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胤天下 >【第六十七章 军阵】
    不好说是醴侯狂妄自大了,还是李来鸵鸟心态难看,但在决策这方面,李来是天生处于弱势。谁让醴侯的夫人是清河公主呢!

    这就好比两个人开公司,说好有什么事商量着来,结果其中一个人有背景有靠山还有大笔的资金,那就算有协商解决这个条款,也没办法阻止这个人独断专行,因为如果你不同意,人家完全可以甩开你单干。

    就像现在,就算李来千不甘万不愿李化羽主动出击,可醴侯同意了,燕西村的蔡公权自然更听醴侯的,谁让你李来已经不是涞州县令了呢?!

    之前还以为蔡公权会对自己言听计从,现在看来这都是假象啊!

    李来心里深为懊悔。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绝对是至理名言。

    李来麾下严格来说就只有吕轻侯、林冲、夏山和武大四个人,其他人都是燕西村的。

    哦,还有王元,按理说李来是右军军从官,王元直接归他节制,但在醴侯又变出一副甲胄送给他,并且承诺战后亲自为他向裴荣请功后,也变得唯醴侯是从了。

    这么说吧,李来现在算是被架空了。

    此时此刻,李来万分理解魏府台叫他去右军的原因---没兵没权的感觉太难受了啊!

    “上关防,召集小旗以上军官到别院军议。”醴侯见李来铁青着脸坐在那里不啃声了,心知他也无力改变自己的决定,便直接对陈管事下了令。

    此刻已经快丑时末,很多底层军官已经睡下,但也被一一叫醒。

    寅时初刻,整个燕西村四十五名小旗军官,凡是能动弹的都被叫了过来,包括蔡公权。

    望着越来越多的人,李化羽心里焦虑万分。

    他只是想带一票人出去冲击一下,给伍小五他们争取时间挖车前草而已,怎么变成关防军议了?

    但他再着急也没辙,如果没有醴侯同意,他们这四五个人出去绝对是有死无生,别到时候豁出去了反而没救到李胤,那才是亏呢!

    看着醴侯将一件自己认为的小事转眼变成了能决定燕西村这几千号人生死的大事,李化羽也不知道自己是做对还是做错了。

    醴侯见人到满满当当的小旗军官,心里顿时一片火热。

    哪个男人没有指挥千军万马,纵横沙场的梦想?更何况他堂堂一个大武醴侯呢?

    只是从小的体弱多病,让他几乎绝缘于沙场之外。所以他才潜心地教育儿子,将家传的所有兵法要诀都教完犹觉不足,还特地花高价将上京城内所有能买到的兵法书册都买了来,甚至还央求妻子去宫中求去秘藏的历代兵书原册,拿回来教导儿子。

    可以这么说,他几乎是跟儿子一同成长,理论知识绝对不会比任何一个武朝名将要差,他所欠缺的就是实际的指挥经验。

    原本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只能指望着儿子在沙场扬名,将醴侯这个爵位好好传承下去便也罢了,却没想这次居然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指挥机会!

    他咳嗽了一声,上百只眼睛顿时望向他,这种受人瞩目的感觉让他感觉非常好。

    周围的灯火也点的很亮,让他能够清晰看见每个人的表情---李来的木然,王元的尊重,还有李化羽略显焦躁但同样认真的表情,都一一落在他的眼里。

    “诸君,本侯机缘巧合,恰逢胡羯入寇,承蒙天子庇佑,致有诸君因缘聚会于此……”

    “咳咳!”

    站在醴侯侧边的陈管事突然用力咳嗽了两声,打断了醴侯高谈阔论一番的兴致。

    “他们都是……咳咳,乡邻,燕西村的乡邻!”陈管事压着声音在醴侯耳边说。

    陈醴侯恍然大悟,眼前这帮小旗官,有几个能听得懂之乎者也的?不禁莞尔一笑,道:“罢罢罢,是本侯说差了,既然这样,本侯从新说。”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一会儿才道:“诸位,你们可知战争与街头械斗的区别在哪里?又是哪个兵种的威力最大?”

    李化羽愕然,不是吧,醴侯你现在准备开始做教学吗?这也太迟了吧?

    旁边木着脸的李来脸色愈发阴沉,但却强忍着没说话。

    其他人压根不知道这个醴侯想说什么,顿时愣在当场,气氛很是尴尬。

    醴侯的脸色也很不自然,正在这时,站在最外面的赵暄忽然道:“醴侯,林教头曾对小的说过,街头械斗主要靠气势,靠狠辣,靠人多,而真正的战场靠的是快速有效的打击,不讲花里胡哨那一套。至于兵种,骑兵最厉害,胡羯人不就是靠骑兵才能入寇么?”

    见终于有人搭话,醴侯脸色稍霁,望向赵暄的同时也看了一眼李化羽,显然认出这个小子是李化羽的人。

    “林教头说的不错,但这只是具体的战斗方式而言,本侯所要说的,其实是战争的内在。”这次醴侯不敢再随意发问,免得没人搭腔就尴尬到底了,“骑兵也不是威力最强的兵种,步卒才是!”

    他说,战争不是放大版本的街头斗殴,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

    当然,原话不是这样,是李化羽自动翻译过来的。

    从古到今,军队的战斗力离不开三大要素:杀伤力、机动性和防护力。在没有热兵器的时代,步兵的杀伤力始终稳居所有兵种之上。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

    没搞错吧,步兵不是最不起眼,也处于战场价值链最低端的家伙,竟有如此高的评价?

    醴侯说,步兵的最优之处就在于密度!

    再解释一次,以下这些战场分析是李化羽自己翻译理解的内容,不是醴侯原话。作为古代人,醴侯可不知道密度这个词,他用的原句是“猬集如林,如墙而进。”

    准确的说,步兵的秘诀是单位面积的火力密度。

    举个例子,刀刃越薄就越锋利。当你把所有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的时候,你就变得坚无不摧。同样道理,一个密集结阵的重步兵分队,其正面冲击力,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是无敌的。

    古代步兵的核心思想,就是最大限度提高“接战面单位的杀伤力”。

    同样是六千人的队伍,如果你排成一个宽两百人,长一百人的队伍,以这样的阵型去面对敌人,而敌人是一窝蜂般冲上来,那敌方的六千人始终要面对的是这两百人的方阵威力杀伤,其战斗力当然是恐怖惊人的。

    醴侯还强调,军队强于任何团体的最要原因在于纪律!

    正是因为有纪律,十人、百人、千人同气连枝,一呼百应,任对方再是搏击高手也没有回旋的余地。

    醴侯的原话是:“成军之卒优于散兵游勇为何?无他,乃军纪耳!”

    醴侯还提到一本兵书《卫公兵法》,这本书是唐太宗李世民叫李靖编写的兵书,在唐时只有武将世家和高官显达才能一窥真容。即使是在大武朝,也只有宫内有原版,市面上大多是缺章少句的伪作。

    这也是醴侯为何要央求妻子去宫内求兵书的主要原因。

    他说,通篇《卫公兵法》中,讲排兵布阵的篇章稀少,对讲违反军律者该如何处置却章回众多,同时,书中所言,凡是涉及实战时,对违反军律的处罚基本只有一种---斩!

    丧失主将,随从者斩!

    败阵失旗,队旗失,全队斩;营旗失,全营斩;军旗失,全军斩!

    (这一条让李化羽冷汗直冒,在上云村时,他还真有将“燕山第一营”的旗帜给丢在村中吸引敌人的打算,幸好有老胡提醒,这才没有犯这个“全营斩”的戒条!)

    此外,还有见敌喧闹者斩,箭已上弦回头者斩,不按阵法进退者斩---一共一百六十八种处罚,几乎都是斩。

    “阵定,或辄进退,或辄先取敌,致乱行者,前后左右所干之行便斩之。”

    也就是说,在阵列列成之后,不管你是想凸显个人勇武冲锋在前,还是因为紧张失措跑错了位置,身边的人都可以名正言顺地将你斩杀当场,没人会因此降罪于你,因为踏上战场那一刻,每一个人都是军纪的监督者也是维护者!

    这种残酷军纪的诞生是因为李靖深刻认识到,不世出的名将毕竟寥若星辰,士兵绝大部分都只是普通人,是普通人就会害怕,会畏惧,会恐慌。试想生死一线之际,天上箭如雨下、眼前明晃晃刀斧冲着身体挥砍而来,谁不怕?

    可战斗还要继续,要万千兵士既不乱跑、又不乱喊,只管稳稳当当前进杀敌,要怎么办?只能用最严格的纪律来约束!

    只有杀,只有斩,让所有人都为之害怕,一定要让所有人知道,只有服从军令才能获得生机,甚至是奖赏!这样才能让众人同心,将千万人变成一台精密运转的杀人机器!

    ……

    从醴侯开始说《卫公兵法》的时候,李来就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开始倾听,听到后来已经开始频频点头,似乎若有所悟。

    不过醴侯所说的这些关于纪律的理论,对于李化羽和赵暄来说,却是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钢铁的纪律才能造就钢铁般的军队。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早就让他们听出老茧了。

    其他人可不这么认为,他们不懂,他们是第一次听说原来军队跟壮丁的区别在哪里。就算是王元,他带兵多年,知道士卒要经过训练才能上战场,但为什么要训练却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知道训练过的士卒更听话,仅此而已。

    强调完军纪的重要性,寅时二刻都快过了,眼见天就要大亮,李化羽心里急啊,好几次忍不住要站起来打断,后来还是被陈管事那虎视眈眈的眼睛盯着,才不得已憋住。

    这时,醴侯才说出了开这次军议的最终目的。

    “……眼下胡羯逼近,我等已无退路,必须迎而战之,且战之必胜方能在这生死之敌觅得一丝生机,是以,本侯欲以‘卫公’之兵法组军阵,主动迎战胡羯!”

    醴侯叫来小旗的目的,是把理念和这次作战的目标灌输给所有基层指挥官,这点在李化羽看来是必要且正确的,但在李来看来确实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这帮人大部分几天前还是扛着锄头种地的泥腿子,跟他们说这么多有用吗?等会儿打起来,他们能记得住?

    醴侯却是不管这些,好不容易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心意来排兵布阵,怎能不一展心中所学?

    只是,他用几百年前的唐朝军制来对付现在的胡羯人,真的靠谱吗?

    李化羽还真不好回答。

    醴侯根据《卫公兵法》,将燕西村现在还有的一千两百人分成两个兵种,步兵一千,骑兵一百。

    步兵分成三营,第一营五百人,李化羽率领,以伍为单位,组成十个五十人的“队”,按二十步距离为标准,排列成一个三角形。队长叫“队头”,必须由当队最强壮者担任,因为这个队头站在三角形的最顶端,能否撕开敌人的阵型,他是关键!

    当然,这种阵型里,队头的死亡率也是最高的,毕竟他要当先面对敌人。唯一值得队头自我安慰的是,醴侯用《卫公兵法》治军,其中有“丧失主将,随从者斩”的军律,也就是说,如果队头死了,这一队人必须拼命将队头的尸体抢回来,否则全队皆斩。

    队头排在最前,最后的是队副,他站在队形的最后面,他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保证全队所有人都是听从号令向前,一旦有人回头或者逃跑,一个字,斩!

    这些队副,醴侯将自己的家丁和封户出任,连陈管事都被派上去担任李化羽这个队的队副。

    第二营为三百人,蔡公权出任都尉,这些人全由壮丁组成,持长矛和长枪,按照长短组成六个类似于第一营的三角型方阵,位于全军的最前方。

    第三营为两百人,由王元率领老卒在全军的东侧,所余不多的十几名弓手全部配备在这里,用来抵御西侧胡羯人的骑兵骚扰。

    至于那一百骑兵,醴侯放在西侧,也就是靠近醴侯别院的方向---说不得,万一事不可为,有这一百骑兵保护,最次也能跑进山里吧?

    当然,能有这一百骑兵还多亏了李化羽和李胤,原本李来从王元那里搞来十二匹马,李化羽和李胤又夺了胡羯远拦子至少二十匹马,老鸹从山上带下来十三匹马,再加上村子里的驮马和毛驴,就组建起这种不伦不类的骑兵。

    步兵三个营的具体作战方式是这样的,采用“前一后二”三个战队一百五十人的阵排在前,分成三个不同位置,让胡羯人永远只能冲击一个正面。

    当然,李卫公的兵法里还有诸如战前就要制定好的策略,战力高的放哪里,谁先上谁后上,谁为主攻,谁为佯攻等等,但因为兵力有限,且都是壮丁为主,所以也没那么多说法了,只要能保证按照这个阵型前进,就万事大吉。

    此外,醴侯还特地交代了,万一他这里鸣金(也就是敲锣),各队千万不能乱,要采用李卫公的“抽军之法”应对:“事须抽拔者,即须隔一队抽一队,所抽之队,去旧队百步以下,遂便立队,张施待敌。”

    什么意思呢?

    就是如果事情到了要撤退的地步,我这里鸣金收兵,你们要间隔开来,比如一队先撤,二队不许撤,还要按照原计划前进或者站住不动,一队撤到二队后面百步之后,一队排好阵型应敌,二队再开始往后撤。也就是各队交替掩护撤退的意思。

    同时,《卫公兵法》里还有讲解进攻、防守和撤退中使用的各种各样的旗帜和鼓钲锣响,比如红色旗帜挥舞是何意,鼓响一声和响一阵是何意,响多久是何意,锣敲一遍和两遍又是什么意思……但现在没那么多齐全的家伙什,而且除了王元的正规军外,其他壮丁未必能看懂听懂那些旗号和声响,所以一律规定,“击鼓而进,鸣金收兵”就好了。

    说到这里,李化羽才理解以前古人常说的“竟日激战,双方交手数合”是何意。原来不是一天到晚一直在打仗,而是代表这个兵阵的数次攻防进退。

    想来也是,凭一个人的体力,怎么可能从早打到晚呢?那些拳击运动员够体力好了吧,打一节比赛才多长时间?李化羽自问就算是体力不错了,可他连续挥刀几分钟也要累趴下了,更何况其他人。

    “阵在军在,阵散军亡。”

    醴侯最后总结道:“诸君,能否立军功于当下,就在此战!”

    被醴侯滔滔不绝说了快一个时辰的四十多名小旗官已经是头昏脑涨,忙着记自己是哪一队,根本没人应和他最后慷慨激昂的总结,场面倒是不冷场,所有人都在交头接耳,闹哄哄一片。醴侯只能尴尬地摸了摸鼻子,讪笑地坐下来喝一口已经凉了的茶水。

    纷乱间,鸡已经打鸣了。

    李化羽不能再等,立即站起身点名:“赵暄、老鸹、老胡、伍小五、杨小三、邹大郎,你们六人担任我营的队头,”说到这里,他又转头看向王元:“王都尉,除了老胡,再借我几个人吧?”

    王元正要答话,那边林冲已经站了出来:“李都尉,你看我如何?”

    “我也算一个!”夏山也站了出来。

    “算我一个!”武大也应声而起。

    加上李化羽自己,正好十个人!

    其他人都看向了李化羽,包括李来。

    李来是知道的,李化羽这个营任务是最重的,同时也肯定是伤亡率最高的,因为他们要冲阵,还要保持队形不乱,而胡羯人又都是骑兵,他们的结果难料。

    可没想到,这么危险的营头,居然还有人抢着做最危险的队头!

    李化羽哈哈一笑,也不答话,冲醴侯和李来抱拳一揖就率先走了出去。

    林冲三人也向李来一揖,似乎还想说什么,李来已经面若寒霜地拂袖而去。吕轻侯对林冲三人摇了摇头,苦笑着去追李抚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