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重生之吴霸春秋 >第520章天下之大争
    在庆忌的授意下,伯噽前来洛邑王城一侧的晋侯行辕,跟晋人交涉一番后,终于以赵鞅的心腹家臣董安于,将伍子胥的妻儿换了回来。



    原本是想令晋人将要离一起归还的,奈何,晋人声称要离已经不见踪影。



    交涉无果之后,伯噽只能带着伍子胥的妻儿回去向庆忌复命。



    对于要离那个卑鄙小人,庆忌也不太在意。



    大势所趋之下,庆忌可以日后再找一个机会,让黑冰台的刺客找到要离,进行暗杀!



    庆忌一般不记仇,因为有仇的话,他当场就可能报了。



    翌日,在洛水河畔,已经搭建起一座四方台,前来参与会盟的有吴王庆忌,以及晋侯姬午,吴晋两国的一些重臣也会参与其中。



    至于周天子姬匄是负责从中调停,充当一个和事老的角色。



    而郑伯姬趸,则是被吴晋两国心照不宣的撇开不谈。



    姬趸原来跟着晋侯一起来到洛邑,就住在王城的传舍当中。



    这一次的弭兵之盟受害者正是郑国。



    伍子胥率军攻克新郑城,姬趸无奈出逃,期望得到晋人的帮助,一起联军讨伐吴军,将伍子胥的兵马赶出郑国的地界上。



    不过,晋人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得并不积极。



    显然,晋侯和六卿都不愿意轻易跟吴国开战,大动干戈。



    于是这才有了洛邑弭兵之盟,代价就是郑国的城邑土地会被瓜分。



    晋侯姬午,即历史上的晋定公,年纪跟庆忌差不多,都是而立之年,不过姬午的体型较为瘦弱,看起来英气不足。



    穿着宽大的冕服,头戴平天冠的姬午,看上去有点像是“沐猴而冠”……



    庆忌穿的则是一身常服,以紫金冠束发,腰佩龙渊剑,相貌堂堂,英武不凡。



    在周天子的见证下,庆忌与姬午相互行礼之后,就在四方台上对席而坐。



    陪同姬午出席的是晋国的上卿士鞅、赵鞅,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卿大夫及其家臣。



    陪同庆忌出席的是治粟内史范蠡、廷尉伯噽、御史大夫伍子胥等一众大臣。



    在庆忌和姬午的面前,他们都只是在身后站着,并没有坐下。



    四方台之外,则是旌旗蔽日,戈矛如林。



    吴军的宿卫,以及晋军的将士都相对而立,虎视眈眈的看着对方。



    “晋侯,寡人的意思是……”



    庆忌来到悬挂着羊皮地图的屏风边上,拿出一支直鞭,指着名为“新郑”的地点。



    “以新郑为分界线,我吴国可以将新郑城让出来,还给郑国。”



    “郑国的疆域,一分为三,新郑、长葛、制田、牛首等新郑以东的十几座城邑,可以仍归郑国。”



    【讲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www.yeguoyuedu.com 安卓苹果均可。】



    “吴晋两国可平分新郑以西的城邑土地,以釉水为界,釉水以北八座城邑归晋,釉水以南七座城邑归吴,你看如何?”



    闻言,姬午没有说话,而是静静地盯着羊皮地图看上一遍。



    又跟身边的士鞅、赵鞅商议一下后,姬午终于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善!”



    这一次庆忌可谓是将郑国的疆域划分成了三个部分。



    以釉水为界的话,晋国比吴国多一座城邑,不过疆土略小一些。



    这是无伤大雅的。



    郑国其实算不上撮尔小国,在所有的华夏诸侯国当中,郑国称得上是中等国家当中,最顶尖的一个。



    从疆域上来看,现在郑国与鲁国差不多,大于宋、卫、陈这三个中等国家。



    从人口上来看,郑国也是跟鲁国一样,超过百万的。



    而郑国地处中原,沃野千里,适宜耕种,而且道路四通八达,使得郑国的商业跟着颇为繁荣。



    所以说,郑国的综合国力不差,强于鲁国、燕国、楚国,弱于吴国、晋国、齐国和秦国。



    为什么郑国这样的强国,会沦落到这种地步?



    咎由自取而已!



    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



    名相子产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春秋初年,郑国已有三军,内战用的军队已达二百乘。



    三军外并有徒兵和临时添置的军队。



    就庆忌所知道的,原来的郑国有十万人的军队,六万都聚集在都城里。



    郑国的军力当在鲁国之上。



    在鲁襄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48年,郑子展、子产带车七百乘伐陈,车数与城濮之战晋车之数相等。



    后来的晋、郑铁之战,晋将卫太子蒯聩登铁丘上观望郑军,看见郑军很多,害怕起来,自投于车下。



    此战晋人以郑为大敌,可见郑国的兵力自春秋初年到末年始终不弱。



    而郑军曾与晋、楚和诸侯联军开战,诸侯的兵甚至畏郑不敢越过郑境,反被郑军所败。



    郑国军力的强大于此可见,则为千乘之国并非虚言。



    郑国采取的是“赋兵制”,跟现在列国盛行的兵农合一制大同小异。



    大抵是寓兵于“士”和“民”的。



    “士”指武士,他们的唯一事业便是习武打仗。



    至于普通黎庶,是平时三季务农,一季演武,又在四季农闲的时候举行狩猎以讲习武事,三年大演习一次。



    国家的常备军是武士之类,遇到战事,便征士民为兵。



    当庆忌听说伍子胥率兵伐郑的时候,心里有些发憷,就是担心郑国的战争潜力太大,可能会拖垮吴国。



    不过,现在庆忌回想起来,他似乎是忘记了“蝴蝶效应”这一回事。



    郑国已经被大幅度削弱了。



    两年前,楚国的沉诸梁率军大败郑军,一度兵临新郑城下,好在因为楚国爆发白公胜之乱,郑军跟着就收复失地了。



    那一阶段的郑国,本来应该休养生息,恢复一下国力的。



    再接着,郑人在晋国的教唆下,在今年开春,大举进攻刚刚建立的荆国,被伍子胥在方城一带直接率兵斩首万余人,田穰苴也在叶邑取得大捷。



    这前前后后加起来,郑国不知道死了几万兵马,反正是主力大军都打没了。



    难怪伍子胥能率兵一战而下新郑城。



    原来的郑国固然号称“千乘之国”,带甲十万人,但是这十万人马不过是临时拼凑起来的。



    可堪一战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