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科幻小说 > 雪映姑苏之孤独的日记 >第164章 孤独的日记 B19: 做饭
    ***《雪映姑苏》之《孤独的日记》b18:风筝***

    大丫动手能力强,无错喜欢和她在一起,让我这个当妈的有点失落。他俩先是将鸡圈的笼子翻新了一下,既而,又修补了那个破了个洞的鱼篓,然后又加工了一个碗架,虽然粗糙了点,但是却很实用,放在八角木屋中。之后,又将洞口的炉灶重新翻修一下,翻修后一点也不从下边冒烟。

    半个多月前,无错说他想要一个风筝玩。大丫抽空带上他外出了几次,先后搜罗回来一些竹子、鱼线、布料等,然后两个人缝缝补补忙了半个多月,做了两个风筝。一个风筝很普通,就是一个长方形,黑色布做成,起名叫黑鬼风筝;另一个风筝是用不同的颜色的布料拼凑一个图案,远看像个青蛙,蓝色的青蛙。

    其后,又加工了两个长方形木板,长宽分别为三十厘米和二十厘米左右,对角位置钉上一个圆形木棒,做成一个简易的风筝线板。

    一切准备就绪后,等到天稍微好一点时,两个人出去试放,我在家带着雪声。那两个人出去好久才回来。无错满脸兴奋的样子,看来玩得很开心。

    “怎么样”?我问。

    “单独放,黑鬼可以,青蛙还不行”,无错边说着边找水喝。

    不明白他说“单放”是什么意思,也没细问,我去准备吃的。

    那两个人也不休息,又忙活起来,看起来对那个蓝青蛙不太满意。

    午饭后,无错拉着大丫出去试蓝青蛙,将黑鬼放在洞里。天快黑时两个人才回来。这次二人走得不远,就在洞口东侧草坪上放,我抽空出去看他们两个,两个人大部分时间蹲在地上琢磨那个蓝青蛙,只是偶尔放起来看一看,放起来后,似乎不满意,继续修理。

    晚上边吃饭边聊。我问无错:“风筝难吗?我觉得挺简单的”。

    大丫要回答我话,我用眼神制止她。这纯粹是为了聊天而找个话题而已。果然,无错很不高兴,觉察出我的话中有贬低他的意思,大声地反问:“怎么啦?简单?简单的话,你做一个试试,给我做一个试试”。

    “那…你讲讲风筝的原理”,我不理他如何发火,继续说。

    “这个风从这边向这边吹”,无错举起旁边的黑鬼,边比划边说:“风筝这么斜着,这有个上升的…风把它向上推,不就飞起来了吗”。无错没好气地解释。

    “那风筝倾斜成什么角度最合适”?我问他。

    “这…不知道”,无错有点泄气。俄尔,又提高了声音:“所以要反复试呀。我和大丫阿姨不停地调这三根绳子长度,就是试如何才能飞得更高。那你说说什么角度最合适”?

    “试出来了”?

    “当然,试出来了”。无错没好气地回答我。看他回答的神态与语气,当是没有试出来。

    小小年纪,死要面子。看来,死要面子是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劣根性。

    当天晚上睡觉前,他反复琢磨那两个风筝放在哪里最好,一会放这里试试,感觉不放心,又换个地方试试,似乎感觉还不放心。躺下后,盯着放着风筝的地方,一动也不肯动。我逗他:“你不会就这么一直盯着它吧?不睡觉了”?

    “不睡,我看着,防止雪声给我动坏了”,无错没好气的说。

    “你上下眼皮这么打呀打呀…一个不小心,眼皮就合上了。然后雪声趁你不注意,他就过去了…”,过了好久,我看他还没睡着,便故意拉长了音调,慢腾腾地说。

    “唔…妈…”,他不知道说什么好,又生气,和我耍赖。

    “你可以想办法解决”,我说,“耍赖并不管用”。

    “那、这里就这么大,往哪里放,他都能够到”。无错赖唧唧的说。

    “你可以放在外边…”。

    “外边风刮走怎么办”?

    “外边八角亭里呀”!

    “妈你说话能不能不拖长音”,黑暗中感觉到无错噌地坐起来,一丝丝亮光中,拿起那两个风筝,出去了。

    ***

    几天后,又是一个好天,风不大不小,恰好适合放风筝。

    不到中午,无错就忙着去检查鱼篓,临走前一再叮嘱我不要等他回来再做饭,感觉差不多了提前做好饭,他好一回来就吃,吃完后放风筝。

    三口五口急吼吼吃完饭后,无错拉着大丫便要走,在他嘟囔声中,又过了一会儿,我抱着雪声,和他二人一起去放风筝,地点就在北边湖边。他俩放风筝,我和雪声在旁边看。

    两个人先放起来黑鬼,然后将线板卡在枯树枝杈上,又去放蓝青蛙。

    雪声对着天上飞的蓝青蛙叽叽呱呱地说着什么。

    俄尔,两个人又把蓝青蛙收了回来。我抱着雪声走近二人,看两个人忙活,原来他俩要把黑鬼的线接在蓝青蛙背面,一线两个风筝。想法不错,挺有创意,一线两风筝,可以飞得更高更远,远端的风筝在近端风筝的基础上飞升。

    连上线,大丫放线,无错手拿着蓝青蛙,不时看着拿着线板的大丫和远处飞起来的黑鬼。差不多长的时候,无错将蓝青蛙使劲向上一扔,扔得我心里一紧。

    这动作够粗糙的。放风筝时,是不需要扔风筝的,只要手轻轻一松,就可以了。大概无错以为风筝是扔起来的。

    蓝青蛙左右摇晃中慢慢挣扎着向上飞,没多高,左右摇摆幅度越来越大,带动着后边的黑鬼也剧烈晃动起来。

    无错着急地又喊又跺脚,大丫无奈地收线。蓝青蛙向左栽倒下来,绕着线逆时针转动,远处的黑鬼直接落在了湖里。

    大丫忙着收线,我放下雪声,过去帮着解开蓝青蛙后边的线,最后,拎着湿漉漉的黑鬼,我们往回走,他俩边走边讨论。

    我不参与他俩的讨论,回到洞里开始杀鱼、准备晚餐,听着二人争论。

    随后几天,两个人又去试了几次,每次都是兴冲冲地去,垂头丧气地回来。

    终于有一天,两个人出去放了半天风筝后,又是垂头丧气的回来。无错气馁地说:“不放了,烦死了”。

    大丫也愁眉苦脸的说:“为什么两个放在一起,就不行了呢”。

    “是呀,单独放的时候,都行的,连在一起就不行了。唉…”,无错一屁股坐在桌子旁的小凳子上,没坐稳,四仰八叉仰倒在地,又坐起来,接过我递给他的温水,一口气喝完。

    “单独放的时候,方向一致么”?我插嘴问。

    “完全一致”,无错抢着回答。

    “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但是基本差不多”,大丫说道。

    “奥…基本一致就行”,我走进洞里,从我的笔记本上拿出一张纸,递给大丫:“下一次按照这个示意图连线,应该可以”。

    无错“蹭”地站起来,一把抢过我手中的纸,疑惑地看了我一眼,低头看图纸,问:“妈,你画的?你肯定可以?你会放风筝?我怎么不知道”?一连串的疑问。

    “当然,不能说百分百。只要你那两个风筝单独放时方向基本一致。另外风不能太大,就行”。

    “大丫阿姨,你看看行不行”?无错并不相信我,将图纸递给大丫。他更愿意相信大丫。

    大丫看了看,将信将疑地说:“好,下一次试试”。

    “注意几点。前一个风筝…就是离我们近的这个风筝与风筝线的联结点,要选那个离得远的风筝的线接近水平的位置”。我进一步说明。

    无错没听懂,要我解释细一点儿。

    大丫也期待地看着我。

    我坐下来,将大丫手里的图纸放在桌子上。他们两个人也凑过来。上边画了两个风筝以及两个风筝的连接方式。我边指边解释:“这个风筝,我们叫它a风筝吧,是离我们远的那个,也是飞得更高的那个。当单独放a的时候,你们注意到没有,当你放的线很长时,他这个线几乎是抛物线形状,抛物线…就是离风筝越近的位置线越陡,越接近垂直,而离风筝越远的地方,线越接近水平”。

    二人点头。

    “这个时候,无论你再放多少线,风筝几乎都不会再高,仅仅是变得更远而已,因为接近水平的部分占去了总线长的大部分。现在,要想让这个风筝飞得更高,就要在水平部分的适当位置另外放个风筝,将水平部分抬高。于是,就有了这个b风筝,b风筝的线连接在a风筝的线的水平部位,b将a的水平线拉高,于是a风筝就更高了,对吧”?说完,感觉自己似乎解释得有些啰嗦。

    大丫点头,表示同意。

    无错点头。

    “好,那么有个问题,从两个风筝的线的联结点到b风筝的这部分线的长度,要满足什么条件”?我问无错。

    无错想了想,说:“不能太长。最好是…如果单独放起来的话,b的线…从联结点算起,应该越陡越好”。

    “没错,就这样”。

    “那先前那种为什么不行?我们也是把近的这个b风筝连在差不多相同的位置的”?无错问我。

    “我这种是分叉型,一个总线两个分线,每个分线带一个风筝。你那种是一根线两个风筝,a风筝的线直接连在b风筝的背面,两个风筝和线板都在一根线上,此时,中间的风筝受到前后两个力的影响,而这两个力很难在一条线上,难以平衡,所以,中间线上的风筝很难稳定,它会摆动,它一摆动…这么摆动,相当于远方的那个风筝的牵引线板在摆动,于是也跟着摆动。于是…就over了。明白了吧”。

    “那你怎么不早说?我们忙活了那么长时间”?无错埋怨。

    “你这种情况,我觉得不行,不过也不确定。我也想知道你们这种链接方式是否可以”。

    “妈,你还挺厉害”。无错说,一改以往那种神态,羡慕、惊讶地看着我。

    “是不是他爸以前这么弄过,或者是你爸…”。大丫了解我的能力,我动手能力差,理科思维能力更差。

    “呵呵,对了。以前和他谈对象时,他也喜欢放风筝,曾经一线带三个风筝,他经常边放边给我讲这个原理。不过,他没试过你们那种链接方式”。

    “那现在试试”,无错说完就要往外走,走出去片刻又转了回来,讪讪地说:“下次吧,天快黑了”。

    ***

    又经过两次实践,终于小试成功。

    这天下午,微微南风,风向稳定,晴空少云。

    期间无错已经叫了好几天要放风筝,我和大丫忙着砍芦苇。

    午饭一结束,我们四个人便来到北边湖边码头放风筝。

    这几天天不好,无错也没闲着,为了将风筝放得又高又远,一有空就四处搜罗线。

    看着高高飞起的风筝,我也心情大好。

    “妈,你说要是大丫阿姨说得对,爸爸和妹妹会不会在岛上看见我们放的风筝”?无错盯着天空,问我。

    “不知道。从这里看,似乎它们飞在岛的上空,不过,你那风筝线没有那么长。我觉得至少要…要五六千米才行”。预估小岛到我们岸边的水平距离,恐怕要至少五六千米。

    “也许,他们向南、向我们这边看,就能看见,不一定要飞在岛上空才行”。无错说。

    “想妹妹了”?我问。

    “你不想他们?我是有点儿想了”。

    “一见面就吵架,还想”?

    “那…也想”。

    “呵呵”,我转移话题,不过,似乎也没转移。我说:“如果风稳定,风筝可以一直飞,不用人看着。以前你爸放风筝,有时就把风筝线盘卡在家里的树上,第二天早上起来再看…”。

    “风筝没了”。无错接过话茬。

    大丫被他的回答逗的笑了起来,低声嘀咕:“真能浇凉水、打岔”。

    无错拿着线板,仍然在不停地放线。

    我说:“别打岔。早上起来,那个本来在南方的风筝,跑到北边去了…”。

    “为什么”?无错不假思索的问,眼睛盯着远方,手上不停地放线。

    风似乎变大了。

    “因为风向变了呗,北风变南风”。

    “哈哈,有意思”。

    “风有点大了”,大丫一直盯着风筝看。

    是的,虽然无错在放线,但是感觉风筝的高度并没有降低。

    无错停止放线,风筝在爬升中。

    雪声呜呀呜呀地叫着。

    风的确变大了。两个风筝并不完美的在一个竖直的平面内。风小时,相互水平错开的距离并不大,还勉强能稳定住。当风力加大时,左右水平方向的力难以恰好平衡,联结两个风筝的节点左右方向瞬间受力难以均衡,开始失去稳定性,节点左右晃起来,随之,两个风筝开始摆动。

    大丫看着着急,大声喊:“收线,无错快收线”。

    无错已经放完了全部线。

    我摇了摇头,感觉收不回来了。风力加大,收线过程等同于进一步加大风力,最终会完全失去稳定性。如果不收线,随风力加大,最终也会失去稳定性,这种情况,只有听天由命了。

    两只风筝的摆动幅度加大,无错拼命地卷绕着线板。一阵强风吹过,大家惊呼声中,那两个风筝像正在飞翔中的被打中的鸟一样,慢慢向下飘去。

    线断了。

    无错急得直跺脚。

    “把剩下的线收回来,至少还可以留着纳鞋用”,大丫笑嘻嘻地拍着无错肩膀,安慰他。

    “阿姨,再做两个,没玩够”,无错边收线边央求。

    “你用一个线板玩吧,一个就够了,我再给你做一个。看来两个风筝一根线,对风筝的一致性要求太高了”,我说。

    无错从地上捡起一个空的线板,示意给我们看。

    “你把那个线放完,又接上这个继续放的呀”?我惊讶地问他。

    “是的”,无错小声地说:“估计是接线的地方没接牢,断开了”。

    “那…你跟阿姨说,让她帮你接牢点儿”,我说。实际上,即使接牢了,也没用,肯定是不稳定的,不过可以将全部线收回来。

    “就是我接的”,大丫不太好意思的接过话,“看不出,这力道这么大”。

    “那就…把剩下的线收回来。我们先回去了。这要变天了,风越来越大”,我说:“雪声别冻着”。

    ***

    这次放风筝损失惨重。风筝倒是没什么,连同风筝一起飞走的那整整一线板的线,可是大丫的宝贝,收回的这一线板的线,则是无错七拼八凑的,上面全是接头,什么线都有,不如飞走的那些线质量好。

    大丫心疼了好几天。

    这之后,我和大丫又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才搜罗到一些线,包括先前看不上眼的一些,勉强给她做鞋用。

    她已经做了好多鞋。

    又过了一阵子,大丫又给无错做了一个风筝,给他凑了一线板的线。但是,那些结实的准备做鞋用的线,大丫再也不给他用,无论无错怎么央求。

    无错那两线板的风筝线,不细看,还以为是猫毛,粗细不均匀,尽是接头。有一次我逗他,说太难看了,又不好用,不如烧了。

    他跟我急,去找大丫评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