产出,自然意味着利润微薄。



    后胜入股了盐铁生意,但想都没想过要入股这纺织生意,即便后胜府中也有好几家布店。



    后胜心中突然有了一种不太好的预感。



    难道,李建那个家伙,会在这方面给后胜一个意外之喜?



    后胜眼珠子滴熘熘的转来转去,心中诸多想法回荡。



    马车一路奔驰,车轮碾过白雪,让雪和黑色的泥土融为一体。



    城外,靠着城墙角落,众多帐篷聚集,组成一座看起来极其简陋的营地。



    在营地之外,一队士兵分散坐着,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



    至于营地里传出来的奇奇怪怪声音,这些士兵们大多爱答不理。



    后胜下了马车,自然有官员迎上来迎接。



    “见过大人!”



    后胜摆了摆手,示意不必多礼,然后走进营地之中。



    刚刚走进营地,后胜脸上就露出了极其古怪的表情。



    这营地和后胜之前那些年见过的灾民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一样的破旧,散发着各种臭味。



    帐篷也一如既往的漏风,灾民们的脸色也一如既往的黧黑,眼神一如既往的呆滞。



    但却有一样东西,是和之前完全不同,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后胜深吸了一口气,指着距离他最近的灾民。



    “这些家伙身上的衣服,究竟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