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贞观年少 >第十章 少年出门
    “怂娃,你说的蜂蛹真能卖钱么?”

    今日独孤武和独孤文兄弟要去泾阳县,张氏特意早起做了顿早饭,独孤武抱着碗西里呼噜的喝着粥,愁眉苦脸,这是老爹第七次问他了,从昨晚的武儿,到你小子,到现在的怂娃,老爹的称呼一次比一次差。

    “爹,您放心,肯定能卖钱。”

    “这像蛆一样的东西,有人会买来吃?”

    独孤武不仅谨慎也是一个精致的男人,听到“蛆”这个字,就想到了家里的茅厕,全然没了食欲。

    本来饭食就难以下咽,现在真吃不下去了。

    张氏瞪了一眼独孤诚,独孤诚恍若未觉,问了声“你不吃了?”见儿子点头,也不讲究,端起儿子的碗就吃,独孤武极度怀疑老爹是故意的。

    家里的早饭吃过,兄弟二人提着木桶出了门,独孤诚知道自家儿子打算去干啥,心中好奇便跟上了兄弟二人的脚步。

    村里静悄悄的,没有老狗也没有老黄牛,只有河对岸的农田里三叔在耕地,隔着薄薄的秋雾似乎也没发觉父子三人到河岸边。

    老爹朝对面喊了一声,三叔才直起腰身问道:“你们父子三人干啥咧?”

    “弄些鱼。”

    “最近天气凉,下河摸鱼可别凉着了。”

    “这天气可不敢下河摸鱼,狗蛋儿在书上学到的本事,把鱼篓放进河里,听说鱼自己会跑进去。”

    独孤武愣了一下,好些天没听见狗蛋儿这个称呼了,有些陌生,这才想起自己爹娘在家里是叫自己的大名,出门都叫狗蛋儿,历来如此。

    对岸的三叔明显也愣了一下,然后放下手中锄头朝河边走了过来,他就想看看啥鱼这么傻,还能自个儿往鱼篓里游。

    拉起河中的鱼篓是件费力的事,独孤武想帮忙来着,但是大哥自己一人便把鱼篓给拉了起来,独孤武咂舌,古代人的力气都这么大吗?

    要知道昨日放鱼篓的时候,鱼篓里可是装了石头压着,再加上鱼篓中的水,从河里拉起来真不轻松。

    收获不多,大概有十几条鱼的样子,脱离的河水,鱼儿在在鱼篓里欢快的拍打着。

    独孤武有点失望,按照他的想法,怎么着鱼篓里也应该有个小半篓,但是独孤诚和独孤文很满意,以前摸鱼的时候,父子二人忙活半天都没这么多。

    不用独孤武开口,独孤文便扯下了鱼篓口的机关,将近四米长环抱大的鱼篓被父子二人倒立起来,鱼篓中的鱼便被倒了出来。

    独孤武这时才发现自己让老爹编的竹编迷魂网有毛病,只有一个口子,进去的鱼自然就少,若在周围都弄上几个洞,肯定会更多些。

    鱼不大,最大的也就两斤左右,最小的只有拇指大小,独孤武蹲下身子与独孤文一起捡着岸边的鱼,独孤诚与三叔聊着天。

    河对岸的三叔很是惊讶,这河里还真有傻乎乎的鱼儿往鱼篓游?只是为何这鱼篓看起来这般大?对了,书上说的,看来还是要多读书啊。

    三叔有些丧气,家里的孙子与独孤家的大郎差不多大,脑子也活泛,比狗蛋儿差不了多少,可惜家里穷,要忙着下地,没书多,若家里能有早些年那般光景,孙子还能继续在独孤家借书看看,说不得现在都做官儿了咧。

    “独孤大郎,以后啊,少抽狗蛋儿。前些日子,俺还瞧见他在河边傻笑,估计就是被你给抽的失了智,你看看现在,多聪慧的孩子。”

    独孤诚大笑道:“是这么个理,狗蛋儿最近懂事了不少,往后我少抽他。”

    独孤武郁闷了,说来说去,还是要抽呗。

    “爹,王根他婆姨不是怀着孩子么,给三叔扔条鱼过去,拿回家给补补。”独孤武虽然把钱看得重,却也不差这一条鱼,王根一口一个蛋叔,当叔的也不能太吝啬。

    “不用,狗蛋儿,你家日子过的也不比俺家好,自己留着······”

    三叔那边还说着话,老爹已经从桶里抓起了两条最大的鱼给扔了过去,若非三叔躲的快,就被砸脸上了。

    又笑说了几句话,独孤武提着木桶,独孤诚与独孤文扛着竹编迷魂网回了家。

    把木桶放在院子里,叫大哥进屋换衣服,老爹却喊住大哥说挑两条大的鱼给王远叔一家送去,独孤武觉着家里穷不是没有原因的,有这么一个大方的老爹能不穷吗,也就好在还知道事情轻重,没把制盐的消息给泄露出去。

    等着大哥从王远家回来换过衣服,兄弟二人便背着背篓准备出门。

    出门时,独孤武还有些担心,见爹娘没有检查背篓的意思才放下心来。

    走到河岸边,三叔和王根刚拿上锄头,看样子回过一趟家,吃过了早饭。

    “蛋叔,谢谢你的鱼。”王根站在河对岸喊道:“你这是准备去哪儿?”

    “去泾阳县卖鱼。”独孤武没好气的回了一嘴,觉着有点蛋疼,他就知道王根记不住,依旧蛋叔。

    独孤家里出门的工具在村里算是独树一帜,独孤文要卖柴,木舟装不了多少木柴,其他家都是木舟,唯独独孤家的是竹筏。

    竹筏简易,估计会渗水,背篓里有盐,可不敢让大哥将背篓放在竹筏上,所以当独孤文准备放下背篓时,独孤文连忙阻止了自己大哥的动作。

    独孤文也不多问,解下拴在木桩上的绳子,将河中飘荡的竹筏拉到近前,拿起竹筏上的长篙跨了上去,独孤武背着背篓也跨了上去。

    十月天的河水有些刺骨,独孤武打了一个冷颤,催促了一句,“大哥,快走了。”

    竹篙抵在岸边一用力,竹筏便离开了岸,顺着河流往下,河流并不湍急,独孤武又催促了一句。

    行至百米,有处铁索吊桥,吊桥是当年张家人初到正阳村领着村里修的,由此可见当年老张家也是富庶人家,就是不知道怎么落魄成了现在的样子,估计可能老爹给送没得。

    桥上正有位怀孕的妇人牵着一个三四岁孩童从吊桥上路过,四岁大孩子抱着桥上铁索低头笑道:“狗蛋儿叔翁,鱼好吃咧。”

    “蛋叔,奴在此谢过您今早的鱼。”

    王根的婆姨是村里出了名的懂礼,是早些年王根去泾阳县的时候从河岸边的死人堆救回来的,看当年的穿着就知道是富贵人家的女子,村里人淳朴,也没想着报官啥的,就是好些人都说王根留不住媳妇,结果现在娃都四岁了,肚子里还有一个。

    独孤武摇了摇头,望着叫自己叔翁的小屁孩儿,笑道:“等叔翁回来,给带比鱼还好吃的东西。”

    一两句话的时间,竹筏已经过了吊桥,过吊桥之后,便是陡崖峭壁,秋日的薄雾笼罩河流两岸,看不到山顶的情况,偶尔却从雾中传来两声鸟鸣。

    独孤武想到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过这里没有青草,也没有星辉,但是他确实在去寻梦的路上,挣钱梦。

    很实在的梦,穷苦人家嘛,不实在不行。

    大概在河中漂流了五里左右,总算到了支流与渭河相接的地方,宽阔的河岸,宽阔的河面,瞬间就让独孤武的心情好了起来,飘在支流上的那种狭窄和阴冷真不好受。

    岸边有一个木桩,独孤文撑动竹筏靠了过去,下竹筏将绳子拴在了木桩上。

    “大哥,你这是干啥,不是到泾阳县么,干啥不走水路?”

    独孤武有些奇怪,按照他的想法,古代的县城应该是伊水而建的,竹筏肯定是能到泾阳县城镇附近的,但是放眼望去,空荡荡的河岸又没集镇,下竹筏干啥?

    “走水路到不了。”

    听到这句话,独孤武只好下竹筏,问道:“大哥,你把我们家竹筏绑在这儿,不怕啊?”

    “怕啥?”独孤文疑惑道。

    独孤武没说话,心想古人真淳朴。

    独孤家的竹筏简易,大概也没人偷,但是独孤文卖柴时,几大捆劈好的柴可是放在竹筏上的,独孤武可不信大哥一次就能把几大捆柴都带走。

    行走一里,看见了一座桥,估计那便是前不久李世民和颉利斩白马立盟约的便桥了,独孤武又有些感叹了,多好的马啊,值不少钱咧,可惜了。

    顺着一条小路走了大概两里路,路面渐渐宽大,路上有不少拉着独轮车的小贩和进城的行人,独孤武揉了揉眼睛,确定自己没看错,行人中的一人确实是自己的小伙伴,王智。

    王智正牵着前几日送去独孤家的那头小羊,显然准备牵到泾阳县卖。

    同行的人中有几位熟人,都是从正阳村出去的小年轻,他们身旁还有两三位少女,似乎是一起的人。

    王智上前搭话,但几个粗布麻衣的少年自顾自的与身旁的伙伴和少女聊着天,没理他,看起来有些伤心。

    “王智。”独孤武大喊一声,加快脚步,见大哥愣愣的站在原地,盯着不远处的一间茅屋,便催促道:“大哥,快点,我看到王智了。”

    茅屋只是寻常的茅屋,在正阳村也很常见,但独孤文依旧盯着,像似没听见弟弟的话。

    “大哥,你看啥呢?”独孤武顺着大哥的目光望了过去,也没瞧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