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崇祯大明 >第一百三十二章雕栏玉砌应犹在(六)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洪州(今南昌),封李从嘉为太子监国,留守金陵(今南京)。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病逝,李从嘉在金陵登基,更名为李煜,尊母亲钟氏为圣尊后,立妃周氏为皇后。

    而崇祯的皇后也姓周。

    他们这些大臣们,却是从金陵开始做成大业的。

    那么这种冥冥之中的天意,是否意味着大业可期?

    在现在大明虽然有着各种问题,可到底还算深入人心,特别是现在的崇祯变法,更是牵动着不知道多少人心。

    而南京的朝臣们,也都在寻找着,可以支持他们踏出哪一步的大义。

    现在不知不觉中似乎已经有了。

    此时还在酒宴上,不但阮大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原本还心中没底的孔胤植也意识到了这问题。

    两人默契的对视一眼。

    仿佛都看懂了对方眼中到底是在说着什么。

    “李煜是在同年六月接过皇位的。”

    孔胤植眼神闪烁的说道。

    “崇祯也是在同年同年继位,不过延长到了八月份。”

    阮大铖下意识的接口道。

    一旁陪着吃酒宴的人,根本就听不明白两人在说着什么。

    孔胤植挥手让宴席上的其他人,先行回去,自己有重要的事情要谈。

    “那么谁做宋太祖呢?”

    良久,孔胤植呼吸急促的接着问道,他已经亟不可待的想要把自家,卖上一个好价钱了。

    崇祯的变法动摇的不但是儒学的根基,还是他们孔家的根基,长此以往下去,儒家失势了,他们孔家还会远吗?

    “各个王爷们,应该都可以,要是他们真的扶不上墙,也可以从民间找一些真龙扶植起来,总之一句话,现在是道争,可容不得咱们退缩。”

    阮大铖沉声道,若不是今日来了孔府一趟,还真的没有意识到,他们还有这一份天命所归的加持。

    不由的疑惑的看了一眼里面供奉着的孔圣人塑像。

    或许这应该是圣人最后的示警吧。

    不然为何到了此地,他才能想到这么一点联系呢?

    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野心,想象成一个不会说话的塑像所言,还在真的是很儒家。

    “好,你们若是需要我孔家支持的话,也可以来一封书信,一两篇文章,我还是写的出来的。”

    孔胤植一咬牙,也开始下大本钱了。

    银子他舍不得,只能给一纸文章,作为扶植的礼物。

    当然阮大铖最看重孔府的,也就是文章了。

    “那就多谢了,今日我就不逗留了,这样的大事,我需要回去和南京的同僚们,好好的商量一二。”

    阮大铖本还想着歇息两天,好好的瞻仰一下圣人的遗像,再读几本孤本书籍。

    “阮是做大事的,不用在意这些小节。”

    一场临时的造访,现在却是依依惜别,当真恨不得斩鸡头烧黄纸,做拜把子称兄弟。

    **

    冬日很快就要过去。

    崇祯虽然人在皇宫之中,和几位妃子你依我浓的快活着。

    可对于外面的消息,也敏感地很。

    自从在军队中建立的参谋之后,对于军事,崇祯也就有了更加专业的人来给他办这件事情。

    纸上谈兵虽然是一个很悲伤的典故。

    可要是用对了地方,也依旧有他的价值。

    他只是为了多一种参考而已,并不是要越过将军们,去指挥那些士兵。

    为此他还组建了一个政事顾问。

    这个正式顾问也是类似于参谋的机构,人员众多,他们没有行政权,更没有参政权。

    只能通过崇祯收集的一些消息,推导出外面的那些政治形式。

    简单实用,也算是弥补了他对政治一窍不通的短板。

    而这样的小机构,一度让李长庚眼红。

    现在大明可是到处都在用人,崇祯却把人才都放在他的身边,这就过分了。

    其实是没那么严重的。

    李长庚只是想要在自己的内阁首辅,也设置一个这样的机构,最起码要和军部的那些将军们差不多一样吧。

    平衡也是一个国家为了安定,不可缺少的环节。

    (本章未完,请翻页)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洪州(今南昌),封李从嘉为太子监国,留守金陵(今南京)。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病逝,李从嘉在金陵登基,更名为李煜,尊母亲钟氏为圣尊后,立妃周氏为皇后。

    而崇祯的皇后也姓周。

    他们这些大臣们,却是从金陵开始做成大业的。

    那么这种冥冥之中的天意,是否意味着大业可期?

    在现在大明虽然有着各种问题,可到底还算深入人心,特别是现在的崇祯变法,更是牵动着不知道多少人心。

    而南京的朝臣们,也都在寻找着,可以支持他们踏出哪一步的大义。

    现在不知不觉中似乎已经有了。

    此时还在酒宴上,不但阮大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原本还心中没底的孔胤植也意识到了这问题。

    两人默契的对视一眼。

    仿佛都看懂了对方眼中到底是在说着什么。

    “李煜是在同年六月接过皇位的。”

    孔胤植眼神闪烁的说道。

    “崇祯也是在同年同年继位,不过延长到了八月份。”

    阮大铖下意识的接口道。

    一旁陪着吃酒宴的人,根本就听不明白两人在说着什么。

    孔胤植挥手让宴席上的其他人,先行回去,自己有重要的事情要谈。

    “那么谁做宋太祖呢?”

    良久,孔胤植呼吸急促的接着问道,他已经亟不可待的想要把自家,卖上一个好价钱了。

    崇祯的变法动摇的不但是儒学的根基,还是他们孔家的根基,长此以往下去,儒家失势了,他们孔家还会远吗?

    “各个王爷们,应该都可以,要是他们真的扶不上墙,也可以从民间找一些真龙扶植起来,总之一句话,现在是道争,可容不得咱们退缩。”

    阮大铖沉声道,若不是今日来了孔府一趟,还真的没有意识到,他们还有这一份天命所归的加持。

    不由的疑惑的看了一眼里面供奉着的孔圣人塑像。

    或许这应该是圣人最后的示警吧。

    不然为何到了此地,他才能想到这么一点联系呢?

    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野心,想象成一个不会说话的塑像所言,还在真的是很儒家。

    “好,你们若是需要我孔家支持的话,也可以来一封书信,一两篇文章,我还是写的出来的。”

    孔胤植一咬牙,也开始下大本钱了。

    银子他舍不得,只能给一纸文章,作为扶植的礼物。

    当然阮大铖最看重孔府的,也就是文章了。

    “那就多谢了,今日我就不逗留了,这样的大事,我需要回去和南京的同僚们,好好的商量一二。”

    阮大铖本还想着歇息两天,好好的瞻仰一下圣人的遗像,再读几本孤本书籍。

    “阮是做大事的,不用在意这些小节。”

    一场临时的造访,现在却是依依惜别,当真恨不得斩鸡头烧黄纸,做拜把子称兄弟。

    **

    冬日很快就要过去。

    崇祯虽然人在皇宫之中,和几位妃子你依我浓的快活着。

    可对于外面的消息,也敏感地很。

    自从在军队中建立的参谋之后,对于军事,崇祯也就有了更加专业的人来给他办这件事情。

    纸上谈兵虽然是一个很悲伤的典故。

    可要是用对了地方,也依旧有他的价值。

    他只是为了多一种参考而已,并不是要越过将军们,去指挥那些士兵。

    为此他还组建了一个政事顾问。

    这个正式顾问也是类似于参谋的机构,人员众多,他们没有行政权,更没有参政权。

    只能通过崇祯收集的一些消息,推导出外面的那些政治形式。

    简单实用,也算是弥补了他对政治一窍不通的短板。

    而这样的小机构,一度让李长庚眼红。

    现在大明可是到处都在用人,崇祯却把人才都放在他的身边,这就过分了。

    其实是没那么严重的。

    李长庚只是想要在自己的内阁首辅,也设置一个这样的机构,最起码要和军部的那些将军们差不多一样吧。

    平衡也是一个国家为了安定,不可缺少的环节。

    (本章未完,请翻页)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洪州(今南昌),封李从嘉为太子监国,留守金陵(今南京)。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病逝,李从嘉在金陵登基,更名为李煜,尊母亲钟氏为圣尊后,立妃周氏为皇后。

    而崇祯的皇后也姓周。

    他们这些大臣们,却是从金陵开始做成大业的。

    那么这种冥冥之中的天意,是否意味着大业可期?

    在现在大明虽然有着各种问题,可到底还算深入人心,特别是现在的崇祯变法,更是牵动着不知道多少人心。

    而南京的朝臣们,也都在寻找着,可以支持他们踏出哪一步的大义。

    现在不知不觉中似乎已经有了。

    此时还在酒宴上,不但阮大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原本还心中没底的孔胤植也意识到了这问题。

    两人默契的对视一眼。

    仿佛都看懂了对方眼中到底是在说着什么。

    “李煜是在同年六月接过皇位的。”

    孔胤植眼神闪烁的说道。

    “崇祯也是在同年同年继位,不过延长到了八月份。”

    阮大铖下意识的接口道。

    一旁陪着吃酒宴的人,根本就听不明白两人在说着什么。

    孔胤植挥手让宴席上的其他人,先行回去,自己有重要的事情要谈。

    “那么谁做宋太祖呢?”

    良久,孔胤植呼吸急促的接着问道,他已经亟不可待的想要把自家,卖上一个好价钱了。

    崇祯的变法动摇的不但是儒学的根基,还是他们孔家的根基,长此以往下去,儒家失势了,他们孔家还会远吗?

    “各个王爷们,应该都可以,要是他们真的扶不上墙,也可以从民间找一些真龙扶植起来,总之一句话,现在是道争,可容不得咱们退缩。”

    阮大铖沉声道,若不是今日来了孔府一趟,还真的没有意识到,他们还有这一份天命所归的加持。

    不由的疑惑的看了一眼里面供奉着的孔圣人塑像。

    或许这应该是圣人最后的示警吧。

    不然为何到了此地,他才能想到这么一点联系呢?

    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野心,想象成一个不会说话的塑像所言,还在真的是很儒家。

    “好,你们若是需要我孔家支持的话,也可以来一封书信,一两篇文章,我还是写的出来的。”

    孔胤植一咬牙,也开始下大本钱了。

    银子他舍不得,只能给一纸文章,作为扶植的礼物。

    当然阮大铖最看重孔府的,也就是文章了。

    “那就多谢了,今日我就不逗留了,这样的大事,我需要回去和南京的同僚们,好好的商量一二。”

    阮大铖本还想着歇息两天,好好的瞻仰一下圣人的遗像,再读几本孤本书籍。

    “阮是做大事的,不用在意这些小节。”

    一场临时的造访,现在却是依依惜别,当真恨不得斩鸡头烧黄纸,做拜把子称兄弟。

    **

    冬日很快就要过去。

    崇祯虽然人在皇宫之中,和几位妃子你依我浓的快活着。

    可对于外面的消息,也敏感地很。

    自从在军队中建立的参谋之后,对于军事,崇祯也就有了更加专业的人来给他办这件事情。

    纸上谈兵虽然是一个很悲伤的典故。

    可要是用对了地方,也依旧有他的价值。

    他只是为了多一种参考而已,并不是要越过将军们,去指挥那些士兵。

    为此他还组建了一个政事顾问。

    这个正式顾问也是类似于参谋的机构,人员众多,他们没有行政权,更没有参政权。

    只能通过崇祯收集的一些消息,推导出外面的那些政治形式。

    简单实用,也算是弥补了他对政治一窍不通的短板。

    而这样的小机构,一度让李长庚眼红。

    现在大明可是到处都在用人,崇祯却把人才都放在他的身边,这就过分了。

    其实是没那么严重的。

    李长庚只是想要在自己的内阁首辅,也设置一个这样的机构,最起码要和军部的那些将军们差不多一样吧。

    平衡也是一个国家为了安定,不可缺少的环节。

    (本章未完,请翻页)