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三国:开局被孙策追杀 >第一百九十四章 十二条军令和‘大朝议’制度
    送走简雍的当天,李横便连续下发了十二条军令。



    一,抽调松兹守备营一千五百人,向皖县集结。



    另:



    松兹两个军屯的两万屯民,全部进入松兹城暂避。



    从两个军屯中征集两千屯丁,加强松兹城防。



    这使得松兹的城防力量,并没有因为被抽走了一千五百守备营而减弱。



    相反,还稍微有所加强。



    毕竟,作为最早实行军屯的地方,松兹军屯的屯丁,可以说是久经操训。



    虽然还比不过李横的野战军,但与松兹守备营的士卒比起来,其单兵作战能力,并没有差多少。



    二,抽调石家堡守备营五百人,向皖县集结。



    另:石家堡军屯八千屯民,全部进入石家堡暂避。



    从石家堡军屯中征调八百屯丁,与石家堡剩余的五百守备营士卒一起,防守石家堡。



    三,在皖县,成立皖县防御军,军都督由金甲兵什长--孔行担任。



    为了能尽快掌握防御军各部,孔行麾下九名金甲兵,将同他一起去皖县。



    皖县防御军的主要力量,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从松兹、石家堡抽调来的两千守备营。



    二是皖县的三千守备营。



    最后一部分,则是从皖县八个军屯征调的八千屯丁。



    也就是说,作为皖县防御军的都督,孔行可以直接指挥的力量,达到了一万三千人。



    这些人的战力,虽不太强,但也是久经操训。



    至少,在李横率麾下野战军主力出征的时候,守住庐江郡的基本盘,还是没有问题的。



    四,从曲阿抽调四千守备营士卒,向建业集结。



    五,从丹阳抽调一千守备营士卒,向建业集结。



    六,从曲阿、丹阳、建业三个县的军屯中,抽调九千精锐屯丁听用。



    七,在建业,成立建业防御军。由张毅担任军都督。



    为了加强建业防御军,李横麾下的两个银甲兵百人队,将临时划归张毅指挥。



    建业防御军下辖一万三千兵卒。



    其中包括,从曲阿、丹阳两县调来的守备营士卒五千,建业本地的守备营两千,从各地征集的三千屯丁以及甘宁的水营三千人。



    之所以用麾下头号大将--张毅,做建业防御军的都督,就是为了确保建业城的万无一失。



    毕竟,作为李横统治的核心,他所有的家底都放在了这里。



    若李横出征在外期间,建业有个闪失的话,那可就全完了。



    也只有让张毅这样的大将镇守建业,李横才能安心出征。



    八,抽调一千屯丁去丹阳县,使得丹阳县防守力量依旧是两千。



    九,抽调一千屯丁去曲阿县,使得曲阿县防守力量达到两千。



    十,从宛陵、宣城、泾县三县一千五百守备营中,各抽调五百人,向广德县集结。



    十一,把丹阳郡内部四个县,临城、陵阳、安吴、宁国的千人守备营,全部调往广德县。



    而这四个县的防御,则暂时由四千屯丁负责。



    如此,聚集在广德县的兵力,达到了守备营六千五百人。



    十二,在广德县,成立广德防御军。军都督由金甲兵什长--金固担任。



    为了能快速地掌握行营各部,金固麾下的九名金甲兵,也将同他一起迁往广德县。



    ......



    无论内、外,在得知李横的十二条军令的同时,也明白了他成立三大防御军的目的。



    说白了,这三大防御军,就是为了在李横率主力在外征战期间,确保后方地盘的安全。



    说得具体一点!



    皖县防御军防备的是,北面的孙权和西面的黄祖。



    建业防御军是为了确保老巢--建业百分之百的安全。



    而广德防御军,则是为了防备江东豪门联军分兵,从丹阳郡的东南面,打进李横防御空虚的丹阳郡南部的九个县。



    



    ......



    随着军令的下发,李横军的各部也立刻动了起来。



    十五日后,各部全部调动到位,三个防御军也组建完成。



    至此,李横军出征的时机已经成熟。



    公元201年九月初六。



    在建业城东,李横誓师出征,讨伐盘踞在吴郡的江东豪门联军。



    此次随李横出征的有:



    长风军、虎林军、撼山军、裂地军、天平军五个野战军三万人。



    忠义军前、后、左、右四个营四千人。



    骑营两千骑。



    银甲兵一千人。



    金甲兵的何震、牛成、班图三个什。



    除了以上的战兵外,另有后勤辎重兵一万。



    总兵力高达四万七千多人。



    人一过万,无边无际。



    李横近五万大军,铺展开来的行军队列话,简直有一种占据整个天地的感觉。



    前锋骑兵已经离开建业八十里,后队步卒才刚刚出了建业城外大营的辕门。



    视线所及之处,除了蓝天白云之外,便是身形壮硕、挎刀执矛,默默行进的士卒。



    ......



    经过两日行军,李横大军到达了曲阿。



    在曲阿修整一日后,大军才转向东南,直扑江东豪门的老巢--阳羡。



    ......



    阳羡,古称荆溪、荆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阳羡县。



    到东汉末年时,立县四、五百年的阳羡,已是江东有数的大城之一。



    孙策平定江东三郡后,为更好地掌控吴郡这个富庶之地,便让自己的二弟--孙权领兵一万,常驻在阳羡。



    孙策亡故后,孙权继其基业。



    江东众豪门因不服管束,而联兵造反。



    因众多豪门在江东的底蕴深厚,故此,短短几日内,江东三郡几乎尽皆异帜。



    若不是孙权反应快,孙家就此被灭,也不是不可能。



    后来,孙权虽稳住了阵脚,却也只能在丹阳郡,与豪门联军互怼。



    至于另外两个郡--吴和会稽,他就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些造反的豪门才发现:原来我们的力量也很强大啊!



    我们单个的力量,虽然很弱小,但是...



    只要我们联合起来...



    只要我们万众一心...



    只要我们怎么怎么...



    那我们也是可以割地一方的!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才发现:他们这些人,即便不在头上供着一个主公,也是可以很好地发展,很好地生活...



    这也是刘备入丹阳郡后,他们虽然对刘备表达了善意,但却一点也没有要举众归降的原因。



    这个时候,原本只是因不满孙氏而造反的江东众豪门,心态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他们虽然不知自己的前路在哪里,但你让他们再回到过去,头上供着一个主公,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行的。



    因此!



    他们首先对自家的组织架构,进行了一番调整。



    作为这个时代的精英阶层,他们其实非常明白: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架构,他们这些人的力量,就会如同散沙一般,轻易地被外来势力所吞并。



    所以,这些人根据自身的特点,成立了一个‘大朝议’的机构。



    所谓‘大朝议’,就是类似后世议会的一种机构。



    江东众多豪门,依据底蕴深厚,势力大小,每家可以分别拥有一到四个朝议郎。



    如最顶尖的陆、朱、顾、张四大家族,每家有四个朝议郎。



    次一等的,虞、盛、周、王、邹、钱六个家族,则是每家三个,



    再次一等的,如高、蔡、许等十二家,是每家两个。



    最后,总数多达八十六家的小家族,每家仅有一个朝议郎。



    在吴、会稽两郡,大大小小的军、政事务,均由这个‘大朝议’决定,并实施。



    自从割据两郡后,这个‘大朝议’制度,虽然一开始施行得磕磕绊绊,错误百出,但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却是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顺畅。



    江东两郡的大小豪族,也越来越喜欢和拥戴这个‘大朝议’制度。



    毕竟,不论家族大小,只要有一个朝议郎,便可参加‘大朝议’,决定两郡的事务。



    甚至,还可以更进一步,在‘大朝议’上,光明正大地为自己家族的利益发声。



    像之前那样,通过依附一个军头或者主公,让家族子弟给人家卖命,等着人家赏几根肉骨头下来,然后才能暗戳戳地发展家族势力,这个‘大朝议’制度,无疑更合江东豪门们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