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逆鳞台 >第三十八节:朝堂论事

周氏再一次主动叫郎天行来到她的房中,尽管如今身世已然告知,但郎天行并没有任何芥蒂,仍然如同往日一般,倒是让周氏倍感欣慰。

婚典之前,周氏语重心长的与郎天行攀谈许久,无非是询问郎天行之后的打算。而郎天行则并没有全盘托出,只是安慰周氏的同时,只说自己将继续查案。

圣旨再次传来,命其入宫面圣。这是婚典前的例行面见。

郎天行整理着装,便准备动身入宫。而就在此时,玄礼却跑到他的房中说道:“金国使团到了。”

郎天行疑惑的看着她,在他的印象中,可并未听说使团出使的消息,便问道:“怎么之前一点消息都没有,就这么突然就到了京都。”

玄礼也是非常疑惑,摇头道:“不知为何,他们在进入鸾国境内的时候,是以商队的身份,直到入城前,才以使团的形式出现。也是边军大意,竟然没有发现他们车中夹带的官服和兵器。”

郎天行道:“看来他们是有备而来啊。”

玄礼问道:“会不会是为了你,毕竟金国如今的势头,明里的借口就是为了让你回去。”

郎天行皱眉道:“我想并不会这么简单吧。其他皇子无故身亡,而在那之后,金国就像发了疯一般的侵占周围的小国,甚至直逼鸾国而来。必然是查到了什么,才会如此狂暴。难保这其中没有鸾国的参与。不过正好我要进宫,幸运的话,没准能听到什么消息。”

玄礼点点头,将手中的短剑直接放在郎天行屋内的桌上道:“我和你一起去,皇宫不许带兵器,就放这好了。”

郎天行一愣,随后只能微笑点头。

以他如今的身份,要是身边不是时时有人跟随,才显得有些奇怪。所以带一个人进宫,而且还是安民司的人,皇卫军是不会阻拦的。

金国使团前脚进入皇宫,郎天行二人紧随其后。此时的宫中显得有些紧张的气氛,郎天行二人被带到正殿之外,而正殿之中,使团的使者正在参拜皇帝。以郎天行的位置,尽管不能完全听清两方的交谈,但是大体的意思,还是可以听到。

使者是一个中年人模样,着装与鸾国并无不同,只是在材质上,要比鸾国的服饰稍显厚重一些,毕竟北方天气清凉,不如南方这般湿热。

此时的朝堂之上,百官齐聚,倒是一派泱泱大国的气势。

使者开口道:“鸾国皇帝陛下,我奉金国皇帝之命,冒昧前来与贵国商讨一事,这里是出使信函,请您过目。”说着,便从怀中取出一直信函,交给凑上前来的太监。

皇帝还未看信,便当先开口问道:“不知使者来我鸾国,是何用意啊?”

使者也不急,缓缓说道:“实不相瞒,近日金国遭受奸人叛乱,国体受损,陛下查证之下,与周边各国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才被迫动用刀兵之力,对其进行征讨。可无奈有些艰险小人,还是趁乱而逃,并且逃入了鸾国的境内,为了两国和睦相处,我国陛下才派我前来,希望鸾国陛下可以准许我们找寻这些大奸之人。”

皇帝没有开口,随手打开了递上来的信件,仔细观瞧之下,勃然大怒道:“放肆!小小金国,竟然要派驻五万军士进入我鸾国。还敢借口说找人。你们真当朕是三岁孩童吗?”

使者泰然自若,微笑道:“陛下切莫动怒,听外臣说明一下。如今的金国,已然不同往日,我国精兵良将之众,也并非当初可比。而此时在我金国与鸾国的边境之地,已然驻扎了百万大军。如果陛下您同意我们的办法,我们自然也只会找寻那些大奸之人。不过要是陛下不许,我想,我们可能要损害到一些两国之间的情谊了。”

使者话中的威胁之意,毫无隐藏,同时露出嚣张的样子,足以证明此次前来,并不是为了商谈,实则就是在威胁鸾国。

(本章未完,请翻页)

皇帝动了真怒,喝道:“小小金国,是谁给了尔等胆量,敢让你如此嚣张。你就不怕朕这就将你五马分尸,让你们再也回不到你们的金国吗?”

使者笑道:“自然是怕的,不过外臣并没有威胁的意思,确实是在与陛下您商讨啊。鸾国自诩泱泱大国,难道连这点气度都没有?还要和我这一个小小的使臣动怒不成。”

太子当先而出,说道:“我鸾国大国风范,自然不会与尔等逞口舌之利。但以你的意思,如果我们也派五万精兵,去你金国找个人,你们难道会欣然接受吗?”

使者笑道:“当然可以,鸾国太子殿下,如果您愿意亲自带兵前去的话,我们随时大开过门,欢迎太子殿下到我们金国。”

此时的群臣已经激愤不已,使者的嚣张让他们不能忍受,但偏偏,使者仿佛毫无畏惧,一直风轻云淡的站在那里。

皇帝冷笑一声,道:“朕不与你这小小的使臣口舌。你回去告诉你们国主,如果不知收敛,朕不在乎再向北方增加一些鸾国的国土。”

使者微微一笑道:“这么说,皇帝陛下是不同意我们的请求了?”

皇帝喝道:“来人,把这些黄口小儿给朕轰出宫去。朕不想再见到他们。”

说着,便有皇卫军将使团殿堂中的几人团团围住,大有不从者便立即击杀的架势。

使者不慌不忙,甚至上前一步道:“皇帝陛下,外臣可还有事没有说完。如果这件事谈不妥,我们可以谈谈另外一件事。关于我金国二十七年前遣送来鸾国的皇子之事。”

皇帝已然是毫无耐心,喝道:“还不动手,难不成让朕亲自动手不成。”

老太监赶忙吩咐皇卫军将几人赶出皇宫,但是使者临走之前,还不忘大喊道:“归还皇子,前事就此作罢。”可惜很快,便被拉了出去。

百官气愤不已,皇帝更是动了真怒。而大门外的郎天行,却深皱眉头,看着被拉走的几人,如今确实是为自己而来。而那所谓的派兵抓人,多半也就是个幌子。

太子当先说道:“父皇息怒,这样一来,必然要在边境增派大军。金国如今嚣张至极,难保不会突然发难。到时在调动大军,恐为时已晚。”

皇帝怒道:“难道朕不知道这个道理吗?兵部尚书何在。”

兵部尚书赶忙出列,躬身行礼。

皇帝道:“立刻挑选良将,于北方边境,增兵百万,叫宇王放下手中的事由,立即回朝复命。”

太子道:“父皇,如今青雀百废待兴,宇王多半也脱不开身。这领兵之才,国中大有人在。儿臣认为,小小金国,无需宇王亲自戍边,不如另择良将,以显我国人才济济之能啊。”

皇帝舒缓心境,说道:“那你有什么推举的人选吗?”

太子道:“父皇近日过于操劳,您怎么忘了。后日便是皇妹的婚典,而准驸马郎天行,乃是名将之后,武功谋略都是上上之选。不如大婚之后,派其前往,也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啊。”

郎天行心中暗骂,这分明就是在做戏。聂齐宇之前就说过此事,如今太子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出,分明就是与皇帝商量好,以此等方式逼迫他不得不前去戍边。而这之后,他再用任何借口,也挡不住百官的呼应。

皇帝还未开口,位列百官之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复议。很多人都赞同太子的想法,并且还说是为了让郎天行在朝中立些威信,才配得上公主的尊贵之躯等等说辞。

郎天行自然是挨个暗骂一遍,但是突兀的,却听到了一个反对之声。

新任刑部尚书卢一仁走出,对附和的大臣们大声喝道:“荒谬。如今此等形式,已然不是守护边境这般简单,难道你们看不出来,如今的边境之地,乃是关乎鸾国存亡的重中之重。陛下,微臣

(本章未完,请翻页)

愚见,不宜让准驸马前往,一来,准驸马并没有带过兵,还需多加历练,方能担任重职。二来,新婚燕尔,便被外派。我泱泱大国,难道已匮乏至此,这让百姓如何心安。外乱未平,内乱再起,岂不是火上浇油。请陛下三思。”

皇帝眉头皱起,但与此同时,百官纷纷议论,显然那些没有附和太子意向的官员,很是同意卢一仁的说法。

太子冷眼看着卢一仁,但卢一仁仿佛没有注意他的眼神,依旧站的笔直,眼神坚定。太子道:“既然如此,不妨听听准驸马的意见。”

皇帝点头道:“正好他就在殿外,传他进来吧。”

说着,太监大声传召,郎天行快步而入,跪拜行礼。

皇帝道:“起来吧,你在殿外应该已经听到了吧。百官如今意见有些分歧,你有何意向,但说无妨。”随即又赶忙补充道:“想好了再说。”

话中的含义不言而喻,自然是希望他自己主动请缨,那样就算卢一仁反对,皇帝也可以顺理成章的加派几人协助。可如果郎天行自己不同意,或者直接表明没有那般能力,皇帝必然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在郎天行想来,这卢一仁的出现,彻底的打乱了皇帝和太子的打算。原本他以为只是皇帝以他暗中的身份,去掣肘金国,可没想到太子也牵涉其中。而如果没有金国使团,皇帝只需要大婚之后,私下派他去戍边便是。而使团的到来,让皇帝找到了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但却被卢一仁这个变数,打乱了计划。

先不管是敌是友,既然有人敢顶撞皇帝,帮助郎天行免去戍边的事由,郎天行怎么会放弃这个机会,当下回答道:“下官即为郎帅之子,如今父亲身故,自然要替父报国。”郎帅二字特意加重了几分,而此话一出,尽管表面很和皇帝心意,但是包括太子在内,却已然明白郎天行的选择了。

郎天行继续道:“下官以为,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要刀兵相见才是上策。刚刚听到使者说在鸾国,还有他们当初送来的质子,下官斗胆,如果放其回去,可以免去战乱,免除百姓之苦,岂不是更能体现陛下为国为民的胸怀。”话语中大义凛然,却完全没提戍边之事。

此话一出,更是让皇帝愕然,本以为郎天行只会推辞,却没想到他竟然将话头转向了另一方。而百官,也像是重新想起了这件事,开始不断的议论起来。

卢一仁甚至直接开口道:“准驸马说的极是,臣也认为,这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良策。边境增兵是必然,但那也只是为了避免金国得寸进尺。可归还质子,那时就算他们有再多的借口,也占不到公理。到时哪怕我国主动出兵讨伐,也是民心所向,更能事半功倍。”

皇帝本来已经压下的火气,此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愤恨的说道:“质子早就死了,朕又拿什么归还。就算朕不还,一个小小的金国,又有何可惧。尔等难道是太平日子过得太久了,已经没有了泱泱大国的血性?那么一个小小的使者都敢公然蔑视鸾国,尔等竟然还要妥协?”

卢一仁道:“陛下息怒,臣等并不是妥协。反而是为了陛下在百姓心中的声威。陛下,您细想,不管是抓人还是要人,都不过是金国的借口。而就算他们声势再大,国力上,依然不如我鸾国。他们是在造势,而我们虽然表面上顺了他们的意,但实际却是封出了他们的口舌。即不会有损我国声威,同时在金国无理强战的情况下,我国更可以得到民心。”

此话一出,原本犹疑不定的官员,也开始纷纷附和起来,其实更多的,还是不想打仗,至于那样对他们有什么坏处,便是不得而知了。

越来越多的官员选择了郎天行交还质子的办法。皇帝一时虽然已经恨到了极点,但是却无计可施。太子此时也没有好的办法左右这朝堂中众人的想法,也是眉头紧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