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贞观年少 >第四十七章 钱景可期
    翌日一早。

    独孤武早早便起身了,在泾阳县总是能睡到日上三竿才起来,回到正阳村却不知怎地睡不着了。

    想想李二和独孤文整晚的鼾声如雷,早晨鼾声更盛,独孤武似乎找到了原因。

    围着村子慢跑,独孤武总觉得空气不似以往般清新,感觉空气中有股子沙尘的味道,尤其是采石的地方,直感觉有微小的尘埃往鼻子里钻。

    “狗蛋儿,啥时回来的,你又在锻炼身体了?”王远扛着锄头站在路边微笑,对于独孤武慢跑锻炼身体的说法早就接受了,去年冬天下雪的时候都没停过。

    别说,经过去年冬天,狗蛋儿的身体真是壮实了不少。

    王远也和三叔一样,认为这是独孤武在书上学到的本事,但是他们都忘了,独孤家的日子过得好,吃得好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远叔。”独孤武停下脚步,笑道:“昨儿个回来的,您这是准备下地呢?”

    一年四季,春天是王远家起的最早的季节,王远总是家里最早起来的,儿子们总是惦记着夏秋两季进山猎到好东西,只有王远才没忘记自己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农户。

    春耕,是农户最重要的事。

    王远点点头,叹了口气,没继续说下去。

    家里好几个儿子不说,农田也没独孤家多。

    独孤家都忙完了春耕,王家家却还有一小块地。

    平日里就王远与王虎父子俩操持农田,家里的儿子一个比一个懒,都指望着打猎。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王家也就王虎不错,其他的儿子都一个德行,谈不上好吃却是懒做,总想着万一今年的猎物多,家里也就吃穿不愁了。

    所以说,万一要想,却不能多想啊。

    独孤武也没继续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他又不是官,别人家家务事少谈为妙,对待别人家家务事,他向来遵从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慢跑两圈,正阳村已经有了炊烟。

    看见独孤武在村里慢跑,,打招呼的工匠不少,证明独孤家在工匠们这里还是颇得人心的,但是一个个站着老远打招呼,脸上没点笑容,跟坟头见鬼差不多,是何道理?

    他独孤武与工匠们虽不是同一阶层的人物,但也高不到哪去,说到底也只是个屁民,唯一的不同大抵就是读了些书嘛,有必要一副见到贪官污吏的样子?

    没心思想太多,反正在正阳村得呆上段日子,大家熟识了也就好了。

    回到家,张氏已经做好了早饭,一家四口连带一个混饭的李二吃过早饭,张氏和独孤诚便准备叫着儿子去工地帮忙。

    走到门前听独孤武说起今日要去拿货,才想起昨夜商谈过的事。

    “你和李二两人足够了,我们还得忙着修房咧。”独孤诚随口说道。

    “爹,两百多只鸡鸭鹅,我和李二两人那够啊。”独孤武无奈,在老爹心里恐怕有个几十只便足够多了。

    独孤诚惊讶道:“多少?”

    说到底,还是古人的见识差了一些啊。

    独孤武叹了一口气,报出了一个数字,二百五。

    独孤诚呆住了。

    张氏也有些吃惊,问道:“武儿,你哪来的钱买这么多鸡鸭鹅?”

    买了多少家禽不在张氏关心之列,她更关心儿子钱财的来路,担心儿子一不小心走错道。

    “娘,我跟同窗借了一些,不过借来的钱财你们不用担心,我已经想好办法还钱了,而且购买的鸡鸭鹅都不大,值不了多少钱。”

    张氏点了点。

    独孤诚有些欣慰的笑了笑,别看独孤诚总对独孤武横眉以待,但在他心里,最为疼爱的还是小儿子,小儿子除了偶尔有些令人有抽他的言论冒出来,办事却是令人放心的。

    去王根和王远家借来船,再加上独孤家的竹筏,五人一起出门,赶到交汇处等了一会才见着胡大叔与儿孙赶着不知从哪儿借来的驴车赶来。

    “二郎,等久了吧,你点点,看看数目对不对?”

    “不用点了,我还能不放心您老么。”

    三言两语结束了交谈,胡家人帮着把鸡鸭鹅弄上船,独孤诚有些难为情的说笼子过两日送到泾阳县,却听胡家人笑呵呵的说不用归还。

    善良人家便成了张氏对胡家人的定义,听见张氏打听胡家有没有女儿,独孤武心中一震,连忙开口叫张氏和独孤诚上木舟回家。

    独孤武又不是傻子,张氏明显是打算关心他的婚事啊,他今年十六。在后世谈恋爱叫早恋,会被抽;在大唐却到了成婚的年纪。

    也就独孤家在正阳村,位置偏僻,否则年初便官媒上门了。

    回到家里,独孤武犯难了。

    原本以为养殖家禽老爹会反对,打算来个先斩后奏,把家禽弄回家老爹就是反对也没用,却未曾想老爹痛快的答应了,更未曾想过家禽过多该关在什么地方。

    到底不是一辈子都在农村生活的农村人,站在院子里望着满地鸡鸭鹅乱叫,独孤武一时想不出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独孤诚和张氏却想也没想便提着刀出来了。

    半斤左右的鸡鸭鹅正是欢脱的时候,放出来指定到处乱飞,张氏很是熟络的用刀修剪着家禽的翅膀,而独孤诚叫上独孤文和隔壁的三叔去了河滩边的竹林。

    至于独孤武,自然被临出门时的独孤诚喊着去屋里读书了。

    傍晚,独孤家的地基不远处便有了围着的竹篱,竹篱尚未建完,却有了大致的形状,竹篱四周立着几根木桩,显然是打算盖个草棚子。

    独孤武很满意,唯一不满意的就是老爹说养家禽的事不用他操心,好好读书,读了累才能指点指点武成和独孤文该如何养殖鸡鸭鹅。

    独孤武当然不会傻乎乎的听老爹的话,第二天一早就带着大哥和李二到了河边下笼子,经过改良后的迷魂网看着就让人觉得收获肯定不小。

    下了笼子,便带着独孤文和李二在水田里挖沟槽,放山泉水入水田,天气实在太热便叫独孤文、李二、武成在村里割野草宰碎了混合糠麸喂鸡鸭鹅。

    傍晚在到河边收笼子,挑拣出笼子里不大的各种杂鱼扔到水田,其中以鲤鱼和草鱼尤为多。

    其实,独孤武也一直以为唐朝是不吃鲤鱼的,准确的说是他以为在唐朝吃鲤鱼是犯法的,去年去同福酒楼卖鱼时,还特意没把鲤鱼带上。

    不过,来唐朝大半年才知道根本没这个规矩。

    好些说唐朝禁止吃鲤鱼是因为鲤鱼的“鲤”与李氏皇朝的“李”同音,独孤武以前对此深以为然。

    到古代读了书才知道,古代避讳习俗虽然严苛,帝王家虽然无情,但也要遵循固有的规则。

    这个规矩便是,讳名不讳姓。

    这还是独孤武从曾夫子送给他的那本《孟子》中知道的规矩,避讳李姓的说法,其实有点扯淡。

    只不过现在这个时期的大唐人确实不怎么爱吃鲤鱼是事实,因为很多人喜欢吃鱼脍,鲤鱼的鱼腥味和土腥味很重,隔着老远都能闻到,很少有人喜欢鲤鱼。

    一般只有重口味的人,去酒楼用饭时才会叫厨子用鲤鱼做鱼脍。

    所以说,多读书是有用的,独孤武就是吃了读书少的亏。

    前世若是多读读古诗词就会发现,唐朝前期禁止吃鲤鱼其实也就是一个笑话,

    在王维的洛阳儿女行便有写道: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在白居易的舟行中亦有写: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

    古代诗词中描写食用鲤鱼的诗句很多,明显没有避讳鲤鱼,该吃也没少吃。

    当然,根据《酉阳杂俎》的记载,唐朝或许确实有因为鲤与李同音而列入律法中禁食鲤鱼,但那也是唐德宗或者懿宗时期,而且时间很短,仅仅只有十来年的时间,在贞观朝是没有这个律法的。

    看着一条条鱼儿游入稻田中,独孤武仿佛见到了一文一文的铜钱在水中晃动,散发着刺眼的金光。

    七天后,用草粉和糠麸混合家禽粪经过了简单发酵,独孤武叫上李二和独孤文提着粪便去了水田。

    粪便不臭,反倒是有股子酸香味,发酵很成功,独孤武直接用上了手,抓上一把便往水田里抛洒,看得李二直胃部汹涌,直犯恶心。

    “师父,你真要用粪便喂鱼啊?”

    独孤武望着李二疑惑道:“咋啦?发酵过的粪便喂鱼长得快,又没有其他问题,这就是喂鱼最好饲料,无公害无污染。”

    话有些夸赞,毕竟只是简单的发酵,但独孤武很肯定不会有任何大问题。

    不明白独孤武说的无公害无污染是什么意思,但李二觉得自己这辈子恐怕都不会在独孤家吃鱼了。

    一想到昨夜吃的鱼,尽管是从河里捕捞的,李二都干呕了两下。

    在正阳村待了大半个月,独孤诚终于受不了儿子整日忙忙碌碌不读书的作为,找到了独孤武问养鱼养家禽的事情交待妥当没有。

    独孤武下意识就说交待妥当了,毕竟他是真交待妥当了,母亲、大哥、武家母子,只要是他想到的事情都给他们交待的清清楚楚。

    在正阳村的大半个月,独孤武是真没闲着,天黑之后都会找独孤文和武成趁着月光交待许久,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子时才睡下。

    回答了老爹,独孤武才暗道一声不好,然后说了一大堆理由,结果却未改变,他被老爹勒令明日一早回泾阳县读书了。

    翌日清晨,独孤武和李二走了。

    站在河滩边,望着河边放鸭鹅的武成,看着不远处的那间草棚,独孤武笑了,忙活了大半个月,家里最原始的养殖业渐渐走上正轨了,家里的钱景可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