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流民战记 >第2章 负枷南行
    南行路上,由于林家给负责押解流民的三位差役打点了大笔银子,所以这次他们不像以前押解流民那样动辄打骂,也不逼着每天非要赶多远的路,尽量迁就一下林岱林二公子。

    本来这木枷有大小厚薄之分,分量自然有轻有重。林岱脖子上套着的木枷就很轻,而且差役班头老李头发话后,出了江阴城,林岱的手就没有锁在木枷上面了,所以走起来最为轻松。像那高个年轻人和壮汉胡人,手可是一直锁在木枷上的。

    南行路上第一日晌午歇脚打尖的时候,差役把拴着十个流民的铁链锁在路边小店外的一棵树上,让店家给他们拿来吃食,也就是硬馍面饼啥的,一人还有一碗菜汤,这一路上花费的银两都是林家出,所以林岱的饭菜特别不同,大碗白米饭另有一碗荤菜。

    吃东西的时候,原本手被锁在木枷上的流民,此时手都被解下来了,但是木枷可没有从脖子上取下来,所以吃东西必须两个人配合。一个人站着一个人坐着,站着的流民替坐着的人喂吃的,待一人吃完后,换过来又喂对方。

    林岱与那高个年轻人两个人配合着吃饭,林岱很大方,留了大半碗荤菜让高个年轻人吃,高个年轻人也没有客气,吃了个干干净净。

    流民吃完后,就坐在树荫下等差役吃完。三个差役却在小店里面喝上了酒,十个流民就趁机多歇息一阵。

    那高个年轻人伸直长腿靠在树上,轻声问林岱:那三个看守就自顾自喝酒,也不怕我们逃跑?

    想来他对自己奔跑速度颇为自信,谅三个差役追不上他。领头那老李头五十多岁了,又干又瘦,能不能跑得动都难说。

    林岱还没搭话,他身旁的胡半仙说到:小哥,这话可千万不能乱说,要让差役听到,当场结果你的性命,回去覆命那是有功无罪。再说了,你没看见那铁链拴在树上的吗?

    高个年轻人从鼻孔里哼了一声,以示对那锁住铁链的挂锁毫不在意。

    林岱苦笑道:身为流民谁敢跑?按照大文律,流民不管是路途中还是在流放地逃跑,不单自己要被捉拿归案,而且官府还会从逃犯家里再抓一人流放抵数。没有家室父母子女的,就从亲友族人中选出一人流放。像你如是孤身一人,江阴县衙就会把那天来送你的小丫头抓来抵数,送去崖州流放。甚至不是逃跑,流民病亡还是其他原因身故,严起来都还要家中或族人中抽一人流放。

    那高个年轻人瞪圆了眼睛,嘴巴张得大大的:啊!可以这样?这不是株连无辜吗?简直乱弹琴!

    林岱说道:所以呀,流民鲜有逃跑的,以免累及家人族人。

    那高个年轻人叹了口气,好不容易从牢里出来,原本想着流放路上轻轻松松就能逃跑,没想到还不能跑,不然就要连累那傻丫头被流放。

    这时林岱问到:三千里流放,同锁一铁链,还未请教兄台尊姓大名。

    那胡半仙和壮汉胡人都望向高个年轻人。原来出发前,为了凑够人数,他们四人是关在一间牢房里面的,算是牢友了。可是高个年轻人日日受到严刑拷打,每次拖回来的时候都是昏迷不醒,所以三人一直不知道他的姓名来历。连典吏宣读众流民罪状的时候,说的也是“疑为倭寇奸细,虽查无实据,但拒不交代姓名籍贯,殊为可疑”。

    所以林岱才有此一问。

    高个年轻人突然露出茫然思索的表情,过了一会才说到:我姓陶,叫陶严。

    路上行走的时候,差役却不许流民闲聊,此时流民纷纷互相认识,胡半仙和林岱算是江阴城的名人,很多人都认识。那壮汉胡人有个汉族名字叫穆马林,原来是元朝时色目人中的一个叫乃蛮的游牧民族后裔。从他父辈开始,一直在漠北草原上游猎为生。十几年前,这个乃蛮人小部落被瓦剌人灭族,他与父亲逃到了大文境内,依旧打猎为生,这次是因为打伤人无钱赎罪被流放。

    彼此熟络之后,陶严就问林岱:林公子,什么叫郭伋之约?

    林岱低头念了两声“郭伋”之后说到:哦,这郭伋之约是一个典故。话说汉朝郭伋是个有信用的人。他在并州做太守的时候,到一个叫西河的地方,只见路上有几百个孩童站着,各自骑着竹马,迎接郭伋一行人。

    当中有个孩子问郭伋:大人什么时候,还来我们这里呀?

    郭伋太守算了一下时间,就告诉了他们下次来的日子。

    过了很久之后到了那个日子,郭伋果然又回到西河,但他记错了日期,比约定的日子早到了一天。想到怕自己失信于孩童,郭伋便在路边的野亭里过了一宿,到了第二天与孩童们准时相见。

    郭伋以太守之尊,与竹马儿童在道旁随口约期,都不肯失信于孩童,早了一日便宁愿在野亭候期,以太守之尊都可以做到“诺行”,真算得上是“至信”。

    那胡半仙笑到:陶公子,那小姑娘是在提醒你不可见她年幼而失信于她。

    陶严正色沉声道:我说到必能做到。

    胡半仙和林岱都想到那小丫头是要陶严答应回江阴找到她,可此去崖州,又怎么可能回得去?除非魂归故里。

    林岱抬头望天吟道: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陶严自然不知道这是唐代韦承庆的《南中咏雁诗》,也没有多深感触。

    那胡半仙念叨到:“万里人南去”不正是说咱们吗?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我已是五十而知天命之人,难道要在崖州终了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