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三国之黄巾崛起 >第九十二章 笼络人才 全国科举
    用三年时间统一天下,张淳仔细计划了一番,想下来感觉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目前首要的问题是人手不足。别说打下江山来没人去守,就眼下的许多官员都是不大合格的。

    依照汉朝时期的惯例,除了皇亲国戚之外,每个地方的官员一般都由当地比较有势力的门阀来担任。所以举国上下的权贵都是有着显赫身世的。

    比如袁绍家就是汝南郡的大户。这些大户人家有钱有势,才有能力培养出能文能武的子孙,一般的普通百姓家里,没几个读书人。虽然黄巾军兴建学校,大力普及教育,但是那是长久之计,一时半会不可能培养得出什么人才。

    所以张淳给张宁建议开设科举考试,让所有有志做官的人都能参加,从中寻求人才。

    不但进行文试,还进行武试,全国十八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都可以参加。甚至不是坤国的人,只要愿意迁到坤国居住的,都可以参加考试。

    考试分为乡试,郡试,州试和国试四道。乡试属于筛选考试,只要合格,就可以继续参加郡试,但是不保证安排官职。郡试前十名就一定能安排县令以上的官职,而且可以继续参加州试,州试又取前十名送到巨鹿进行国试,国试之后按才能进行任职,职位大到六部侍郎,小到各郡掾属。

    乡试的时间定为三月初三,其他后道几次考试分别向后延迟一个月。因为考试的时间长,而且如果考得好还要远赴巨鹿,所以只要是郡试上了前十名的,就已经算是国家官员了,接下来由国家出钱统一接送赴考,而且还有俸禄可领。

    榜文发遍天下,报名的人络绎不绝。全国四州加上河内郡,共有二十万人报名。不过乡试一道,就淘汰掉了十多万人,只剩下三万进入到郡试。武举稍微好一点,也有二十万左右报名,但是十多万都合格了。

    文举考试的题目都是由张淳和吏部官员亲自出的,而且由军队押送。乡试的题目不过就是一些简单的常识而已,基本和现代的小学三年级考试差不了多少。只是由于这个时代读书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合格率才那么低。

    接下来的郡试是真正的试金石,坤国目前有整整三十个郡,三万人里面挑三百个人,每个人都是百里挑一的精英,出任县令以上的官员,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武举的人数太多,但是又只取三百人,张淳为了安抚那些没有名次的人,给乡试合格的都颁发了称谓,文试合格叫秀才,武试合格叫武生。每年会给这些人减免一些赋税,以当做对他们的奖励。

    考试一直进行到了六月四个州送了八十个人到巨鹿,文武各四十。

    张淳把赵云调回巨鹿,让他领武举的四十人进行半个月的高强度训练,训练即是考试,各个科目进行打分,按训练的分数来进行最后的排名。

    文试方面张淳则是出了一个题目,让四十名考生写作文。题目是“富国强民”。考试时间也是半个月,考生可以充分思考,查阅各种书籍,甚至是相互交谈辩论都行。但是不能和外人有交流,就关在官驿里。

    半个月后,张淳得到文武两科的考生排名,看到上面的名字,他非常高兴。

    文试的前十名分别是:程昱,陈宫,陆由,公孙典,徐方,郭复,邓先,刘志,郭问,李韬。

    武试前十名则是:太史慈,纪灵,段玄,公孙当,徐乾,田庞,孙茂,庞英,张邵,许晏。

    张淳之所以高兴,是因为他在这名单上发现了他熟悉的名字,一个太史慈,一个程昱,还有陈宫。虽然不知道这些人的来历,但是三国游戏里有名有姓的人,他就得都是厉害的。

    而且事实证明,他们也确实都厉害。

    武举的人自然就不用说了,赵云可是真枪实弹地训练了他们的,能经得住赵云的魔鬼训练,这十人绝对都是将才。张淳二话不说,就把十个人都封为了少校,分别安排给关羽,张飞,赵云,张辽和张郃,裴元绍他们做偏将。

    根据贾诩的建议,张淳让十个新将领分别率领十万人马在驻地训练,剩下赵云和关羽一干人等就诏回巨鹿。

    这样一来练兵的不能调兵,调兵的不能和自己的兵在一起,极大的约束了各个将领的兵权,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猜忌。反正有战事的时候再从巨鹿分派将领过去直接领兵作战就行,一点都不耽误军事。

    至于文试的十人,张淳仔细看了程昱和陈宫两人的作文,虽然引经据典的东西他看得不太懂,但是上面提出的兴国之策的确是有些见解的。

    程昱的主要观点是加强吏治,只有管好所有官员,天下才会强盛,这和太平道的经要如出一辙。

    而陈宫提出的是法制观念,认为只依靠教条不足以治理好天下,还应该制定各种详细的法律法规,不但约束平民百姓,也约束政府官员甚至是帝王本身都该在法制之内。

    这两个观点都非常符合张淳的想法,他也向张宁极力推荐这两人。

    选了其中六人分别安排为六部侍郎,剩下四人份到四个州做了副州长。下面的郡县一下子也多了几百个新任官员,坤国的人才缺口一下补得满满当当,非常完美。

    科举结束之后,内阁也做了非常大的改革,经过剔除和增补,现在的十位议员分别是:彭济,张淳,关羽,张郃,贾诩,田丰,程昱,陈宫,郭伦,孔牧。

    新内阁进行的第一次会议,商讨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维修长城,一个是平原水患。

    “自秦朝以来,长城一直是抵御北方游牧进犯的国之重器,汉室衰微,已经有三十余年没有维护长城了,甚至如今鲜卑人早就越过了长城进入并州生活多年。虽然我们与鲜卑如今相处和睦,但是步度根一直重伤未愈,时局难料,我们应该抓紧时机,加固幽州长城!”这是彭济提出来的议题。

    “不错,我坤国南靠黄河,北依长城,这是我们的两道天然屏障,为后世作想,也应该好好修葺长城!”郭伦也同意休整长城。

    “长城的确应该修,但是其中花费也是巨大,所耗民力更是无穷无尽。秦国二世而亡,其中缘由,修筑长城不能不算其一。如今坤国虽然繁盛,但是人丁并不兴旺,我认为还要再等几年才是修长城的好时机。”田丰表示还不到修的时候。

    “修筑长城花费巨大,而且要从全国调集民力,的确是劳民伤财之举。相比之下,不如建筑边塞各个郡县的城墙更为简单有效!”孔牧说道。

    “如今的鲜卑与之前的匈奴都以骑兵为主,他们劫掠的目标并不是各大城池,而是城池周围的散居乡民。加固城池对于防御鲜卑并无大用,还是长城上的各个关口才能阻挡敌人南下!”陈宫也加入了讨论。

    “我等都是文臣,至于抵御外敌之事,我看还是听听王爷和两位将军的吧!”贾诩倒是会踢球。

    “大贤良师起事至今,幽州北部寸土未失,说来长城的确功不可没。单从抵御外敌来说,长城肯定是应该维护的。不过修筑长城并不是根除外患的方法,真要想北方安宁,还是要陈以重兵,让敌人有所忌惮,自然不敢南下了!”关羽的观点也非常中肯。

    “其实我认为长城不需要修了!”张淳开口说道。“只要国力强盛,哪怕是一马平川敌人也不敢越我雷池一步。如果国力衰弱,即便万里高墙,也抵挡不了外敌入侵。我们还不如用修长城的钱财来发展民生。只要国富民强,绝对无人敢犯我天威!”

    “现在是因为我们军力不足而已,有一天如果我们造出铁路火车,别说区区蒙古草原,就连整个西伯利亚都要尽收坤国版图!”

    “铁路火车?蒙古草原?西伯利亚是哪里?”张淳说得豪言壮志,但是大殿上的其他人却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我觉得王爷说的极是!只要我们励精图治,让坤国强盛起来,那长城也没有必要修了。甚至国土超出了长城之界,到时候长城岂不是形同虚设了吗?”贾诩看张淳说得振振有词,自然也赶紧上来拍一下马屁。

    “不过也不要全都不修。”贾诩拍完马屁,又把话接了过来。“可以在北疆一代选取战略要地,修筑边塞城关,一来可以屯兵驻守,二来可以守护周边百姓,千里一城,胜过一城千里啊!”

    “哈哈!贾大人言之有理!这的确是个上上之策!”彭济也同意贾诩的提议。

    “嗯,不错,这样一来又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又可以巩固边防,的确是好办法,不过千里一城是有点夸张了,百里一城还挺实际!”张淳展开地图,在并州和幽州的北部点选了几个城镇,相隔大概都在百里左右,作为加固城墙的边塞关口。

    从并州开始,选取平定,骆县,阴馆,平城。接着到幽州的高柳,广宁,居庸,犷平,俊靡,肥如,临渝这十一个城池作为边关要地,进行城墙加固。

    本书首发来自

    ,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