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修道十年,出门已是到了强秦 >第两百七十章 人力有时尽,天意命难为!(第二更)
    何瑊勃然怒道:



    “汝之言,何其谬也!”



    “天下士人为实现大同群策群力,你不仅不感念天下士人之正道,反在此大言不惭,狺狺狂吠,恶语中伤,更欲将自家粗鄙浅薄之言,凌于诸子先贤之上,言行之卑鄙恶劣,实骇人惊闻。”



    “众人所讲皆为切实中肯的治世之策,然你不想着让秦廷力行,反倒用一些空洞虚妄之言,对汝等恶语相向,此等小人行径,岂是大国臣子之所为?由此可见,庙堂之上,早已是朽木为官,殿陛之间,亦皆为禽兽食禄。”



    “难怪国乱岁凶,四方扰攘。”



    “实乃天不容也!”



    四下死寂。



    守卫冀阙的侍从已怒目而视。



    何瑊依旧不无所动。



    他继续道:



    “你何错之有?”



    “你错在无知、无能、无耻!”



    “目下苍生饱受涂炭之苦,祈盼天下达成大同久矣,然秦政暴戾残害生灵,致民不聊生民怨民愤,天下民众寄望于理想大同,然你不仅不躬身力行,反倒公然诋毁大道,摧毁民众坚守,陷民众于身心俱苦,还欲动摇士子之心。”



    “其心可诛!”



    “你之所为,非是为民。”



    “实乃灭绝文明、灭绝天理、灭绝人性!”



    “必将为天下人所不齿!”



    突然,秦落衡大笑出声,他站直身子,目光坚毅的扫过众人,而后居高临下的望着何瑊,冷冷道:“灭绝文明?灭绝天理?灭绝人性?好大一顶帽冠,我秦落衡何时有的这般能耐?”



    “且不说我言之有无道理。”



    “你们似乎已经忘了,这次盛会所为何事。”



    “文明立治!



    !”



    “天下英才汇聚咸阳,商议天下大治之策,你们有你们的观点,而我有我的看法,眼下你我意见相悖,你可以质疑,也可以反驳,但拿所谓‘文明、天理、人性’压人,岂非过于气急败坏?”



    “天下议治,本就畅所欲言,何以容不下异己?”



    “难道天下只能有诸子的想法,而不能有诸子之外的意见?你们把诸子思想奉为圭臬,穷其一生,都在钻研诸子之学,见其他人敢想你们不敢想,敢说你们你敢说,便认为此人罪大恶极,极尽口诛笔伐,这未免太过霸道了吧?”



    “百家争鸣恐怕不是这幅场景。”



    秦落衡轻笑一声。



    继续道:



    “我对诸子一向很敬重,也很感佩诸子高屋建瓴之主张,我这段时间有幸拜读了不少诸子文章,对诸子之学,也有了更深彻的了解,正因为此,我不由感叹人力有时尽,天意命难为。”



    “人的力量和才智都是有限的,很难突破时代的桎梏和限制。”



    “诸子皆为惊世之才,他们生于乱世,却能突破时代限制,目光高远,贯穿天下,因而提出了影响华夏数百年、上千年甚至更长远的主张。“



    “但人算终究不敌天数。”



    “诸子才华盖世,才通天地,凌于时代长河之上,却也只能望及天下由乱到治,对后续的治到盛,却始终难以望及。”



    “非诸子不才,实天意难为。”



    “大同亦然。”



    “大同只是诸子对天下从乱到治的期望。”



    “但也仅仅是从乱到治。”



    “治世到盛世是何等盛景,诸子没有涉及,因为太过于超前,已经非是诸子能想象得到,他们身处的时代,正值连绵刀兵,纷争不断,也不容他们深想,因而诸子一生之学,大多局限于由乱到治的政治。”



    “纵然如此。”



    “诸子也给世人留下了美好的期许。”



    “大同,便是诸子留给天下民众的,对战乱之中的民众而言,大同的确是个令人遐想联翩的盛况。”



    “诸子超越时代,提出了跨时代的大同。”



    “但吾等便不能继续超越?”



    “诸子身前所求,不过是天下一统,而今我等却已然站在了诸子目光所及之终点,但诸子目光所及之终点,对吾等而言,只是一个起点,何以用数百年前的期许,束缚自己的思想,束缚天下人的所求?”



    “天下从乱到治,仅为万民皆有所养?”



    “若是如此。”



    “这代价未免过于沉重了!”



    “你们认为大同很难实现,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若是说全部实现,确实是不太现实,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这几点,其实很长时间都做不到。”



    “但后续‘讲信修睦......故外户而不闭’这些,诸位若是细想,或许会在秦律中一一找到对应,等到秦律深入人心,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教化,万民皆有所养,天下讲信修睦,其实未必不能实现。”



    “相比天下为公,民众更在意吃穿。”



    “但这些便足够了?”



    秦落衡摇头。



    沉声道:



    “不够!”



    “远远不够!”



    “诸子身处的时代是乱世,当时正值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在那段时间里,铁器牛耕开始推广,社会各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乱世尚且有这么大进步,何况是治世?若是天下真的实现大治,便会开始进入一成不变?甚至停步不前?”



    “不会!”



    “天下还会继续进步。”



    “到那时民众也将不仅仅只求温饱。”



    “还会有更多的追求。”



    “我知道很多人都认可,民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但若是真的实现了天下大治,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能不能让民众脱离追求温饱,继而去追求更多更美好的生活?以此作为民众辛勤劳作的推动力?”



    “诸位可曾畅想过天下未来的盛景?”



    “十年后、百年后、千年后,甚至是万年之后?”



    “那时天下又当如何?”



    “若是仅局限一个‘万民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我等的目光岂非太过于狭隘,太过于浅薄,太过于短视了?”



    “这次盛会探讨的是天下治理之道。”



    “若是光论治理之道,岂非太过乏味,未来世界如何,我等的确如数百年前的诸子一般,难以用自己的目光企及,更谈不上为未来社会提出治理之策,但汝等皆为饱学之士,难道就不能交流一下脑海中对未来的盛景?”



    



    “这岂不比争执诘难来的畅快?”



    众人默然。



    他们正坐在席上。



    目光十分复杂的看着秦落衡。



    心绪可谓五味杂陈。



    他们已高看了秦落衡不少,直到听到这番话语,也不由暗自叹服,他们还是小看了秦落衡,其目光之高远,眼界之宽广,胸襟之豪迈,早已超迈古今,就算是诸子先贤少有能及。



    他们在盯着个人得失、盯着家族私利、盯着国仇家恨时,秦落衡却已经放眼于天下大治之后,放眼于浩瀚的历史长河,更放眼于华夏的未来。



    此等超迈古今的目光。



    他们如何能及?



    他们汗颜不止的同样,也对秦落衡彻底服气。



    而且是心悦诚服。



    场内寂寥无声的时候,外面有人发问道:“敢问秦博士,你何以认为天下能很快达到大同,据我所知,天下食不果腹者大有人在,天下农田大多已被分割殆尽,短时也很难有大量农田出现,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民众温饱?”



    秦落额首道:



    “你说的不无道理。”



    “但也并非不能得到解决。”



    “我曾在博士学宫高谈阔论过,其中我便讲到,农家可以转化思路,把目光从耕种技术和方式上,转移到粮种和粪肥上,眼下公厕推行,其实已经让天下获益不少,但这还不够。”



    “天下民众大多缺衣少食。”



    “农家要以让天下人吃饱饭为己任。”



    “眼下粪肥短时不缺,但粮食产量却难以大量突破,在我看来,原因有很多,其中关键便在粮种上,若是能找到一种高产粮种,或者是自己培育出一种高产的粮种,到时天下一亩地的产量或许能从一亩1.5 石,增到2石,甚至更多。”



    “若有朝一日一亩粮产10石,天下又岂会再有食不果腹的情况?”



    有人惊疑:“但这真的可能吗?”



    秦落衡斩钉截铁道: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眼下大秦深陷内外困顿,短时的确腾不出手,但等到大秦解决了内外忧患,将精力放到天下治理上,很多问题都将得到解决,一个整合完毕的庞大帝国能爆发出来的潜力,远超你们想象。”



    “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问题之后不敢面对,不去解决。”



    “而大秦向来敢于直面任何问题。”



    “民众食不果腹、衣不裹体的问题,大秦将来一定会去解决,而且一定会解决,不仅这些,民众的衣食住行,大秦也都会陆续去面对去解决,不然何以称得上是天下大治?”



    “只是具体多久能解决?”



    “我不知道。”



    “但我相信在朝廷鼎力支持之下,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得到解决,只不过时间相对有慢有快,天下百废待兴,需要朝廷解决的事很多,所以还请诸位多给朝廷一些耐心,一些时间。”



    场外一阵骚动。



    对这个说法,众人不太认可。



    但也无法指责。



    短暂的骚动质疑之后,有人起身问道:“秦博士,你眼中的大秦盛世是何模样?又该是何等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