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流民战记 >第三十五章.邀笛步
    皇上增设西辑事厂的旨意一颁下来,满朝文武百官倒没什么,反正已经有锦衣卫和东厂盯着他们,再多上一个西厂,无非不过就是平素说话做事小心之后再小心,谨慎之余更谨慎。

    但这锦衣卫和东厂感受就大为不同了。锦衣卫上至指挥使下至旗官校尉,头痛的是现在上面有两个婆婆,到时候遇上两个婆婆都盯着的事情,到底该听哪一个婆婆的?这稍微有点行差踏错就容易惹祸上身。

    东厂的人则有另有一番顾虑,尤其是厂公常太平。之前小春子说是到东厂来只带耳朵和眼睛,只听只看不说话不表态不插手。常太平还可以在小春子面前摆摆干爹的谱。但现在不要说干爹就是干爷爷都没用了,因为这西厂只对皇上负责,谁敢打马虎眼?

    所以这一次两人见面,小春子并没有因为平步青云脸就变,对待常公公依旧毕恭毕敬。常公公就与小春子说:这东厂从锦衣卫找来用熟了的番子,你看中谁直接抽到你那边去就是了,都是干爹用顺手了的。

    小春子忙回道:既然是干爹用顺手的人,还是干爹继续用着。小春子自个儿随便到锦衣卫里面调些校尉对付着用就行了。

    常公公虽然不再提此事,心里确认为小春子心里有顾忌,担心他交给西厂的人暗藏了东厂的眼线。这事也不可深说,常太平又提到另外一件事情:小春子,你既然提督西辑事厂,这忙起来宫里宫外两头跑,没日没夜的得不到歇息。下面正好查处了兵部的一个窝案,查封了兵部侍郎黄世福府邸之外一处外宅,就在邀笛步,距离石灰厂的西厂和宫里都不远。宅子也不大,就三进三出,只是有好大一个后花园,圆子里楼台水榭齐备极是清静,又临着湖,园里的水塘都是引的湖水。咱家想着你喜静,又善吹箫,就做主把这宅子留给你了。

    小春子赶紧推辞不受:小春子万万不敢收干爹如此大礼,每日还是回宫里住好。

    常太平道:这辑事厂一忙起来,整宿整宿没得睡,白天要补个觉在宫里也不方便。

    最后实在推辞不过,小春子还是把地契收了。

    回到宫里,小春子赶紧跪在主子跟前一五一十交待得清清楚楚。

    因为这段时间守孝而脸颊清瘦不少的年轻陛下难得露出了笑容:是邀笛步那宅子吧?朕还寻思着再查抄贪官,这些查封的宅子都要卖个好价钱才是。朕也是做上这龙椅才知道,给这天下当家不容易啊,真是应了那句话,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说是说朕的百万大军都是军户支撑,又有军田,可这漠北和东南沿海要的银子还少?

    小春子说:奴才明天就着人把宅子卖掉,把银子交到内务府,也给主子省下一笔。

    陛下又笑了:这几万两银子能抵什么用?你主子忧心的是那几千万两银子。对了,听说邀笛步有一典故“停艇听笛”。相传东晋名桓伊善吹笛,一日王徽之路经此处,泊舟清溪邀伊吹奏,吹罢《三调》后离去,主客二人自始至终一言未发。又说此曲即为《梅花三弄》。你既然喜爱吹奏箫笛,这邀笛步的宅子与你有缘,朕准你就住那里了。

    傍晚出得宫来,小春子就带着几个小太监住进了邀笛步的宅子。现在他已经升为从四品,虽然还没有加上司礼监掌印太监和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职务头衔,但光凭一个提督西辑事厂也能让六部尚书低头了。

    常太平不但是送了宅子,连管家、厨子、花匠、奴仆各色人等都备齐了,小春子让小太监把全府所有人都召集起来宣布:只要我在府里,任何人不得进后花园,违者立斩不饶。另外,夜里后花园不得点灯。

    挥手遣散众人,小春子拿着那支紫竹洞箫就进了后花园。

    几年前,小春子真正的干爹李公公年老出宫,小春子到了当时的皇后,现下的皇太后宫中,皇后娘娘喜爱听曲,一位老宫女吹得一曲好洞箫,老宫女见小春子长得清秀人也聪明,偏生人又乖巧嘴又甜,就教他学吹箫,小春子倒一教就会,后来在皇后娘娘住的揽月殿,时时就能听见小春子的洞箫声了。

    小春子漫步走到园子中间,纵身跃到荷塘边的一块山石上,盘腿打坐先搬运了半个时辰的周天,此时天早已黑尽,只见半轮弯月升上了夜空。他站起身来脚尖在山石上轻轻一点,身子飞掠过去,落到了数丈外假山上的小亭子上面,就那么很随意的坐在小亭子顶上,手抚洞箫吹了起来。

    先吹奏了一曲《妆台秋思》,这是一首古曲,乃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优美委婉,又带有淡淡的忧伤。小春子的紫竹洞箫吹奏出来如秋高气爽中却见落叶萧萧,不免让人思绪万千。

    下一首却是《平湖秋月》,曲调优美动听,富有诗意。乐曲描写了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似乎正在观山水享微风拂面。

    小春子会的曲目并不多,有时候他就随意吹奏着,月色中林间薄雾弥漫,渐渐只闻箫音不见人影。

    此时他心里一片空灵,六岁进宫,现在他早已不思念家乡,父母的样子也忘掉了,原本最亲的干爹去了灵谷寺,现在只有这紫竹洞箫陪着自己。

    箫音慢慢散去,坐在小亭顶上的小春子突然想起白天主子讲的邀笛步这个地名的典故。

    小春子早早就被卖进皇宫净身,最亲的人就是已经去了城外寺庙的干爹李公公了。干爹虽然传授了他一身好功夫,却告诫他时刻谨记:在这宫里一没有亲人,二没有朋友。

    小时候小春子当然不懂干爹为何这样告诫自己,长大后当然就明白了。

    这宫里的老太监干不动后,就只有四条出路:

    一是子女奉养。虽说很多太监是打小入宫的,但也有些太监是成了亲,有了家室之后才入宫的,为的是挣得一份更好的前程,宫中虽说是步步惊心,需要谨慎小心,但是如果得了主子的青睐,那就是平步青云了,老了再带着挣下的银两出宫回原籍养老享福。

    二是没有家眷,年少入宫的太监,如果在宫中混的好,年长后往往会在外面认下一个“干儿子”,晚年出宫后就由这个干儿子来给自己养老送终,也算是安享晚年了。能慧眼识人的,也会在宫里认干儿子。

    三是有些太监年轻的时候攒下银子,并把钱捐到寺庙当中,行善积德,修桥铺路。这样等这些太监出宫后,就可以到捐钱的寺庙中剃度出家,也能有吃有住过完余生。

    四是靠皇家的恩典,一个太监一生在宫中侍奉,宫女还可以出宫嫁人,太监没办法娶妻,如果老了就被赶出皇宫未免有些不近人情了,所以从太祖皇帝就在皇宫内为太监设置了养老的地方。

    到了年岁的太监就不需要干活,到养老的区域安度晚年,等到百年之后,皇家有固定的埋葬太监的地方,届时带出去一埋就了事了。这些太监一生无权无势又无钱财,能有这样的安排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

    而太监老了之后的四条出路中,除了第四条不靠银子,靠皇上的恩典外,其余三条都靠银子说话,所以太监分外的贪婪。而且一个人不需要考虑妻室儿女,只顾自己死活,太监想事肯定自私,这也是环境使然。宫里都是这等人,又怎么能找到真心朋友?

    每次小春子到城外灵鹫寺探望干爹,干爹都要嘱咐他一次,他嘴里虽然答应,心里却想着自己有一个亲人,那就是干爹您了,还有一个知心朋友就是手上这紫竹洞箫。有什么开心不开心的事情就可以告诉这个朋友,还有天边的月亮。

    小春子痴痴想着:干爹只是告诉自己宫里没有亲人没有知心朋友。虽说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可是宫外人有千千万,会不会有自己的知音知心知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