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争魏 >第七百一十二章 备战
    “朕今年四十有三,生平唯一之志便是统一天下,让百姓免于战乱。”



    其实不仅仅是志向,也是野心。



    鲁芝皱眉道:“百姓刚过上两年好日子……”



    “好日子以后有的是,但司马家不灭,朕寝食难安,他日司马炎统数十万大军进攻关中,百姓更苦更难!”杨峥没忘记潼关、武关还掌握在司马炎手中。



    这几年大秦周边的敌人一个个的覆灭,软柿子都被捏完了,也该碰碰硬的。



    “朕不是说现在出征,而是大秦军民当做好准备!”杨峥只是想把紧箍咒紧一紧。



    卫瓘笑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陛下当年自西平而起,兵只数千,将才数人而已。”



    令狐盛眼中略略失望。



    鲁芝则松了口气。



    其实能有这两年的安稳环境,还要感谢孙皓的生蹿下跳,一直跟司马炎过不去。



    现在孙皓没了,钟会老奸巨猾,肯定不会轻易介入东西大战。



    加上陆抗驻守荆州,江东会安分很长时间。



    很难说中原的目标不会转向关中。



    与其等别人来打自己,还不如自己打出去。



    “江东短期内难有大战,调杜预回长安,升张辅为益州刺史。”蜀中有张辅和罗宪够了,一个在后方经营,一个在前方镇守。



    当年罗宪还曾击败过陆抗、步协的联军。



    “设临晋仓、太原仓贮备粮食、兵器、军械,打造新式霹雳车,长安增设牧马监,买入民间、西域、漠北的优良战马,屯田司的奴隶编为辎重兵,中军和府兵的训练强度加大,宣义司制造舆论,宣传天下一统,中原的细作再增加一倍,朕要中原的所有消息。”杨峥一口气说完。



    这些措施实施下去,秦国的战争机器就开动了。



    前些年一切为了民生,以后要转为战争。



    庞青拿起小本快速记录着。



    鲁芝闭上眼睛,似乎在思考其中得失。



    其实秦国在十二转军功和均田制的作用下,早就转为巨大的战争机器,一直被杨峥按着。



    随着周围的对手一个个的被解决,现在轮到中原了。



    如果不扩展,则必然内卷。



    秦国锐气会渐渐低靡,渐渐沦落成中原和江东的样子。



    老一批的豪强被压制,新的又在成长之中。



    “臣附议。”令狐盛最先拱手。



    接着是卫瓘、庞青。



    最后是鲁芝。



    自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至今已经八十多年。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也到了该统一的时候了。



    如果中原是曹操和司马懿,杨峥也认了,乖乖缩在雍凉。



    但现在已经换成司马炎,难道真要等他的傻儿子司马衷上位?



    “三年!三年之后,大秦将东出,一统天下!”杨峥心潮起伏。



    鲁芝的想法杨峥理解,想多积累一些元气,十拿九稳之后出兵。



    但天下从来就没有十拿九稳之事。



    占田制既然不肯衰落,那么杨峥只能出手强行把它按下去,打断它的上升势头!



    “陛下既然要大兴整兵备战,臣建议将五曹升为五部,增强其职权,配合陛下行事!”鲁芝睁开眼道。



    五曹者,吏部尚书、五兵尚书、田曹尚书、度支尚书、左民尚书。



    是三省六部的雏形。



    其实自东汉以来,华夏的雄主名臣们就已经在不断改革官制,以适应天下形势。



    丞相、大司马、大将军权力过重,若所托非人,就会大权旁落。



    “伯父试言之!”杨峥兴趣大起。



    秦承魏制,魏承汉制。



    很多部门权力重叠,造成行政效率缓慢,例如度支尚书掌管全国的收入和支出,却跟左民尚书、田曹尚书的权力有很多重叠之处。



    吏部尚书跟五兵尚书又有很多职权重叠。



    五兵是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但秦国只有中兵、府兵、义从。



    地方州郡兵属府兵。



    该改的地方太多了。



    以前摸着曹魏、司马家过河,现在要走自己的道路了。



    很可能鲁芝一直在酝酿此事,今日才说出来。



    “五兵尚书改为兵部,田曹尚书、左民尚书合为户部,吏部、度支不变,增设工部。”鲁芝浸淫官场几十年,自然熟知各种弊病。



    不过在这方面,杨峥更有发言权,“伯父所言甚妙,朕建议田曹、左民、度支合并为户部,吏部、兵部、户部、工部,再增设刑部、礼部!”



    至于三省,早就有了,中书监就是中书省,尚书省沿袭汉代以来的尚书台。



    门下省名为侍中寺。



    王允改宦官机制,革除十常侍之弊,增设侍中,以国中才俊充任之,随侍皇帝左右。



    魏晋本质上奉行的是侍中政治,皇帝左右侍从参与的谋议和谏诤国家大事。



    【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www.yeguoyuedu.com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侍中从汉代皇帝身边的顾问转为实权,直接影响国家的运行。



    包括大将军、大司马其实都是围绕在皇帝身边的高级侍中而已。



    皇帝信任谁,谁的职权就会无限放大。



    本质上是人制,而非制度。



    五曹的地位更为低下,职权各种重叠。



    所以三省六部也是历史的一个大潮流。



    听完杨峥的建议,鲁芝眼神一亮,“陛下天授神机,臣不如也!”



    “此制甚妙,各部各行其事,不再互相推诿、掣肘。”卫瓘赞许道。



    三省六部差不多是古代官制的范本,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秦国行均田制、府兵制,总要有配套的框架不是?



    有了六部,大将军、大司马、丞相这个级别的重臣就可以取消了。



    这时代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平衡皇权和臣权。



    臣权太大,必然会压制皇权。



    但皇权太大,也不是什么好事。



    孙皓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最好的制度是互相影响,互相牵制,即便皇帝水平一般,国家也能良好的运行下去,而不是被权臣架空……



    魏晋一直到南北朝,兴起的权臣一波又一波,根源就是官制的缺陷。



    直到隋文帝设立三省六部,华夏才趋于稳定。



    杨峥本来想顺手把三省也推出来,不过转念一想,三省互相牵制互相掣肘,虽利于平衡,但不利于即将开始的统一大战。



    还是等天下一统,再考虑此事。



    改建六部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各部的交接、人员任用、适应等等,都需要时间。



    杨峥还要看看六部适不适应秦国的水土。



    随便一个小细节出现问题,就是全国性的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