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大唐探 >第二百一十章 两处同派钦差
    听到了李夔的话,赵之度心下倒是有如去了一块大石头。

    李夔的这番话,说得还有道理的。

    现在这位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在现在这两帝相争的诡异情势下,说是一块两者都要来抢的香饽饽,亦是绝无夸大。

    乱世之中,兵马为先,扼据关键地形,又拥有数万之众兵马的李昌符,统战价值极高,自然是两个政权争相拉拢的对象。

    虽然,现在的李昌符名义上是襄王李煴的部下,但唐僖宗朝廷在除掉他不成的情况下,只要头脑不傻,就一定会迅速摆正态度,对他大加拉拢。

    甚至他们可能会不求他彻底转投,能保持中立,就是难得的好结果了。

    所以,虽然李昌符会有瞒报丁忧之事,但这两个朝廷为了拉拢他,虽然会在表面上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派出使者前来调查,但最终的结果,必定也只是走个形式罢了。

    甚至极端一点来说,他们极可能会配合李昌符的说辞,说其母吴老夫人仅仅是病重昏迷而未死,从而让李昌符能名正言顺地继续当这个凤翔节度使。

    从这一点来说,在两个朝廷相争的情况下,现在的李昌符可谓左右逢源,绝对是双方拉拢的对象,却是根本就犯不着去与他作对。

    于是,接下来的话语,便是平淡无奇了。

    二人又随意地寒暄了一阵,李夔便告辞离去,将这匹赵之度所赠的马匹,带去医馆,交给苏锦奴。

    苏锦奴听完他要马的过程,脸上微微一笑,亦不多言,立即和他一起返归汧阳。

    斜阳西下,他与苏锦奴二人,策马而归,一路无言。

    是啊,案情就是这么个结果,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李夔甚至连那玄敬等人的最终结果,都不愿关心。

    毕竟,这些人的处置全凭节度使李昌符安排,李夔却是根本没必要操这份闲心。

    但这一路去,李夔一直在想另一件事情。

    那就是,自己穿越来到唐朝这么久,真的还要这样随波逐流的过下去吗?

    经过这段时间的了解,李夔对于节度使李昌符的印象,可谓越来越不好。

    此人残暴不仁、贪权恋位,表面大度背地小气,对于普通的伦理亲情都根本不以为意,跟这样的人混下去,李夔能感觉到,自己的前途,其实一片黯淡。

    那么,接下来的自己,却该如何选择呢?

    李夔心下,其实并没有很好的想法。

    自己想要在未来很好地发展,想法很好,但道路却绝不容易。

    甚至可以说,现在才只是一个小小县尉的自己,想要切实地把握自己命运,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李夔只能在心下安慰自己,现在的局面,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且看将来如何吧。

    二人连夜赶路,回来后,已是次日清晨。

    这一夜赶路,气候寒冷,凛风呼啸,李夔尚是无事,但身体伤势刚愈的苏锦奴,却是根本吃不消这般奔波,又发烧病倒了。

    李夔立刻带她前去医馆诊治,可惜的是,连喝了数副汤药,苏锦奴的体温却是丝毫未降,反有愈升愈高之势。

    这一般,李夔心急如焚。

    他知道,现在苏锦奴想要能顺利活下来,那她一定要尽快把体温降下来。

    而现在,想要尽快降温,就只有给她贴冰块。

    只不过,现在这晚唐时期,想要制冰,却是不易。

    因为这个时代,还只能靠搬运制冰。

    这是古代最为广泛的一种“制冰方式”,用一个广告语套用,非常准确:我们不生产冰,我们只是大自然冰块的搬运工!

    这种方式操作起来,实在没有那么难,简单来说,就是八个字:冬天储存,夏天使用!

    储存方式,则主有两种。

    第一,就近存储。

    冬天的时候,在小河、小湖、水库等地方的附近,建立一个个的地窖。

    这地窖,要够深,够大,要阴凉低温,但不能渗水,如此,就可以当储存的地方了。

    建立好一个个的冰窖,将冰块切割成规则的形状,比如长方块、方块,按照一个个垛子码起来。

    等待夏天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使用了。

    第二,在皇宫、都城、大城市里,建立储存的地方。

    这种方式更普遍了,因为夏天运送,热损耗是比较大的。

    于是,在皇宫、都城、大城市里建立专门的冰窖,在冬天就把冰块储存起来,这样,成本低,沿途的热损耗基本没有。

    而且,使用的时候,方便取用,效率较高。

    总之,在古代,最重要的“制冰方式”就是搬运和储存。

    但现在的李夔,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现在是深秋时节,夏天的冰块市面早已售完,而新的冰块还要到科天才能产生,这样一天,却是如何用来紧急救治呢?

    李夔仔细思索之后,想到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用硝石制冰。

    硝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硝酸钾,可用于配制孔雀绿釉,是一种常见的化学药剂,在古代,硝石有很多的别称,诸如芒硝、苦硝、焰硝、火硝、地霜、生硝、北帝玄珠等等。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硝石都不是什么珍稀的东西,在古代,硝石被当作药材来用,所以在很多药店就可以买到硝石,如果觉得量小;了,可以直接带人去硝石矿上挖就好了。

    知道了这些,其实就可以开始做了。

    因为用硝石来制冰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因为硝石有毒,不直接丢硝石的水不能吃,那么拿一个大缸,里面放一半的水来制作。这种做法,千万别封口,不然水结冰膨胀,缸就破了,然后再把缸放一个池子里,池子里放上硝石,池子里倒上水,过一会儿就好了。

    其实,直接放硝石的而成的冰,虽然不能吃,但是可以用来降温啊,在古代,没有空调,冰块是极少数用来降温的方法了。在炎炎夏日,住在满是冰的房间里吃着冰,一个字,舒坦。而有了这个方法,除了可以在古代享受帝王才能享受的神仙级别待遇外,用来治疗高温发烧的病人,效果亦是极好的。

    而在唐朝,因为缺少冰块,为了治病,医师不得不想出许多奇怪的治疗方法。

    在《酉阳杂俎》中,还记载了一个颇为另类的故事。传闻唐玄宗时,“申王有肉疾,腹垂至骭”。为了给他降温,唐玄宗下令从南方带回两条冷蛇,“不螫人,执之冷如握冰”。于是,申王就把蛇作为腰带,夹在肉褶中降温,这才“不复觉烦暑”。

    李夔心下想定主意,将军肚立即开始制作。

    在制作冰块之事,李夔忽然又在想着,在这晚唐时代,到底做什么,才最赚钱呢?

    一般来,做为一名穿越者,想在古代越过越好,一般是先打工积累资本,然后走官商之道,用前了解的知识,做创新产品,提高古代的生产力,改善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自己创造大量的财富。

    毕竟各行各业,都有很多产品可以做。哪怕是提高生产力的简单现代农具,都可以大大赚钱的。再比如生活用品,现代的生活用品,到古代去批量生产,同样可以赚钱的,太多了太多了,先发财,发财了,再走官商一体的道路,积累属于自己的力量,只要你有胆识,可干的事情就更多了。

    再具体一点来说,哪怕穿越成流民,成乞丐,成小工,那起码学会编草鞋。积攒八百到一千市斤的粮食,和一批铁制农具。到远处无人山地开荒。勤勤恳恳三四年,开出几亩山地。有一定余粮了,买头大牲口,好好照顾,逐步发家致富。(当然了,这是单打独斗,有街坊邻居和亲属,相对轻松一点。)

    以上方式虽然可行,但在古代,真正最赚钱的一件事,却是贩盐。

    在古代干什么能够最快致富,记住那一定是卖盐!

    为什么呢?

    因为在古代,盐的战略地位就像今天的石油。

    在古代,盐的战略地位是巨大的,如果没概念的话,就类似于今天的石油,今天的石油大亨我们知道都很有钱对吧,卖盐和卖石油一个道理,利润巨大,一般来说,开采成本和售价相差20倍,不要惊讶,就是这么恐怖。很长的一段时间,盐业都是政府垄断经营的。举个例子,汉武帝当时北击匈奴的很大一部分资金都是由卖盐的收入支撑的,一个行业支撑一个国家毫不为过。

    盐是维持人类正常生活重要的物质。长时间不吃盐会造成体内的含钠量过低,导致食欲不振,四肢无力,晕眩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肌肉痉挛、视力模糊、反射减弱等症状。荷兰、瑞典等国在古代的时候,甚至将不准吃盐作为一种惩治犯罪的刑罚。

    盐是生活的消耗品,无论你富贵还是贫穷都需要吃盐。所以盐的受众群体上至皇亲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是需要的。

    同时,在古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基本都可以自给自足。但是,盐不行,所以他们只能通过盐商去购买,让盐商们有利可图。

    如果有一天你一不小心的穿越回了古代,如果你的胆量足够。那么,卖盐就是你发家致富的不二之选!

    我们知道,在古代和现代是不也一样的,古代只有宋朝这种开明的朝代才会支持经商,其他朝代大多数都是小农经济,政府也是重农轻商,所以卖东西本来就难,加上政府高额的赋税,基本不挣钱,但是有一个东西是例外的,那就是“盐”。

    盐的利润巨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一般来说开采成本和售价相差20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盐都是官府垄断经营的。汉武帝盐铁官营政策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靠这比巨额收入才武装起军队战胜匈奴。

    从秦朝开始,到汉武帝的时候,中国对私人贩盐的打压便已正式形成。从禁止私人制盐,再到禁运,禁销,有一套非常完成的体系。在汉武帝的时候,就曾推出过法令,如果有人私自铸造制盐的铁具,就砍掉左脚,没收作案工具。当然,对私人贩盐的禁止,并非只存在于秦汉时期。唐朝的时候,如果参与到贩卖私盐的过程中,最轻的要接受脊杖,严重的则是流放,甚至是直接处以死刑。直到清朝的时候,依然对私人贩盐采取严厉的打压态势。

    私人也有铤而走险去贩盐的,但是被抓到就是杀头重罪!

    比如:唐朝末年的黄巢,元朝末年的张士诚,这些人都是私盐贩子出身。他们的财力,为他们提供了造反的实力。

    毕竟,这么大的利润,肯定是不能阻止私人贩盐的,但是这个被抓住可是死罪。

    看过《神探狄仁杰》的都知道,第三部里面狄仁杰破的案子就是和私人贩盐有关。可想而知,想私人贩盐得有多大的组织,既然那么多铤而走险的,就有运气好的没被抓的,那最后可都是富可敌国,甚至可以和朝廷抢天下了。

    到了明清,国家将垄断经营权授权给了盐商,其凭证是盐引,类似今天的特许经营许可证。但是,盐商不是一般人都能干的,要有着极高的智商和情商,来经营复杂的人脉关系网。扬州盐商就深知此道,成为了明清最富有的商人。

    富到什么程度呢?乾隆六下江南,是他们花钱安排的。有个盐商鲍志道,先后向朝廷捐了2000万白银,接近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

    再比如,现代社会中,一碗看似普通的扬州炒饭,就是盐商们发明的,也是他们当时小资生活的一种体现。

    李夔心下这般作想,但知道,现在的他,仅仅是一个县尉,若敢做下私下贩盐的事情,只怕是钱还未赚到第一桶金,倒是先把自己给折了进去了。

    这样的事情,风险太大,没有足够的实力,还是不要贸然行事为好。

    李夔的硝石制冰,很快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