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修真小说 > 修仙模拟:我的悟性有点高 >第二十七章:钟鸣(求追读~)
    又是五十点经验。

    没出意外,曾凡走的很安详。

    陈平松了口气。

    不对,不能叫曾凡,应该叫寄生灵。

    【寄生灵:九州鬼魔之一,因曾凡于修仙一道屡屡受挫,心生不满,被寄生灵所蛊惑,两者共用一躯。后曾凡自我意识逐渐被寄生灵吞噬,最终消亡,沦为鬼物。】

    打开寄生灵的面板,陈平不禁瞪大了眼睛。

    不愧是寄生二字,这不就是典型的反客为主吗?

    怪不得看不出异常,寄生灵和曾凡原身一起生活许久,自然是在方方面面都沾染上了曾凡的气息。

    潜移默化的改变。

    可怕!

    不过原身看起来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

    因为根骨太差不能修仙就去自甘堕落,与鬼魔同流合污,这样的人……可怜又可恨。

    “大胆!”

    杜子莹的声音自门外响起。

    县衙是一县根本,在县衙有气息波动,这可不是小事。

    杜子莹身为修行之人,自然是第一时间便察觉到了异常,从修炼的状态里抽身而出,直奔源头。

    只不过她还没过来,战斗便已经结束了。

    看着地上的尸体,一旁有些呆傻的赵守,以及手持长剑的陈平,杜子莹暗自做好了跑路的准备,蹙眉道:“陈师弟,你这是?”

    虽然修行之人和凡人地位差距极大,但修行之人如果随意诛杀凡人,一样是要受到惩罚的。

    更不要说,这家伙还是大梁王朝的县尉。

    妥妥的官吏。

    要不是觉得陈平不是那么莽撞的人,杜子莹都打算直接跑掉,将此事上报宗门了。

    陈平转身收剑,向杜子莹微一拱手,轻声道:“杜师姐,此人已被寄生灵吞食灵智,早已不是人族。

    师弟察觉异常,担心迟则生变,这才出手突然了一些。”

    杜子莹缓缓点头,仔细地感受了一番。

    片刻后,她蹙起的柳眉舒缓,整个人轻松了许多。

    果然,陈师弟确实不是那么莽撞的人,这里面的确有鬼魔存在的气息。

    虽然微弱,但的的确确存在。

    赵守这时也反应过来,生怕杜子莹和陈平两人再打一场,连忙插嘴道:“杜仙子莫急,陈小……陈仙师所言不CN县尉确实是鬼物,下官,下官识人不明,让仙师费力了。”

    “嗯。”杜子莹微微点头,向陈平说道:“陈师弟除魔卫道心切,这一点师姐我是清楚的。

    可此人毕竟身份不同寻常,陈师弟下次还是要多有些把握再去做才是。”

    也不知杜子莹这话是否有劝告的意味在,陈平应道:“杜师姐放心,师弟就是有了万全的把握,才会来出手除魔的。”

    杜子莹上前仔细检查了一番曾凡的身家。

    手法熟练,一看以前就没少干。

    只不过一个练气境界的小渣渣,身家实在是没有什么丰厚的。

    除了几块修行之人都会使用的灵石以外,就只是一些寻常的草药。

    外加一块令牌。

    令牌呈现暗金色,上面刻着一个大大的‘幽’字。

    灵石加起来还没有十块,草药也是凡品,杜子莹回身看了一眼陈平,两人点头会意,随后由杜子莹将令牌和其他的东西,一起交给了赵守。

    “赵县令,不管怎么说,此人也是大梁王朝官吏。

    这些东西,还是理当交由大梁处理,我们就不插手了。”

    赵守看着由杜子莹递过来的东西,不由地咽了口口水。

    不是馋的,是怕的。

    一个鬼物居然能进入朝廷的体系里。

    哪怕只是最低级的县尉,那也是实打实的官。

    这事要是传了上去,指不定要捅出多大的篓子,又有多少人要因为此事掉脑袋。

    当然,这些事他其实并不在乎。

    可就算是用下面想,那些大人物遭殃,自己一个小小县令……能落得好?

    看出了赵守的犹豫,陈平突然提醒道:“浮云县一连发生三起鬼魔作乱,之前王家的那件事还能称之为偶然。

    可百花楼的鬼魔是由曾凡发现的踪迹,也是由曾凡封锁的周边。这明显是一起有预谋的事情。

    赵县令还是向上面知会一声的好。”

    赵守猛地打了个哆嗦。

    一直都在想着自己的仕途,差点忘了,这可是鬼魔。

    “多谢陈小……陈仙师提醒,下官谨记。”

    ……

    大梁王朝,京师,国子监。

    儒家体系以圣贤为根基,而天下儒道的源头,就在国子监。

    当然,说是国子监,也不是完全的贴切。

    因为在国子监上,还有一个书院的存在。

    也正是书院,在天下分化出了各类圣贤之道,在各个不同的国家,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国子监。

    只是书院自三千年前突然消失,儒道之首的位置从此悬而不决,各国均标榜自己为儒家正统。

    因为这事,各国闹过极多的不愉快。

    作为大梁王朝的朝廷根基,也是无数儒生的心心念念的圣地,国子监素来深沉。

    一日,国子监的众多大儒正在为学子授课。

    忽然,悠长的钟声骤然响起。

    咚~咚~咚~~

    一下,两下,三下……

    正在授课以及认真听课的大儒和儒生们纷纷停下手中的事情,目光郑重地看向东方——国子监钟鼓楼的方向。

    国子监的钟从来不轻易响动,若响,必有大事发生。

    咚~咚~

    钟声依旧,众人的目光愈发凝重。

    甚至有一些自身情绪控制不到位的学子,已经忍不住地站了起来。

    脸上有抑制不住的期待。

    终于,咚~!

    最后一声钟响!

    钟鼓楼内,偌大的古钟面前,端坐着两位身着白袍的老者。

    一老者道:“钟鸣九响,这是……书院行走出世了?”

    旁边的老者摇头道:“书院三千年不见,我等亦有三千年不见书院行走,此等可能性,恐怕不大。”

    “可儒钟不会随意响起。”

    “我推算过,今日钟响,缘在东南。到底如果,遣人一查便是。”

    “东南?范围是不是太广了些?”

    “事关书院,广一些也得查。”

    “人选呢?”

    “前些日,浮云县有奏疏送到,说是其辖内有鬼魔作乱。此事,可由刑部主持。刑部左侍郎房怀秀,是个机灵的人。”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