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从靖康开始 >第一百四十二章 一手遮天
    李敬在赵柔嘉登基之前,大军挥师南下平定叛乱的同时,决定出兵西洋,攻打有着数个国家作为后台的班塔尔港口势力。



    犹如一颗炸弹,引爆了临海居,也引爆了登州城。



    许多人听见后都感觉错愕。



    华夏族人骨子里是平和的,是不愿意无缘无故开战的。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



    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先例的,很多熟悉历史的人把隋朝的灭亡归咎于高句丽的战争和政治的改革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



    如今山东一面进行着政治改良。



    一面老对手金国主力大军尤在,清缴关内金军,收复失地还没有全部完成。



    一面大宋各地叛乱四起,两浙,江南,江淮,川陕四路很多地方还被赵构派遣的官员控制着。



    这时候我大宋船只被班塔尔势力扣押,被迫出征西洋,还在柔嘉公主登基之前。



    这仗打的比隋朝还勐。



    一群人都疯了。



    各种议论都有。



    连李清照听到这个消息,也坐着马车从稷下学宫学子暂时借宿的水师学堂赶了了过来。



    “李副使,此战不能缓缓?推迟一年?”



    李清照到的时候,朱琏的客厅已经很多人,还在陆续的来人。



    “人命关天,怎么能缓缓,设身处地的想,你若是海商,因为国内的战事波及无妄之灾,身家和性命都扣在西洋,你也希望大宋能派兵相救!”



    “个人身家财产和国家朝廷利益,孰轻孰重,李副使岂能不掂量清楚?”



    朱琏一直没有表态,她看着此刻的李敬犹如舌战群儒。



    刚解答了陈卓的质问,又对上了李芘的问题。



    “话不是这么说,去年出海这批海商,熟悉西洋,不仅熟悉当地的水文,洋流,气候环境,他们很多人精通当地语言,了解当地物产,救他们回来,对于日后发展西洋贸易,集聚财富相当重要的!”



    “你不要哄我,我在福建做官,知道海商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就不信,缓一年出征连熟悉那边的向导,翻译都找不到!”



    “话不能这么说,今年年初,福建路都在鼓励当地作坊围绕海贸生产,如今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海商的亲人,财货陷落西洋,朝廷不管不问,会寒了人心!”



    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想起海贸关系着福建路无数人的生计,李芘叹了一口气。



    王太妃又接上了李芘的问题。



    “李敬,海贸真的这么重要?”



    “很重要,关乎大宋国运?”



    “可否详解?”



    “那火药说,火药的配方在大宋不是秘密,其中最关键的材料就是火硝?”



    



    在场的人即便没有看过三司考试的试题,也看过大宋复兴报登载的火硝获取方式。



    除了熬硝,还有一种天然硝石矿。



    由于硝石很容易被植物吸收,这东西在雨水充沛的地方,很罕见,也无法形成规模。



    “你是说,西洋有大规模硝石矿?”



    王太妃顿时脱口而出。



    “是的,不仅西洋有,西域都护府也有,而且一旦大规模开掘,会比发动大宋各地熬硝,累积的数量更多,更快,成本更低!”



    火药的配方在大宋不是什么秘密。



    金狗也会。



    今年宋金之战,不管是岳飞的胜字军,还是关胜的康字军,都曾经遭遇过对手炮击,震天雷投掷。



    能把金人打到胆寒,同样是因为火药。



    大宋火炮更勐,火药威力更大,数量远超对手,而且在水师的协助下,各军使用更加普遍。



    熟悉历史的李敬非常清楚,若非孟加拉国和印度硝石矿支持英军扩张,还有余力往外卖。



    英国人想成为日不落帝国,门都没有。



    “我很怀疑完颜宗望西征,会瞄着西辽目前占领的硝石矿所在地区去,而西辽根本挡不住,据燕京传回来的消息,完颜宗望还带走了很多铁匠,火药师。”



    “不止完颜宗望,我们宋人发明了火药,并且应用于战争,极大减少了本身的伤亡,也极大的降低了战争的成本,这种情况会让各国纷纷效彷起来,如果被其他国家并肩于我们的技术,战争将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如果被人技术领先,大宋亡国也不是不可能的!”



    李敬这么说,在场的人好多都明白了。



    人家占据了战争资源,再偷学了大宋制造火药,火炮的技术。



    回过头来觊觎大宋的富庶,锦绣山河。



    “不管是灭南洋六国国都之战,还是鸭绿江口之战,奇袭临闾关之战,会宁府之战,都说明,只要靠近大海,靠近大江大河,在我大宋船舰射程之内,对手任何抵抗都是徒劳的,我们付出代价无非就是一些火药和火炮船只煤炭的损耗!”



    “班塔尔势力是西洋大食等国海商组成的联盟,他们的财富,兵力,都集聚在海岸线的港口,对我大宋水师的强大都没有搞清楚,就来摸老虎屁股,你们觉得他们是不是找死?”



    随着李敬的解释,李清照松了一口大气。



    李光,陈卓,李芘等人也觉得世界实在变化太快,战争的形态也跟以前杀敌一万,自损八千有了变化。



    尤其是南洋之战,作为主力的福建广南新军和靖字军几乎没有什么伤亡,甚至还抓了好几万的仆从军替自己打仗。



    这有些不可思议。



    看着周围众人脸上都浮现出笑容。



    “李副使,这次远征西洋,能不能带上我?”



    “就是,我也去,我得替娘娘看着你小子,以免你杀疯了,哪里都敢去!”



    “李敬,我也去,本公主要御驾亲征!”



    两位太妃主动要求下西洋也算了,赵柔嘉也凑过来说自己要去。



    周围还有一群跃跃欲试没有开口的。



    朱琏赶紧发话。



    “柔嘉不要添乱,此番出征西洋,暂定李敬领军,具体带何军队出征,何时出征,等宗帅收到本宫书信,回来安排好大军南下的事情,再来商议。”



    朱琏在广州见识过登州船舰对各国商船的压制。



    阅读过李敬所部审讯班塔尔势力的口供。



    也知道不管是海盗,还是港口的兵马,全然不是大宋水师的对手。



    甚至李敬说过,对西洋的贸易,控制,甚至闪击南洋那种规模的战争,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只不过,当此宋军大举南下,赵柔嘉登临帝位之际。



    李敬不在身边,总让人心里不那么踏实。



    尤其想起李纲那张破嘴。



    在场的除了李敬,还真没人压制的住这家伙。



    为了尽可能化解朝堂内部的分歧。



    李清照给朱琏提议,让李敬去稷下学宫讲讲西洋的风土人情。



    这第二批稷下学宫学子,跟第一批完全不一样,还从来没有听过李敬讲课。



    李敬昔日留下的讲义和讲课,都交给李清照和几个女官去复述去了。



    看见朱琏投过来询问的眼神,李敬干脆的同意了。



    听李敬讲课,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因为这家伙东拉西扯,旁征博引,用丰富的学识,总能把自己歪理说的振振有词。



    稷下学宫教习们上一批,就经常在李敬讲课的时候,跑来蹭课。



    包括黄灿,陈卓,李清照,赵明诚。



    如今更是布置了一个能容纳一百多人的大课堂。



    不仅所有学子来了,连两位太妃,诸多公主,李芘,李光等人跟水师指挥使以上的将校都来了。



    把过道和走廊都挤满了。



    李敬也没有让他们失望。



    到走上课桌,就用大家最关心的钱开始,给所有人算账。



    从灭南洋六国国都开始。



    包括嘉奖,抚恤士卒在内,所有支持,消耗,甚至船只折旧都一一分列。



    然后又对所有缴获,包括金银,粮食在内,做了数据计算。



    从南洋讲到了还没有完全结束的对金之战。



    大量的军费开支,具体到每一军的装备,军饷,到战功奖励,抚恤,差不多能把所有开支汇总再一起。



    然后在对山东两路的赋税做出了详细解读。



    不仅稷下学宫学子们对打仗就是打钱粮有了深刻认识。



    两位太妃,李光,李芘,陈卓他们也知道了,如非李敬出击南洋,挑起东洋战事。



    依照大宋山东两地的赋税情况,根本打不起这场仗。



    就算是李敬减少士卒待遇,削减部分军粮,军饷,也根本打不起,就算把李敬在广南东路,福建路,会宁府的所得加上,跟金狗打完今年的战事,也无力南下。



    别以为仗打完了,赏赐了功劳就算了。



    现如今公主汴梁登基要花钱,定都燕京新建都城要花钱,维持燕云十六州的防务,辽东训练骑兵也要花钱。



    更别说未来大宋将会疏浚河道,继续打造大量船只,扩建官道,抽调技术人员改进蒸汽机广泛的应用到交通,农耕,机械制造中去。



    每一项都是开支都是大宋赋税不可承受之重。



    与之相反的是,西洋广袤的海洋如繁星一样的港口,聚集着天量的财富。



    孱弱的冷兵器防务,原始的风帆动力船只。



    这一切的一切。



    都在等着水师将士建功立业。



    这批学子出去都是让任职一方的。



    话篓子一敞开,李敬一连几天,分别从军事,地方执政方式,再到未来大宋重点发展方向,做了一个详细的讲述。



    从山东政治改良,到组织水利设施建设,到宣抚使督导地方官员冬季和农闲时期以工代赈,一直讲到涉及农业技术的扦插,嫁接,选种,培育良种,抗病虫害,防疫方方面面。



    他甚至端了几盆花木,教授学子们亲自进行扦插,嫁接的试验。



    也把客堂摆到了机械厂。



    对一些基本机械原理和传动原理做了讲解。



    一直引申到地方优势产业的话题。



    然后针对茶叶,丝绸,纺织,冶炼等工矿作坊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果进行了一些数据和直观的描述。



    才讲到第三天。



    学子们像神一样看着李敬。



    朱琏和郑太后都坐不住了。



    也赶到课堂上听课。



    李敬对大宋未来的各种展望,听的他们心潮澎湃。



    不仅学子们激动的提问。



    连李光和王太妃率先参与到提问者的行列。



    两人更多的问题是针对单一地方,如何施政。



    逼得李敬甚至把因地制宜,发展沿海港口贸易和制造,带动部分交通不便的山区居民迁徙的话题都扯出来了。



    这也让朱琏憧憬起来。



    未来的大宋,不仅要保障每个人的生存,老有所养。



    更要强军强兵。



    在丛林法则中保持领先的地位,为大宋全世界争夺各种资源。



    总之一句话,尽快的让宋人富裕起来。



    这种富裕,不光是吃好,穿暖,还要人人识字,普吉教育。



    “来晚了,我在船上就听说了,李副使讲课,震动了整个登州城,整个山东,知州县城都老远赶来听课!”



    接到朱琏的信,知道大宋商船在西洋被扣,李敬决定马上派兵解救。



    宗泽马不停蹄的往登州赶路。



    到了船上,居然听见指挥使说李敬在讲课,要他没有接到任务,肯定也在听课。



    言谈之间,居然流露出浓浓的惋惜之意。



    宗泽是真心想听听李敬对当今时局是个怎么样的看法,不管李敬怎么答复,他准备让李清照给他调来李敬讲课的记录,好好参阅。



    他身边的李纲就不一样了。



    宗泽回来,居然召回陈仁俊负责武州等四州的全部防务。



    连折彦质,钟彦郁都要归属陈仁俊节制。



    这不是瞧不起他们钢字军。



    想起书信上说李敬说服了齐聚登州的朝臣,定下了赵柔嘉登基的时间和年后。



    他都顾不上跟宗泽争辩,跟着一起在马车上颠簸就回来了。



    “宗帅客气了,对于大军挥师南下的同时,还要去远征西洋,我只是讲讲卑将的理由,希望更多人认同而已!”



    “我倒是想听听,李副使什么理由,在大宋朝廷还不曾号令地方,一统江山之际,要劳师远征,四面树敌!”



    陈卓,周宁看见李敬和李纲在水师码头上就怼上了,哑然失笑。



    朱琏一脸期盼的看着李敬,巴不得李敬怼的这家伙哑口无言。



    “我记得宗州时候,跟李右相打了一个赌,李右相输了可要去稷下学宫任教,难道李右相准备失言?或者说不屑于参看卑将留在稷下学宫中的讲课记录?”



    果然,一提出打赌赌注,李纲就跳起来。



    “老夫愿赌服输,何曾说过不去稷下学宫,可是当初并未约定,老夫立即履约,新帝登基是大事,大军南下平叛也是大事,至少这些大事没有做完之前,老夫仍然是朝廷右相,你休想赶老夫出朝堂,一手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